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揚州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3)
淺談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以《我與地壇》為例
朱玲
(揚州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江蘇 揚州 225003)
職業(yè)學校因?qū)W生獨特的生命特點,語文課程滲透生命教育的課題更值得探究。高職語文教材第四冊散文鑒賞單元收錄的史鐵生《我與地壇》一文,內(nèi)含的生命教育價值尤其豐沛。本文認為在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必須針對職業(yè)學校學生實際狀況,深入探究并充分利用《我與地壇》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價值,設(shè)計并采用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路徑,從而改善職業(yè)學校學生漠視生命的態(tài)度、生命意識淡薄的現(xiàn)狀,使他們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與生命的價值。
《我與地壇》 職業(yè)學校 語文教學 生命教育
當前,青少年生命意識淡薄,漠視自身和他人生命的事件頻繁發(fā)生,在職業(yè)學校學生身上,類似現(xiàn)象更令人擔憂。語文教材中蘊含生命教育價值的文章不少,史鐵生《我與地壇》一文尤其突出。這篇課文對生命的本質(zhì)、如何對待生命中的苦難等問題進行了思索。筆者認為,只有尊重文本、尊重作者,真實、深入地解讀文本,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生命意識的滲透,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巨大力量,切實感受到史鐵生對生命的思索,從而達到改善職校學生生命意識淡薄、漠視生命現(xiàn)狀的目的。
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雙腿癱瘓,后來又患腎病并發(fā)展到尿毒癥。他的一生是與病魔斗爭的一生,正如他自嘲地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痹诓恍以庥霭l(fā)生后,他用超乎常人的信念支撐下去了,這信念來源于地壇、來源于那個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園子。他的生命觀在《我與地壇》中得到了淋漓的展現(xiàn)。對于職業(yè)學校學生而言,他們的生命際遇固然與史鐵生不同,但他們可以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通過教師適當?shù)囊龑?,在他們生命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獲得具有極大價值的啟示。
1.愛惜生命,感悟生死,笑對坎坷。
生命只有一次且甚為短暫,如何珍愛生命是每個人畢生的課題。職業(yè)學校學生正值青春年少,處于花樣年華的他們卻對生命漠視,對生命中的挫折表現(xiàn)出無力承受,在挫折面前往往喪失生活斗志,缺乏生命張力,甚至沒有人生目標,成日渾渾噩噩,從而無法樹立健康的生命價值觀。通過學習《我與地壇》,史鐵生以自己人生殘酷的經(jīng)歷,以及在地壇里十五年的思索,終于把生死之事想透徹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經(jīng)歷了人生巨大苦難的史鐵生,從無情病痛中的自暴自棄,到欣然接受命運安排而投身寫作,再到看淡人生安然釋懷,他早已看透死亡。人生固有一死,在不可避免的死亡到來之前,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F(xiàn)在職業(yè)學校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被父母嬌生慣養(yǎng)長大,生長在溫室之中的他們,心靈往往比較脆弱,沒有接受過生活的歷練,太過自私、自我,愛鉆牛角尖,某些職業(yè)學校學生甚至輕視生命,產(chǎn)生許多生命的悲劇。他們通過學習《我與地壇》,了解到活到最狂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如若選擇了輕生,就沒有《我與地壇》的問世,就沒有這篇文章留給世人的啟迪鼓舞;史鐵生的名字也無法被眾人熟知,他只會輕如鴻毛地死去,也傷害了愛他的人。教學中應(yīng)該使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領(lǐng)悟到如史鐵生所說的那樣,笑對生活的坎坷,每一天都期待人生旅途中下一站更美麗的風景。
2.感受人間至情,體悟生命真諦。
文中,深沉厚重的母愛令人萬分感動,作者的母親是一位善解人意、無私、柔弱又堅強的女性,她在兒子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陪伴著他,照顧著他;在兒子熬出頭了,母親本該分享兒子的榮譽之光時,卻走了,再也不能回來了。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給了史鐵生巨大的生命支柱與生命啟示,指引他面對苦難應(yīng)該做出怎樣的抉擇。當他至愛的母親永遠地合上疲憊的雙眼時,這種痛失至親的痛苦真是難以言語。不是抱怨母親撇下自己,更多的應(yīng)該是一種深深的悔恨,一種無限的遺憾。母愛是相似的,無論是任何人的母親,都同樣深愛著自己的兒女。孩子遭遇挫折,母親內(nèi)心更是千百倍的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孩子們,他們抱怨母親的管教,抱怨母親的嘮叨,更甚至因為和母親發(fā)生口角、矛盾,做出輕視生命的事情。職業(yè)學校學生來自單親家庭、貧困家庭比較多,他們對至親至情的感受不比普通學校學生少。但是他們偏執(zhí)、年輕氣盛,不懂情感的表達,
往往傷透家人的心。他們在感受文章中母子間的情誼時,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極大的共鳴,首先要感受愛,繼而要懂得愛,最后要報答愛。除了母親外,地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給了作者活著的希望,因為他深深地愛著地壇,默默地關(guān)注園中的人,他愛那里的一切,他懂得從別人身上尋找自己的那份支撐與慰藉。這是來源于別人的一種愛,溫暖著作者內(nèi)心的溫度。
3.尋找目標,堅定信念,勇于追求人生價值。
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有了目標卻缺少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zhì),人生態(tài)度消極,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夠體現(xiàn)在何處,這是多數(shù)職業(yè)學校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只有認識到生命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xiàn)其真正的價值,才能體驗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才能意識到社會對其生命存在的認同。史鐵生遭遇重大人生挫折后,堅強地確定了人生發(fā)展的新目標,并堅定地朝著目標奮進,最終獲得巨大成功。能啟發(fā)學生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好好規(guī)劃個人生涯,既有促進近期成長的短期目標又有適合終身發(fā)展的長期目標,有了人生目標,心靈才有寄托。學生應(yīng)該在《我與地壇》這篇文章中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力量,精神的強大能夠抵擋一切不幸的洪流,無論順境、逆境,都勇于追求人生價值,實現(xiàn)人生理想。正如泰戈爾所說: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才是生命的過程。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每個人只有一次,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而是實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及超越生命價值的增值。
職業(yè)學校學生漠視生命,缺乏生命活力,遇到挫折不能冷靜面對,更缺少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與智慧。在《我與地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對改善職校生漠視生命的現(xiàn)狀無疑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在《我與地壇》教學中,不難讓學生感受到地壇是作家史鐵生心靈的棲息地,是他的精神家園。在這里,史鐵生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在地壇中,史鐵生重樹并升華了自己的生命意識。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職業(yè)學校學生實際,設(shè)計了以下四條路徑,對學生滲透生命意識。
第一,與學生一起洞察人生?!段遗c地壇》一文中遍布了充滿生命哲思的語句,教師對這些語句進行適當點撥,并注重學生個體感悟,和學生一起在字里行間啟迪人生。如文中的一句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這看似普通,實則內(nèi)涵深厚的句子,能夠讓師生感知到的實在太多。生命是一條永不停歇的時間之河,這時間之河直奔向前,引得孔子感慨“逝者如斯”,蘇軾直呼“大江東去”。社會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使人們總保持著快節(jié)奏的生活狀態(tài),難以停下匆忙的腳步思索人生價值,甚至丟失人生目標。我們只有在沉靜的思索中才能看到時間,叩問內(nèi)心,觸摸到生命。還有一些句子,如“記不清都是在地壇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guān)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的思索史鐵生整整用去了十五年的時間,他在地壇中沉靜地思考,并得出了如此結(jié)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這般看透了“生”、“死”,正如蘇軾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樣,便豁達了、解脫了、釋然了。他從輪椅上重新“站立”了起來,成了思想上的巨人,人生之路再次灑滿陽光。有人說,史鐵生的生命觀是消極的宿命論,但筆者卻不這么認為。這不是悲觀地消解生命,而是飽經(jīng)苦難之后對生命徹底的覺醒,是在生與死的邊緣冷靜思辨后的理性認知。我們要教會學生的,正如陳永光所說的,一個人,不妨經(jīng)常問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心中的欲望到底有多大?我心中的正義到底是什么?在這個世界上,我到底想干些什么?就像史鐵生一樣。如今的世界過于浮躁,學生青春躁動,很難安靜下來體悟人生。教師如果能夠帶領(lǐng)他們沉下心來,洞察感悟,就定能促使他們心靈健康成長。
第二,引領(lǐng)學生感悟生命中的挫折。每個人的一生中都經(jīng)歷過大大小小的挫折,學生正值青春年少,他們經(jīng)歷的挫折一般如中考失敗等,與史鐵生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齡殘廢了雙腿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文中寫道,“(廢棄的)地壇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廢棄”、“荒蕪冷落”是古園的特征,也是當時作者對生命最真切的感受,這也是作者在癱瘓最初幾年選擇待在地壇的原因。史鐵生在“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作者突遭不幸之后,一度頹廢地認為自己被命運和社會拋棄了。正如他所說的那樣,自己“仿佛是茫?;脑弦恢陋毜幕ㄖΓ录艧o助地張望著整個世界,卻等不到一點陽光,一滴雨露”?!笆Щ曷淦恰笔亲髡吣菚r最真實的寫照。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產(chǎn)生“絕望”的感覺:遭遇災難,被人誤解,懷才不遇……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都在吟詠著這一沉重的主題,如“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無人信高潔,誰為表寸心”等。其實每一個都應(yīng)該坦然接受命運中的各種遭遇,甚至應(yīng)該對挫折本身充滿謝意,如果不是遭受挫折,那么人生怎能獲得成長。職業(yè)學校學生面對一些復雜現(xiàn)實遭遇,再加上由于學習成績不佳,在初中階段備受老師冷落的壓抑,不難讓他們感悟生命存在的挫折,叩問生命的本原,喚醒他們生命意識的覺醒,這恰恰是生命自覺的真正開始。
第三,教會學生與生命中的苦難抗爭。能夠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挫折,那么是在挫折處跌倒就此癱倒在原地,自怨自艾;還是選擇在挫折處重新站立起來,自立自強,這是學生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從小都接受過“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的教育,道理說起來簡單,可真正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因此,史鐵生與生命中的苦難抗爭的經(jīng)驗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文中寫道,“我常覺得這中間有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
四百多年”。人生路上,苦難與幸??偸墙Y(jié)伴而行。正如作者的精神家園地壇一樣,“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留下了歲月的印記,更留下了“廢棄”數(shù)百年后的滄桑。然而地壇雖然“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但“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時光飛逝,浪花淘盡,生命的光華絕不會因時光流逝而剝蝕淡褪,它會像地壇中的“老柏樹”一樣“愈見蒼幽”。生命因苦難而變得深沉,因磨礪而變得厚重,苦難和磨礪都是生命的養(yǎng)料,它們能夠使生命如老柏樹一樣更“茂盛得自由坦蕩”。通過感知作者與地壇,學生逐漸明白:一切挫折都會過去,戰(zhàn)勝挫折之后可以重新開始。因為就連死亡都并非只能意味著終結(jié),更何況人生中的苦難與挫折。文章字里行間到處滲透出生命意識。生命就是一場與人生苦難的抗爭,這場戰(zhàn)爭可能會伴隨生命的始終,只有不斷地戰(zhàn)勝苦難、超越痛苦,才能最終與幸福擁抱。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哪怕不幸成為命運的“棄兒”,也要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堅強地面對一切苦難,在苦難中重識自我、完善自我。這是地壇給予史鐵生的,也是史鐵生給予我們的生命啟示。
第四,感受生命的永恒和力量。生命具有無窮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永恒。正如史鐵生在文中所說的:“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钡貕谒陌倌觊g被肆意雕琢,又歷經(jīng)滄桑,但在不斷變化中卻顯現(xiàn)出永恒,這其中亙古不變的元素能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永恒和力量。作者通過十五年的時間,苦苦沉思,只為告訴自己,同樣是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生命的永恒就是生命的自在自為。生命應(yīng)自由自在,不必他人欣賞,不需他人鼓掌。就像荒蕪但并不衰敗的地壇中的那一群盡力高歌的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一片蒼涼”?!皾M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鳥兒、蟲兒,這些微小到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在各自生命領(lǐng)域彰顯自己的生命價值。透過文本,我們能夠讀出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那便是——不管怎樣微小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份喜怒哀樂、憂傷情思,并且不因時間和空間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不順從苦難、死神等一切人生路上的障礙,只順從生命本身的理想——只要有片刻的存在,就要活得精彩,并讓精彩成為永恒,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通過以上解讀,學生從文本中的不同角度細細品味,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結(jié)合生命實際,能夠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感與生命的價值,對生命本身能夠產(chǎn)生更深刻的體悟,從而改善生命意識淡薄、漠視生命的現(xiàn)狀,認識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1]郭春林.生死之思——史鐵生及其《我與地壇》的意義[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孫冬梅.高職語文人文教育探究[J].職教通訊,2010 (3).
[3]盧芝蘭.超越生死感悟母愛——從《我與地壇》透視史鐵生的心靈[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6).
[4]胡象光.解讀《我與地壇》的宿命意識[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10).
[5]趙仲春.領(lǐng)悟生死哲理——《我與地壇》的景物描寫[J].新高考,2010(3).
[6]黃放華,曾超蓮.生命之關(guān)照與生存之和諧——生態(tài)視域中《我與地壇》的閱讀[J].文藝理論,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