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糖化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及微量白蛋白水平與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腎微血管病變的相關性
周青霞
(湖北科技學院附屬二醫(yī)院檢驗科,湖北咸寧43710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糖尿病腎病(DN)患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HbA1c)、C-反應蛋白(CRP)、微量白蛋白(mALB)與腎臟微血管病變程度的相關性。方法根據尿蛋白排泄率(UAER)大小將126例老年DN患者分為臨床蛋白尿組(UAER≥300 mg/24 h)和mALB組(30 mg/24 h≤UAER<300 mg/24 h),同時選取63例無DN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糖尿病對照組,并選取63例無糖尿病的健康老年人作為健康對照組,測定4組血清HbA1c、CRP及mALB水平,并分析老年DN患者HbA1c、CRP及mALB與腎臟微血管病變程度之間的關系。結果臨床蛋白尿組、mALB組、糖尿病對照組血清HbA1c、CRP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糖尿病對照組與健康對照組mALB無顯著差異(P>0.05);臨床蛋白尿組、mALB組HbA1c、CRP及mALB均顯著高于糖尿病對照組(P<0.05);臨床蛋白尿組HbA1c、CRP及mALB均顯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組(P<0.05);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DN患者血清mALB與UAER呈線性相關關系(P<0.05),HbA1c、CRP與UAER呈正相關(P>0.05)。結論高血糖及炎癥反應參與了DN患者腎微血管的病變過程,血清HbA1c、CRP及mALB與DN患者腎微血管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DN患者腎微血管病變的早期預測指標。
關鍵詞〔〕糖尿病腎??;糖化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微量白蛋白;腎臟微血管病變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3年度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師深入企事業(yè)行動計劃項目資助(XD2012243)
第一作者:周青霞(1973-),女,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血液細胞學、生化檢驗研究。
糖尿病(DM)的主要危害在于其急慢性并發(fā)癥對人體的損害,其中微血管病變起病隱匿、發(fā)病緩慢。DM微血管病變主要包括DM視網膜病變(DR)、DM腎病(DN),DN嚴重程度主要由尿蛋白排泄率(UAER)反映,且與腎微血管病變程度相關,一旦患者出現(xiàn)臨床蛋白尿(UAER≥300 mg/24 h),腎微血管已經處于廣泛病變階段,因此微量白蛋白(mALB)檢測對于早期診斷腎微血管病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DN發(fā)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高血糖為其始動因素,有研究〔2〕表明DN為自身免疫反應,與炎癥因子關系密切。本研究觀察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C-反應蛋白(CRP)、mALB與腎臟微血管病變程度的相關性。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26例DN患者,均符合200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制定的DM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3〕,且24 h尿mALB定量≥30 mg/24 h,根據24 h尿mALB定量的多少將其分為臨床蛋白尿組(UAER≥300 mg/24 h)和mALB組(30 mg/24 h≤UAER<300 mg/24 h),同時選取63例無DN的老年DM患者作為DM對照組,并選取63例健康老年人作為健康對照組。4組性別、年齡、體質指數(BMI)、血壓等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1.2方法采用Olympus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HbA1c、CRP及mALB水平:血清HbA1c測定采用免疫凝集法測定,CRP采用散射比濁法測定,mALB的測定需要患者留取10 ml晨尿,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檢測試劑由美國Beckman公司提供。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多元線性回歸分析、R檢驗,F(xiàn)檢驗〔4〕。
2結果
2.14組HbA1c、CRP及mALB水平的比較。臨床蛋白尿組、mALB組、DM對照組血清HbA1c、CRP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DM對照組與健康對照組mALB無顯著差異(P>0.05);臨床蛋白尿組、mALB組HbA1c、CRP及mALB均顯著高于DM對照組(P<0.05);臨床蛋白尿組HbA1lc、CRP及mALB均顯著高于mALB組(P<0.05)。見表2。
表1 4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4組HbA1c、CRP及mALB水平的比較 ± s)
與健康對照組相比:1)P<0.05;與DM對照組相比:2)P<0.05;與mALB組相比:3)P<0.05
2.2HbA1c、CRP及mALB與UAER關系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HbA1c、CRP與UAER呈正相關關系,但尚不能認為存在線性關系(P>0.05);mALB與UAER呈線性相關關系(P<0.05),回歸方程為y=1.040 479 98x+9.106 458 84。見表3。
表3 HbA1c、CRP及mALB與UAER關系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3討論
DM微血管病變是DM最重要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中腎臟微血管的改變導致的DN也是DM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病理改變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腎臟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的肥大增生,同時伴有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晚期則出現(xiàn)基底膜彌漫型增厚、系膜基質重度增生的改變,上述改變則會導致毛細血管狹窄閉塞,最終則會導致腎小球的硬化和功能喪失,上述一系列病理改變則會引起腎小球濾過率及濾過膜通透性的改變,包括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尿蛋白增多等〔5〕。DN患者腎臟微血管改變的發(fā)生機制尚未闡述清楚,目前主要的學說包括炎癥反應學說、高血糖反應學說等,并且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與患者病變程度相關的因子〔6〕。
常用來作為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依據〔7〕。研究表明,與游離血紅蛋白相比,HbA1c攜氧能力大幅降低〔8〕。高血糖因素引起腎小球硬化的主要機制包括:高水平的HbA1c導致微血管末梢缺氧狀態(tài);高血糖患者往往伴有血液黏稠度的增加,更不利于微血管灌注;腎臟微血管長時間缺氧狀態(tài)導致腎血管劇烈收縮、內皮細胞壞死;腎血管劇烈收縮進一步減少腎臟血管的灌注;內皮細胞、基膜、系膜細胞反應性增生,導致腎小球硬化〔9〕。齊力〔10〕根據HbA1c水平將DM患者分為HbA1c>7.0%組和HbA1c<7.0%組, HbA1c>7.0%組DN的患病率顯著高于HbA1c<7.0%組,且HbA1c>7.0%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脂蛋白a和尿微量蛋白也顯著高于HbA1c<7.0%組。
目前DN發(fā)生機制的主流學說為炎癥反應學說,由Pickup等于1998年提出,Pickup等〔11〕認為2型DM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且發(fā)病過程中存在細胞因子介導的急性時相反應。正是各種炎癥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引起腎臟微血管的病變,通過一系列復雜的反應最終導致腎小球硬化。上述學說得到了大量研究證實,李林等〔12〕觀察了2型DM腎病全程CRP的變化,結果表明隨著DN病情進展,患者血清CRP也不斷增加,表明DN發(fā)展過程中存在急性時相反應。王愛紅等〔13〕則發(fā)現(xiàn),除了CRP外,DN患者Hcy、IL-6和IL-8等炎癥因子均明顯增高,且采用聯(lián)合檢測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早期DN的診斷率。李廣勝等〔14〕研究了免疫抑制劑來氟米特與霉酚酸酯對于DN大鼠的療效,結果表明大鼠的尿蛋白排泄率和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緩解,也反映了DN發(fā)展過程中免疫反應和炎癥反應的重要性。本研究中雖然CRP與UAER無線性關系,但呈現(xiàn)出正相關關系。本研究表明mALB可以作為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直接指標〔15〕。
綜上,高血糖及炎癥反應參與了DN患者腎微血管病變過程,血清HbA1c、CRP及mALB與DN患者腎微血管病變程度呈正相關,可作為DN患者腎微血管病變的早期預測指標。
4參考文獻
1馮小娟,鄭萍,楊晉,等.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和CRP變化及意義〔J〕.臨床檢驗雜志,2013;31(11):838-40.
2郭風玲,吳艷青,董巧榮.糖尿病腎病和慢性腎炎血液透析患者血壓變異性的臨床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6(3):302-3.
3盛偉武.C-P、HbA1c、FBG聯(lián)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和監(jiān)測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2;23(3):9-11.
4李林.2型糖尿病腎病與全程CRP相關性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42(11):1542-4.
5唐彬.生長激素、C肽、血脂水平與2型糖尿病腎病的關系〔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9;11(2):153-5.
6李嵐嵐.CysC、Hcy和U-mAlb聯(lián)合檢測對早期糖尿病腎病診斷的臨床價值〔J〕.重慶醫(yī)學,2013;42(15):1750-2.
7張猛.HbA1c和U-mAlb聯(lián)檢與早期糖尿病腎病的關系〔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2):237-8.
8朱增民.血清長正五聚蛋白、hsCRP和HbA1c水平與2型糖尿病腎病損害程度的分析〔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27(4):68-70.
9陳攀.沙格列汀聯(lián)合小劑量厄貝沙坦對50例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血中TNF-α、CRP、IL-6及TGF-β1水平的影響〔J〕.華西藥學雜志,2013;28(4):439-40.
10齊力.CysC、RBP、p2-MG及hs-CRP聯(lián)合檢測在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6):587-8.
11Pickup JC,Yemane N,Brackenridge A,etal.Nonmetabolic co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a patient survey〔J〕.Diabetes Technol Ther,2014;16(3):145-9.
12李林,李嘉偉,張路路.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患者血漿D-D、HbA1c和Hcy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1):87-8.
13王愛紅,毛雄偉,王孝芳,等.血清Hcy、CRP、IL-6和IL-8聯(lián)檢對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4):508-9.
14李廣勝,曾艷,李秋月,等.來氟米特與霉酚酸酯對糖尿病腎病大鼠的療效比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2(6):647-50.
15蔣宏偉.血栓通注射液聯(lián)合貝那普利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病理學及h-CRP、TNF-α表達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2(4):516-8.
〔2013-11-16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