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的教學離不開生活、文化的滲透,它不是單純的發(fā)音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授學生課文內容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引導他們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生活習慣、風俗習慣等等,理解異文化摩擦,學以致用,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增進友誼,達成和諧。
【關鍵詞】教學 異文化摩擦 交流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7-0029-03
一 根據日語語法特點分析各個人物對此事所持的觀點
1.本課出場人物的特點介紹
在本科班所使用的基礎日語教材,彭廣陸、守屋三千代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綜合日語》第三冊第7課的第一單元『ギョーザにりんご?』有關送禮的情景會話里,講解前首先對出場人物進行介紹,此課的出場人物來自不同國家,那么他們的文化習俗也會有所不同,這是應先讓學生們注意的點。
劉芳:中國學生
チャリヤー:來自泰國的留學生
樸·コンジョウ:來自韓國的留學生
王宇翔:中國學生
三好學:來自日本的留學生
2.找出本課的語法特點
讓同學們熟讀本篇會話并翻譯,之后引導學生找出本課會話里的語法特點:出現(xiàn)了較多表示不滿的表達方式,例如:
[~のに]表示事情結果與期待的相反,帶有不滿,責怪的語氣。
[動詞被動態(tài)+ても(ね)]的后面常常省略了[困る/不本意だ]等詞,表達不情愿、非本意、無可奈何、不得已的心理。
[動詞てくれない/もらえない]表示了未能得到理應得到的利益。
[~じゃあるまいし]表示了別人在理解上的偏誤,帶有責怪的語氣。
[~くせに]表示根據他人的行為所推斷的結果與
實際結果不符,表達的也是一種不滿:明明~卻~。
[ちょっと]一種委婉的表達形式,表達極大的不滿、擔心、擔憂等。
3.根據日語語法特點逐句分析人物心理特點
引導學生從會話中了解本課會話討論的主要話題是什么,由什么事件引起的。根據日語語言語法特點來分析每一出場人物對這件事的看法,并找出從哪些話語中可以知道。
首先:小劉對于房東即刻回禮的看法是:難以理解,并且所得的回禮不等價。
劉:うん。まだギョーザ、食べてもいないのに、お返しって言われてもね……。物物交換じゃあるまいし。/這句話里的「~のに」,在日語語言特點中是帶有責怪的口氣,「言われてもね」用的是被動詞,日語的被動態(tài)有不情愿、受傷害之意。「物物交換じゃあるまいし」的句尾用了「~まい」,「~まい」表示別人在理解上的偏誤,帶有責怪的語氣。
劉:そうでしょ。なのに、知り合いが送ってきたりんごがあるから、持ってって、だって…。/「そうでしょ?!褂玫氖且环N反問,尋求同感的語氣?!浮胜韦恕箮в胁粷M,責怪的語氣。
劉:大家さん、いつもはほんとにいい人なんだけど …。/「~だけど」是轉折,表示她對房東的看法因這件事有了與平時不同的看法。
劉:なんで私の気持ち、わかってくれないんだろう。ちょっと悲しくなっちゃった?!扦狻ⅳ蓼ⅰⅳいい?。/「~てくれないん」、「~なっちゃった」[まあ、いいや]的語法特點都表達了她對房東的即刻回禮十分不理解,很失望的心情,「~てくれないん」表達了未能得到理應得到的利益;「~なっちゃった」具有失望的語氣;[まあ、いいや。]是放棄的一種表達方式,表示她無意再說什么。
劉:もらう時はものすごく遠慮するくせに、もらった後はいつまでもほめるのよね。「~くせに」有不滿、責怪的口氣。
劉:ふーん。這里的「ふーん」音調為升調,帶著疑問、難以理解的口氣。
劉:…負擔、ねえ…。/她的話語斷斷續(xù)續(xù)的,說明她還是沒能接受。
劉:うーん。りんご3個って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のかな。でも、まだ信じらんない。這里的「ふーん」音調也為升調,帶有疑問的口氣;并且她還是很肯定地說還是難以理解。
樸和王又是怎樣的態(tài)度和看法呢?同樣從他們的話語中可以看出。
樸:お返し?這里是升調、疑問的語氣,說明他也覺得奇怪。
樸:それじゃあ、なんだか誠意が感じられないね。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和小劉是一樣的看法。
樸:そう言えば、ホストファミリーのお母さんにお土産あげたら、早速次の日にお返しをもらっちゃったなあ。「そう言えば/說起」讓他想起自己之前也有過和小劉同樣的經歷?!袱猡椁盲沥悚盲郡胜ⅰ惯@里用了「ちゃったなあ」,語法特點是帶有點遺憾、可惜、難以理解等的感情色彩。
樸:そうそう。なんだか『もっとほしい』って催促されてる感じだよね。/「催促されてる」這里用了被動態(tài),有被催促、不情愿的感覺。
樸:劉さんが大家さんに手作りのギョーザを持ってったら、お返しにりんごを渡されたんだって。三好さん、どう思う?/「渡されたんだ」這里用了被動態(tài),有被迫、不情愿的意思。
樸:これって、吉田先生が言ってた、異文化摩擦の一つなのかなあ。這是不是就是吉田老師曾說的異文化摩擦的一種呢?這里的句尾用了疑問詞[~かなあ]。表明了樸的疑問。
再來看看小王的對話:
王:ギョーザ作るの、大変なのにね。這里用了「~なのにね」有責怪不滿的口氣。說明小王與樸同感,持一樣的看法。
王:あー、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んだ。でも、一生懸命作ったギョーザに、りんご、たったの3個っていうのは、ちょっと……「でも」轉折,「たった」有少得可憐的意思,「ちょっと…」說明了他也是難以接受的心理。
所以通過樸和小王的話語可以看出他們和小劉是一樣的看法。
チャリヤー又是怎樣的看法呢?
チャリヤー: え、そう?タイにもお返しの習慣があるよ。まあ、すぐには返さないけど。/「けど」轉折,來自泰國的チャリヤー,雖然自己國家也有回禮的習慣,但不馬上回禮,因此可以看出チャリヤー也不理解房東的的馬上回禮。
最后三好學來了,做了解釋,才讓大家對于房東的回禮做法有了解,雖然小劉、小王、樸他們還沒有完全接受,但至少明白了一些事。
二 教學聯(lián)系實際
說到送禮,日本、中國都有愛送禮的習慣,但在做法和習慣上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在日本曾留學幾年,所以了解一些。
初到日本時,我也曾遇到和小劉同樣的事情。剛到日本時,住的是留學生國際宿舍,因為得到房東老太太的照顧,我們幾個剛來不久的留學生就決定包餃子給老太太,表達我們的謝意。從到精心選料,洗、切、調料、包到最后的出鍋,我們忙活了好一陣子,每個人都累得滿頭大汗。當我們端著滿滿一大盤的餃子興奮地遞給老太太后,她并沒有馬上嘗一下,說了聲:「あー、ありがとう!ちょっと待って。啊,謝謝!請稍等一下?!咕娃D身回屋了。再出來時,她給了我們每人一包方便面和小小一包海苔。我們都很詫異:「なに?什么呀?」,「どうして?為什么呀?」房東老太太看著我們奇怪的表情,笑著說:「お返しです。是回禮?!?,「お返し?/回禮?」是怎么回事呀?回到我們自己的房間后,我們議論開了,并請教了隔壁宿舍來自越南、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留學生,也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討論。當時也是雖然弄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但仍難以接受。后來隨著在日本留學時間的推移,逐漸了解并釋懷了。中日兩國雖都有送禮的習慣,但做法和習慣等方面大不相同,在這里列舉較大的兩個不同點。
1.在禮品價值上的觀念不同
在中國和日本都有送禮的習慣,但日本人在送禮時,所送禮物的價格并不貴,這是因為日本人收到別人的禮物后要還禮,回贈對方一件與收到的禮物價格大致相同的禮品,所以為了不讓自己的送禮成為對方破費錢財?shù)呢摀毡救艘研纬傻乃投Y習慣是:禮物不能太貴重,既表示了自己的心意,又不會引起對方的不安。日本人除了特殊的原因一般是不送貴重禮品的。日本人的送禮,主要是為了向對方傳達感謝、感恩的信息。相比較,中國人的送禮,禮品的價值與友情的深淺掛鉤,普遍的概念是贈送的禮品越貴重,就表示友情越深厚。因此送的禮物一定要貴重,決不能太便宜了,否則會讓對方感到你不把他當一回事,甚至以為你有意寒磣人,所以會有了本課中的這一幕。在中國已經形成了贈送貴重禮品的習俗,而且越演越烈,已失去了原本的單純意義。在中國如果像日本人那樣贈送小禮品,是根本行不通的,還不如不送的好。我們日語外教老師在寒暑假回國度假回來后也常常會給本校的中國老師帶回一些小禮物:塑料小砧板、一小包的調味料、一小瓶的防曬霜、手帕、小本子等等。這些日本外教老師只是單純地想向平日里給他們照顧的中國老師傳達一份謝意,而一些中國老師就不理解了,怎么送這樣的禮物呀!這么小氣。
2.還禮的時間不同
在中國和日本,收到禮物后都要還禮,但是做法卻不同。在日本是馬上就還禮,這與中國人還禮的習慣不同,中國人收到禮品后,一般并不立即還禮,因為立即還禮,反而會顯得友情淡了,會讓對方不高興,所以本課中的小劉、小王、樸會有這樣的反應。中國式地還禮,一般是另外尋找一個機會還禮,或者是用幫忙的形式來回報對方的禮品。
因此學習一國的語言,不只是單純地學習它的發(fā)音,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課本內容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了解他國的文化、生活習慣、風俗習慣等等,理解異文化的摩擦。如果只是單純地學習語言,卻不了解他國的文化、風俗習慣等等,那么就會出現(xiàn)尷尬、誤會的事情。
2013年在我校舉辦的中日國際電話交流會議,日本國際交流會所派了兩位日本老師和幾位日本學生來我校實地交流。記得當時其中一位日本老師做了一個有關“日語語言特點”的報告,報告中也對照日文說到了中文的一些語言特點。她的中文說得很不錯,可以看出她對中文的研究不淺。另外一位日本老師和幾位日本學生也會一些中文。報告會后日本來的老師和學生們把他們從日本帶來的一些日本傳統(tǒng)游戲工具拿了出來,讓臺下的中國學生們上臺和他們一起做日本傳統(tǒng)游戲,還把帶來的日本傳統(tǒng)糕點給中國同學們品嘗,臺上臺下互動很好,同學們都玩得很開心,報告會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圓滿結束。然而,后來聽給這些來賓做向導、帶她們游覽海南島的我們教研室的中國老師說,那兩位日本老師那天報告會結束后很生氣,因為中國學生們把她們帶來的日本傳統(tǒng)游戲工具都拿走了,沒有還給她們。按中國的習慣,在這樣的場合如果要讓學生們歸還游戲工具應該在開始游戲前就必須明確向同學們說清楚,否則臺下的觀眾會以為是隨意贈送的,因為并不是什么貴重物品。當時我們教研室的老師們聽了都很驚訝,原本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最后的結果卻是產生了這樣一個大誤會,那些日本來老師和學生一定是帶著失望和對中國不好的印象回去的。友好目的的交流會,卻出現(xiàn)這樣的異文化摩擦,很遺憾。我想那位對中文頗有研究的日本老師,只是單純地對中文進行了研究卻沒有了解中國的文化,所以才產生了這樣大的誤會。
在學習一國語言的同時也要了解他國的文化、風俗習慣等等,減少不同文化的摩擦,才能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國與國的交流才能友好、和平并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彭廣陸、〔日〕守屋三千代主編.綜合日語第三冊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