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付+瞿才新+周彬+趙磊
摘要:結合桑枝的特點,設計開發(fā)了桑枝剝皮機進行快速剝皮,采用循環(huán)脫膠裝置對桑皮進行脫膠提取桑皮纖維和果膠,研究纖維的可紡性能,開發(fā)桑皮纖維紗線及其功能紡織品;利用成膜裝置對不完全脫膠的桑皮纖維進行成膜開發(fā)非織造產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yè)化和市場前景。
關鍵詞:桑枝剝皮機;循環(huán)脫膠裝置;桑皮纖維;可紡性能;成膜裝置
中圖分類號:TS102.2
文獻標志碼:A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 of Biomass Mulberry Fiber in a High-efficient and Green Way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berry branches, mulberry peeling machine for fast peeling w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mulberry fiber and pectin were extracted using cycle degumming device, the fibers spinnability was studied, and mulberry fiber yarn and its functional textiles were developed; non-woven products can be developed by preparing film with incompletely-degummed mulberry fiber on film-forming apparatus, thus enhancing the added value of products. So biomass mulberry fiber has a very broad market prospect and great industrialization potential.
Key words: mulberry peeling machine; cycle degumming device; mulberry fiber; spinnability; film-forming apparatus
中國是世界上大量種桑養(yǎng)蠶的國家,我國目前有大約800萬畝桑田,桑樹經過夏伐、冬整,每年將產生大約4000萬t左右的桑枝。經實驗表明,桑樹皮占桑條的15%~20%,桑皮纖維占桑皮的10%~30%,廢桑枝條可產桑皮纖維近300萬t。在石油資源日益短缺和生態(tài)環(huán)保日益重要的今天,開發(fā)綠色環(huán)保的可替代石油產品的新型纖維符合紡織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對桑皮纖維的開發(fā),保證蠶桑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符合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的要求。
1桑枝剝皮機快速剝皮
傳統(tǒng)的桑枝剝皮基本是由人工完成的,不僅工人勞動強度高,工作效率低,而且所得的桑皮完整性差,制約了桑皮纖維產品的產業(yè)化開發(fā)。因此設計開發(fā)了桑枝剝皮機對桑枝進行快速剝皮,如圖1、圖2所示,桑枝剝皮機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獲得的桑皮連續(xù)、完整,為桑皮纖維的制備提供了優(yōu)質的桑皮原料。
1——喂入口;2——手動驅動機構;3-1——上喂入輥;3-2——下喂入輥;4-1——上碾壓輥;4-2——下碾壓輥;5-1——桑枝導向管A;5-2——桑枝導向管B;6-1——上切片砧板;6-2——下切片砧板;7-1——傳感器A;7-2——傳感器B;8-1——上去皮輥;8-2——下去皮輥;9-1——上輸出輥;9-2——下輸出輥;10-1——芯桿收集器;10-2——桑皮收集器;11——機架。
2循環(huán)脫膠裝置及其脫膠工藝
由于桑皮中纖維素含量較低,僅30%左右,如何有效地提取可紡纖維是桑皮纖維利用的關鍵所在。目前桑皮的脫膠方法主要為二次堿脫膠法,但其存在脫膠過度的弊端,破壞了桑皮纖維的結構,短絨較多,使纖維表面粗糙,可紡性差、制成率低,且工藝流程長、操作相對復雜,同時對環(huán)境也會造成嚴重污染,不符合現(xiàn)代紡織工業(yè)清潔化、低碳化生產的理念。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設計了一種循環(huán)脫膠裝置,利用超聲波“空化”作用,分離果膠和纖維素,利用微波高頻反復“穿透”桑皮,快速打通脫膠通道,提高脫膠效率。且脫膠液經濾除果膠和木質素后可循環(huán)利用,以降低環(huán)境污染。循環(huán)脫膠裝置如圖3所示。
1——調制釜;2——pH測試儀;3——PTC加熱器;4——放料口;5
——攪拌器;6——循環(huán)泵A;7——計量泵;8——閥門A;9——脫膠釜;10——桑皮放置口;11——孔板;12——微波發(fā)生器;13——超聲波振蕩器;14——過濾器;15——循環(huán)泵B;16——閥門B;17——分離釜;18——閥門C;19——濾膠器;20——沉淀劑添加口。
圖3循環(huán)脫膠裝置結構圖
采用循環(huán)脫膠裝置的脫膠工藝為:桑皮自然、機械處理→調濕→微波處理→機械捶打除雜→浸酸預處理→(循環(huán)脫膠裝置:超聲波和微波輔助)堿煮→酶處理→水洗→打纖→水洗→脫水→給油→抖松→干燥→桑皮纖維開松。在桑皮纖維脫膠過程中,也對桑皮果膠進行提取,利用桑皮脫膠產生的果膠對織物進行涂層處理,開發(fā)防紫外線功能保健產品,并確保其耐用性及其抗紫外線的功能性(圖4)。
圖5為桑皮果膠整理平紋棉織物防輻射性能測試結果,空腔體時功率指無屏蔽材料時接收到的功率。SE為屏蔽效能,指在同一激勵電平下,有屏蔽材料(平紋棉織物)與無屏蔽材料時所接收到的功率之比,并以對數(shù)表示。計算可得,SE>90%主要出現(xiàn)1200~1300MHz頻段。
3桑皮纖維的可紡性分析
由表1可知,桑皮纖維的平均長度為18~22mm,線密度為2.3dtex,比棉纖維短,纖維的長度差異大,長度整齊度差;桑皮纖維的強度為4.5~6.5cN/dtex,好于棉,斷裂伸長率為7%~13%,亦好于棉、麻。
4桑皮纖維產品的開發(fā)
4.1桑皮纖維系列混紡紗線和面料的開發(fā)
采用傳統(tǒng)環(huán)錠紡開發(fā)桑皮/棉混紡低支紗(30S),紗線條干不勻接近18%,強力不勻達到16%。于是采用雙梳工藝(將精梳棉網和桑皮纖維在梳棉機上再梳理成條),解決了桑皮纖維無法單獨成網的問題。
同時利用所紡紗線開發(fā)了系列色織物,并對織物的物理機械性能及保健性能進行測試。利用桑皮纖維混紡紗線進行針織產品的加工,開發(fā)保健內衣、抗菌襪等產品。圖6為桑皮/棉混紡紗與超細柔仿棉長絲交織的漿印家紡面料,經紗采用上漿后印有顏色、圖案的超細柔仿棉長絲,緯紗采用桑皮纖維質量占比不低于30%的桑皮/棉混紡紗線。圖7為“SaSock”品牌抗菌襪。
4.2桑皮纖維非織造產品開發(fā)
設計開發(fā)了桑皮纖維超聲振蕩成膜(非織造產品)裝置,利用不完全脫膠的桑皮纖維開發(fā)桑皮纖維非織造功能產品(圖8)。裝置采用超聲波振蕩保證成膜均勻一致,紅外快速烘干避免成膜內外產生皮芯結構,保證成膜結構穩(wěn)定,強力高。開發(fā)出的桑皮纖維非織造產品可生產創(chuàng)可貼或者面膜等功能保健產品。
5結束語
結合桑皮及桑枝的特點,開發(fā)桑枝自動剝皮機及用于桑皮脫膠的循環(huán)脫膠裝置,形成桑皮纖維的可行的高效環(huán)保生產路線,對其可紡性進行研究,并結合纖維的特點開發(fā)系列色紡紗及色織產品,為紡織纖維及織物增添新的品種,并研究色織面料的保健性能。同時設計開發(fā)了利用超聲波和紅外發(fā)生器的桑皮纖維成膜裝置,利用未完全脫膠的桑皮纖維進行成膜,開發(fā)桑皮纖維非織造產品;同時回收桑皮脫膠后的副產物——桑枝果膠,研究其結構及性能,開發(fā)抗紫外線保健產品。桑皮剝皮機的開發(fā)節(jié)約了勞動力,使桑皮纖維的產業(yè)化開發(fā)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解決了目前廢棄桑枝難以有效處理的問題,解決了桑枝燃燒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為農民增收及紡織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途徑,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具有較好的產業(yè)化前景。
參考文獻
[1]瞿才新,徐帥.桑枝剝皮機:中國,201120222646.6[P].2012-02-01.
[2]瞿才新,周彬.一種桑皮脫膠裝置:中國,201120140349.7[P].2011-12-07.
[3]瞿才新.一種桑皮纖維的脫膠工藝:中國,200910184585.6[P].2010-02-03.
[4]瞿才新,徐帥.桑皮-棉混紡紗與超細柔仿棉長絲交織的漿印家紡面料:中國,201320215623.1[P].2014-03-12.
[5]瞿才新,劉艷,渠露露.一種桑皮/棉混紡床品面料的工藝及印花圖案設計:中國,201210086758.2[P].2013-09-25.
[6]瞿才新,周彬.一種桑皮纖維清創(chuàng)創(chuàng)可貼:中國,201320518749.6[P].2014-03-05.
作者簡介:李桂付,男,1968年生,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紡織新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通訊作者:周彬,講師,15949149207@126.com。
作者單位:李桂付、瞿才新、周彬、趙磊,鹽城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周彬,江蘇省生態(tài)紡織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
基金項目:江蘇省產學研聯(lián)合創(chuàng)新資金——前瞻性聯(lián)合研究項目(BY2010129,BY2013059);江蘇省第五批省級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轉化(重大科技支撐與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BE201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