楊幸琪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粗與細 集體備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076-01
我們學校每周都會給同年級同學科的教師安排集體備課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教師可以談教學上的一些得失,談上課的感受,或者是交互看學生的作業(yè)等。在一次作業(yè)交流當中,筆者抱怨道:“今天的作業(yè)真難改!”同年級的一位教師聽到后說:“沒有啊,我今天一節(jié)課就改完了。”隨后,我們對比了兩個班的作業(yè),發(fā)現(xiàn)問題出在這道題上:
用你喜歡的圖畫表示下面的算式:
5-2 4-3
該教師班上的學生的答案幾乎是:
教師改起作業(yè)來一目了然,很是輕松。
而筆者班上的學生什么樣的答案都有:有的是用圓形、三角形、花朵等來表示;有的畫的是蘋果樹上掉蘋果;有的畫的是小朋友玩游戲;有的畫的是小兔圖……學生的作業(yè)圖文并茂、五花八門。
在這次的作業(yè)交流活動中,教師們看到我班孩子的作業(yè)后都忍不住大笑起來,因為孩子們畫得人不像人、動物不像動物,很是滑稽。雖然教師需要一邊看一邊猜,很是費力,但還是被孩子們的想象力、表現(xiàn)力所折服了,不禁贊嘆道:“哇,你們班的孩子畫得真好啊!”“這些孩子的想象力真好呀!”“你們班的孩子素質不錯啊,你是怎么教的???”……
在隨后的交流當中,我們分析了兩個班出現(xiàn)這種明顯的不同現(xiàn)象的原因:同年級的那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題目時,用圓形來舉了一個例子,而我們班則是老師把題目讀了一遍,就讓學生自由發(fā)揮了。不同的做法帶來了不同的教學效果——一個是因為教師教得“細致”,所以學生在答題時答案比較統(tǒng)一;一個是因為教得“粗心”一些,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那么,到底是教得“細”好,還是教得“粗”好呢?什么時候該“粗”教,什么時候該“細”教呢?這一系列問題,讓筆者反復琢磨了很久。
首先這教學上的“粗”與“細”,讓筆者想到了我們平時常說的“粗糧”和“細糧”。隨著現(xiàn)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人都知道營養(yǎng)要均衡,就連孩子都知道不能挑食。無論是“粗糧”還是“細糧”對人體都是不可或缺的。同理,在教學上筆者覺得不管是教得“細致”還是“粗心”都有各自的優(yōu)劣,我們不能簡單地去判定哪一種方法好,哪一種方法不好。只要是用在刀刃上,無論是“粗教”還是“細教”都能發(fā)揮它的最大作用。
其次,教學應“粗”中有“細”。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這個任務往往讓許多教師覺得無從下手。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教得“粗”往往能給學生更大的思考空間,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因為沒有了教師手把手的教,學生就必須自己獨立思考,必須自己動手去嘗試。因此,我班孩子在經(jīng)過自己獨立思考后,得到了多樣化的結果。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發(fā)展,思維的火花也在他們幼稚、笨拙的作品中點燃。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另一個班的學生的正確率比我班的要高。由于我班學生的作業(yè)答案是他們自己動腦獨立思考獲得的,而一年級學生由于不能很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因而出現(xiàn)了一些孩子的表達不夠清楚也不夠恰當?shù)默F(xiàn)象。這時如果教師只是隨手撒把米后就不管的話,那么就會使班上一些孩子在數(shù)學的理解上出現(xiàn)錯誤。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教得“細”一些。在后面的評講時,筆者就花了一些時間給學生們展示自己的作品,細細地聽孩子們的解釋;讓他們互相評一評誰畫得最好,表達得最清楚;讓他們談談看了別人的作品,覺得自己還有什么地方要改進,等等。通過這些細致的引導,每個孩子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以及向他人學習的機會,從而取長補短,使得教學效果更進一層。孩子們對減法意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加透徹了。
再次,對一些格式、公式化的知識要以“細”為主。數(shù)學教學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有序地思考問題,以及養(yǎng)成細心謹慎的科學態(tài)度。例如,在教學解答問題的格式時,在一開始教學就應該注意強調寫上算式、單位、答等要素,并且把它們在作業(yè)本中的位置都仔細地告訴學生,讓學生一開始就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書寫格式的習慣。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隨意寫的話,學生往往寫得亂七八糟,養(yǎng)成壞習慣后還不容易糾正。除此之外,諸如解方程的格式、脫式計算的習慣、公式的書寫、一些數(shù)學名稱等也都需要教師一開始就教細一些,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少走彎路。
最后,這教學中的“粗”與“細”還要具體問題具體考慮,這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做到“粗”中有“細”,“細”中有“粗”,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也能“營養(yǎng)均衡”,全面發(fā)展。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