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其影響因素
黃志萍蘇婭陳秀紅肖丹丹
(海南省干部療養(yǎng)院內(nèi)科,海南海口570300)
摘要〔〕目的探討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其影響因素。方法在該院就診的40例腦卒中患者,于住院時、出院時及出院后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經(jīng)功能恢復狀況及預后情況。結果出院后1個月,糖尿病對Barthel指數(shù)(BI)評分具有明顯影響(P<0.05)。陪護者對BI指數(shù)評分及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分(GOS)影響顯著(P<0.05)??祻屠懑煂I指數(shù)評分、GOS評分影響明顯(P<0.05)。腦卒中患者住院時、出院時各量表評分與出院后BI指數(shù)、改良Rankin量表評分(mRS)和GOS評分顯著相關。隨著恢復時間的遞進,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jīng)功能恢復狀況及預后情況均明顯好轉(P<0.05)。結論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預后評分都較低,生活質量不高,受入院和出院時的疾病情況、預后情況、陪護情況、康復理療等方面的影響,應加強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視,幫助患者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腦卒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基金項目: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No.814364)
通訊作者:肖丹丹(1981-),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腦卒中的診療研究。
第一作者:黃志萍(1974-),女,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腦卒中的診療研究。
據(jù)統(tǒng)計〔1〕,我國因腦卒中在不同程度上喪失勞動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致殘率高達75%。為了更好地了解影響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因素,從而給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提供參考,本文對我院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納入標準:選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就診的40例腦卒中患者,男24例,女1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疾病會議的診斷標準。②年齡20~75歲。③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等相關調查均經(jīng)患者本人的同意。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②精神障礙病史者。③拒絕隨訪或因其他原因導致隨訪失效者
1.2方法住院時、出院時、出院后1個月分別對腦卒中患者進行3次調查。調查過程中若患者存在語言溝通障礙,由其照顧者代為回答。調查過程中家屬或腦卒中患者不配合、死亡等原因導致失訪3例,有效隨訪率為92.5%。性別:男22例(59.46%),女15例(40.54%);年齡:>70歲11例(29.73%),61~70歲8例(21.62%),50~60歲9例(24.32%),<50歲9例(24.32%);職業(yè):干部4例(10.81%),工人5例(13.53%),農(nóng)民10例(27.03%),退休11例(29.73%),其他7例(18.92%);婚姻狀況:離異2例(5.41%),喪偶4例(10.81%);未婚2例(5.41%),已婚29例(78.38%);居住地區(qū):城鎮(zhèn)19例(51.35%),農(nóng)村18例(48.65%),月收入:<2 000元24例(64.86%),2 000~5 000元10例(27.03%),>5 000元3例(8.11%);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4例(10.81%),初中~大專24例(64.86%),小學及以下9例(24.32%)。調查內(nèi)容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基礎疾病、文化程度、康復理療、陪護者、腦卒中類型、發(fā)病次數(shù)等15個條目。出院后以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調查。
1.3神經(jīng)功能恢復狀況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評分〔2〕(mRS)評價腦卒中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狀況。0級:完全沒有癥狀。1級:盡管有癥狀,但未見明顯殘障,能完成所有經(jīng)常從事的職責和活動。2級:輕度殘障;不能完成所有以前能從事的活動,但能處理個人事務而不需幫助。3級:中度殘障;需要一些協(xié)助,但行走不需要協(xié)助。4級:重度殘障;離開他人協(xié)助不能行走,以及不能照顧自己的身體需要。5級:嚴重殘障;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須持續(xù)護理和照顧。
1.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分〔3〕評價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00分:不需要照顧,可以自理。60~99分:良,雖有輕度殘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中度殘疾,生活需要幫助。20~39分:重度殘疾,生活依賴明顯,需要很大幫助。<20分: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
1.5預后情況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評分(GOS)〔4〕評價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從死亡到恢復良好共分為1~5級,評分越高,表明預后越好。
1.6統(tǒng)計學分析應用SPSS13.0軟件行t或F檢驗,相關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
2結果
2.1康復理療及功能鍛煉對GOS、mRS及BI評分的影響康復理療及功能鍛煉對腦卒中患者GOS、BI評分影響明顯(P<0.05)。見表1。
2.2疾病情況對GOS、mRS及BI評分的影響出院后1個月,糖尿病對腦卒中患者GOS、mRS、BI評分具有明顯影響(P<
表1 康復理療對GOS、mRS及BI
0.05)?;A疾病對腦卒中患者BI評分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陪護者對腦卒中患者GOS、BI評分影響顯著(P<0.05)?;颊呔幼〉攸c、住院時間對腦卒中患者BI評分的影響顯著(P<0.05)。見表2。
2.3各量表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相關性腦卒中患者住院時、出院時各量表評分與出院后1個月患者的BI、mRS和GOS等評分顯著相關。見表3。
2.4不同時間各量表評分比較隨著恢復時間的遞進,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jīng)功能恢復狀況及預后情況均明顯好轉(P<0.05)。見表4。
表2 疾病情況對GOS、mRS及BI評分的影響
表3 入院及出院時各量表評分與出院后1個月患者各量表評分的相關性( r值)
1)P<0.05
表4 不同時間各量表評分比較
3討論
腦卒中患者主要的康復場所是家庭,同時主要的照顧者是其家屬,更是幫助患者進行康復練習的支持者〔5〕。研究發(fā)現(xiàn)〔6〕,腦卒中患者的陪護者不同,出院后患者的生活質量也不盡相同,與護工相比,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有家屬陪護會提高生活質量。研究表明〔7〕,有配偶陪護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顯著高于無配偶陪護的患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出院后與配偶朝夕相處,配偶的照顧和關心對患者的康復起著重要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的住院時間與出院1個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密切相關?;颊咦≡簳r間越長,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就會越低〔8〕。住院時間長的患者多病情較重,自身的軀體功能受到較大影響,恢復過程緩慢,在住院期間患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均會存在很大壓力,因而會對預后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產(chǎn)生影響〔9〕。此外,患者的居住地點會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10〕。
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積極照顧感受與生活滿意度密切相關,而且腦卒中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與應對方式存在相關性〔10〕。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居住在家庭的患者BI指數(shù)評分,次高為康復科,其次是神經(jīng)內(nèi)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居住在家庭能夠獲得情感支持及社會支持,有利于肢體功能的恢復。同時,居住在家庭的患者多病情較輕,因而預后較好,肢體功能恢復較快。有文獻報道〔11〕,社會的基本功能單位是家庭,家庭支持對殘疾、慢性疾病等的治療及康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對腦卒中患者采用康復理療能明顯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同時能夠提高預后,尤其是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影響最大。認知障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肢體功能障礙是影響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12〕。肢體功能障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而降低生活質量〔13〕。腦卒中患者住、出院時肢體狀況、病情及預后對出院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預后有一定影響。有文獻報道〔14,15〕,腦卒中患者的病情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就會越差,從而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恢復時間的遞進,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逐漸改善。同時,隨著發(fā)病后時間的遞進,腦卒中患者的預后情況明顯好轉。這提示住院期間不僅要重視護理治療,同時還要加強出院后的康復理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4參考文獻
1張振香,林蓓蕾,劉臘梅,等.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4):785-7.
2阮江海,王革生,陳路,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彌散不匹配及短期臨床結局〔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9):678-83.
3王國寶,鮑勇,謝青,等.智能助力功能性電刺激治療腦卒中后踝關節(jié)運動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7):529-31.
4秦芳,王惠珍,王靜新,等.重癥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調查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2;33(23):3627-30.
5雷芬芳,岳景齊,鄧翠珍,等.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現(xiàn)狀及干預需求〔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9):1907-9.
6趙雪萍,薛小玲,蘇翠紅,等.協(xié)同護理干預對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照顧者生活質量及照顧能力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03):206-8.
7Chen Y,Lu J,Wong KS,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Int J Rehabil Res,2010;33(3):232-7.
8葛美紅,肖玉華,朱玉輝.早期康復介入對重癥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20):26-9.
9吳承龍,鐘芳芳,章燕幸,等.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結果的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4):549-50,3.
10馬秋平,周琦,鐘美容,等.廣西重陽老年公寓老年人腦卒中后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06):737-9.
11Cameron JI,Naglie G,Silver FL,etal.Stroke family caregivers' support needs change across the care continuum: a qualitative study using the timing it right framework〔J〕.Disabil Rehabil,2013;35(4):315-24.
12van Mierlo ML,van Heugten CM,Post MW,etal.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n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partners:Restore4Stroke Cohort〔J〕.Int J Stroke,2014;9(1):148-54.
13龔愛華,周翠云.家庭回訪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3):99-100.
14盧春玲,李鳳玲,孔巖,等.系統(tǒng)化康復治療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20):5658-9.
15郭麗梅.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4):2614-6.
〔2014-03-19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