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莫測的故宮博物院,就像一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貴婦人,一舉一動皆成新聞。為慶祝建院九十周年,9月8日,以其壓箱底的家當魔術(shù)般面世,引得人們趨之若鶩,10萬余粉絲被逼成“故宮跑”——排了數(shù)小時長龍的人們泄洪似地飛奔至武英殿,遂匯成最盛大的參觀人潮。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一睹那幅長五米稍余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算得上宋朝社會全息圖:城市史研究者眼里,是一幅繁榮如夢的北宋市井圖;建筑學家眼里,又是一處巧奪天工的建筑博物館;交通運輸史專家眼里,恰如一幅熙熙攘攘的城市交通畫;而在城市商業(yè)史學者眼中,從頭到尾的琳瑯滿目,構(gòu)成了人們心中的欣欣向榮……總之,大宋繁華的一切因子,都可以在此找到注腳的元素。
《清明上河圖》的玄機
站在這樣一幅偉大的畫作面前,沒有人懷疑宋朝曾經(jīng)的繁榮??捎姓l知道,就是這樣一幅為歷代后世叫好的太平盛世景象的畫作,卻暗藏著種種不為人知的玄機。
西方學者也無不為中國人的智慧拍案叫絕,奉之為“中國的蒙娜麗莎”。這幅歷朝歷代包括皇帝在內(nèi)的文人仕客們,都百般欣賞的傳世精品中間,果真像達芬奇筆下謎團重重的畫作蒙娜麗莎一般,暗藏著令人不解的玄機?
綜合各路專家學者的智慧,此作玄機大體有六大類:
驚馬為何瘋跑?畫作卷首部位,一匹驚馬闖進郊市,似乎給全卷定下了焦慮的音符。有一群出去踏青的官家隊伍,其間的一匹白馬受驚了,整個畫面大部分是牛與驢,很少有馬,周圍的人很慌張,趕緊過來追它,這個不好的世象,在其他畫上一般難找到。不祥和音符,暗喻官民之間的一些矛盾。
望火樓何以虛設?畫作上有一觀察周圍火情的望火樓,一旦發(fā)現(xiàn)哪里冒煙了便及時行動。緊鄰望火樓的兩排是官屋,而這里過去是駐扎消防的,現(xiàn)在卻變成了飯鋪。
船橋險情安在?橋面與道路已經(jīng)形成了極度的擁擠:畫面上,一個文官一個武官卻互不相讓,船跟橋似乎正要相撞。這些元素透露出社會管理逐漸失控。
商賈囤糧何為?一艘船正??吭诖a頭邊卸貨,米行的牙人指揮著腳夫從船往岸上搬袋裝糧食。糧食運到小飯館,里面卻是一些私糧庫囤糧之所。事實是,沒過幾年,汴京糧食就漲了四倍。囤積居奇,到了汴京被圍的時候,后來糧價上升到了一百倍。這是一個非常不安定的社會狀況。
官兵閑散懶惰?時間快到晌午,地鋪的那些兵卒們,還躺在地上沒有出門,一個個懶洋洋的,他們的頭兒還在屋里睡大覺。馬都已經(jīng)喂飽了,卻沒干事。人浮于事,當時的冗兵冗官冗員已經(jīng)成為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稅賦沉重不堪?畫里有一稅務所,宋代叫場物,百姓進城賣東西要按比例交稅。由于收稅太多,發(fā)生了爭執(zhí),畫面上張著嘴巴大喊,臉都漲紅了。北宋收稅是最高的,特別是紡織品,畫面上拉的就是一車紡織品。收稅十分認真折射出財政的依賴,而對國家防備卻放在一邊。
六大玄機指向同一個主題詞——盛世危機。這樣的解讀初看上去可能有些牽強,但細細揣摩,卻不難看出畫家的良苦用心,深懷憂患意識和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揭示出北宋將亡的種種征兆,而之后的歷史走向也與畫作的喻意不謀而合。
難以理喻的是,這樣一幅神作自問世后的近千年間,卻一再成為后世帝王權(quán)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的珍本,如獲至寶,珍愛有加,遂命人將其收錄在清朝大型文化工程《石渠寶笈》一書內(nèi)。
“歌德派”與“缺德派”
藝術(shù)家歷來有兩種,一種叫“歌德派”,一種叫“缺德派”。長期以來,《清明上河圖》在人們眼里定性為歌德派,但事實上沒那么簡單。
在古代,一幅完整的畫不僅僅在于畫家畫完之后,更體現(xiàn)在同行對此的“呼應”——最好的方式就是題跋。我們今天看到的古時書畫作品,可能作品本身并不大,但“題跋”往往占了很大的篇幅。有時可能作品本身并不太有名氣,而“題跋”的名氣,使作品人氣大升。而后人就從“題跋”中了解作品的歷史信息,有著金元明三朝13家14段題跋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典型一例。
其實,宋以來緊偎在《清明上河圖》畫作后的題跋,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已經(jīng)在不斷地提示著我們解讀的路徑。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已經(jīng)裁去的明代邵寶的跋文,內(nèi)容尤可珍視:“……若城市、若郊原、若橋坊第肆,無不纖纖悉悉攝入乎其中。令人反復展玩,洞心駭目……但想其工之苦,而未想其心之猶苦也。當建炎之秋,汴州之地,民物庶富,不繼可虞,君臣優(yōu)靡淫樂有漸,明盛憂危之志,敢懷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繪為圖。令人反復展閱,觸于目而警于心,溢于縑毫素絢之先。於戲!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以“吾愿為真士大夫,不愿為假道學”作為官格言的邵寶,雖19歲即中進士,但對權(quán)貴卻是毫不畏懼。在邵寶眼里,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曲折地表達了“明盛憂危之志”——張擇端作畫時或許未必作此想,然而此畫題材的現(xiàn)實主義讓后人透過這樣的作品,其實是完全可以作此結(jié)論的。
當然,也不能就我們今天解讀的種種玄機,而懷疑《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繁華與昌盛。
自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問世后,后世畫家多有臨摹之作,甚至還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清明上河”題材。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其中中國大陸藏10余本,中國臺灣省藏9本,美國藏5本,法國藏4本,英國和日本各藏一本。最為著名的版本要數(shù)明代仇英本,還有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代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名宮廷畫師繪制的清院本。
與明清模仿版的《清明上河圖》相比,宋代的城市更加自由、開放,也更具商業(yè)性格,政府對于城市的治理,更注意主動發(fā)展工商業(yè),以期征收到更多的商業(yè)稅。
其實從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畫面上,我們也同樣可以從若干細節(jié)中窺見宋代的“現(xiàn)代”魄力:東京城外的“腳店”(小型酒店)與城內(nèi)的“孫羊正店”(豪華大酒店),門口都安裝著“燈箱廣告”:為什么宋朝的酒店要裝“燈箱廣告”?因為夜間要營業(yè),夜色下,“燈箱廣告”閃爍著燈光,顯得非常搶眼。就是今天,仍可看出讓人羨慕的“現(xiàn)代都市”味道。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獨特的朝代,它在政治、軍事上衰弱,在商業(yè)上卻十分繁榮,在科技文化上更是成果斐然。
眾聲喧囂。就像一篇文章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一樣,圍繞著《清明上河圖》的是是非非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只是不知道那些熱衷于“故宮跑”的人流中,有多少人在乎這些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