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謙 (河北省任縣中學 055150)
如何學好高中數學
王 謙
(河北省任縣中學 055150)
高中數學相比初中數學而言,內容要多出很多,學生適應了初中的數學學習方式,很難一下子就接受高中數學的學習模式,這使得有些學生在前期的時候基礎打得不扎實,以后的學習更是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放棄學習數學的念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先讓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雖然高中數學內容增多了,但是如果學習方法掌握了,學習成績也是會很不錯的。本文從初高中數學的不同和相互聯系入手,對高中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做了簡單的分析。
高中數學 學習方法 學生課堂
有很多學生在初中時數學成績很好,可是升入高中以后數學成績就會直線下降,究其原因是因為這些學生還沒有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模式,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那么,如何讓學生在升入高中以后繼續(xù)保持良好的數學學習狀態(tài)就成了學生和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要想弄清如何學數學,學生首先要知道初高中數學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高中數學更多的是要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數學課本上經常會有一些和實際結合緊密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學生能讀懂題意,并從中獲取重要的已知條件,進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這是對學生數學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初中數學學習多是一些簡單的計算,只是對學生基本技能的鍛煉。本文對如何學好高中數學做了簡單的分析。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不僅學習內容增加了,學習方法和側重點也有所變化。首先,初中數學在語言上要簡單易懂,一般的學生都能理解其意思,而高中數學在語言的設計上就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些學生看到題以后只是認識這些字,而內在的意思卻看不明白,這導致學生遇到問題后不知應該從何下手。如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象語言等。其次,高一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數學大不相同。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對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導致其成績下降。高中數學內容突然增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越來越多,而學生在自習課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使得學生在當天并沒有充足的時間來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最后,初中數學在知識的編排上都是有聯系的,由淺入深,學生只要開始能夠跟上,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穩(wěn)中進步;而高中數學分了幾個板塊,每個板塊之間看似有聯系,其實都是獨立的,學生要想學會并學好是需要下功夫的。
首先,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習慣,這會使學習有序而輕松。高中數學的良好習慣有多質疑、勤思考、好動手、重歸納、注意應用等。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要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翻譯成為自己的特殊語言,并永久記憶在自己的腦海中。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包括課前自學、專心上課、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yè)、解決疑難、系統小結和課外學習幾個方面。其次,及時了解、掌握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要想學好高中數學,學生需要掌握數學思想與方法。解數學題時,學生也要注意解題思路和策略,要經常思考選擇什么角度來進入、應遵循什么原則。高中數學中經常用到的數學思維策略有以簡馭繁、數形結合、進退互用、化生為熟、正難則反、倒順相還、動靜轉換、分合相輔等。最后,逐步形成“以我為主”的學習模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一些難題或者是比較難理解的知識點,這時候千萬不要放棄,要把它真正弄懂、弄明白,也許時間會長一些,但是學會了是自己的。
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學習很枯燥,其實那是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學會學習。數學學習是比較有意思的:看似不相連的知識之間有著很大的聯系,每一個知識點的出現都不會獨立的存在,需要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生只有掌握的方法越多了,做題時選擇性才會越大、靈活性才會越好。學生在學習中要不斷積累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任何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和形成都要付出時間和辛苦,學習也是一樣。對于現階段的高中生來說,學習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因素更重要。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課堂聽課效果和作業(yè)完成情況。雖然是素質教育,但適當的作業(yè)是不能少的,它可以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證明學生學會了還是沒有學會。要想學好數學,單純靠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是不行的,學生要掌握多一些的學習方法,同一道題也許會有不同的方法。學生要研究一題多解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達到練習的目的,還可以在遇到問題時能夠選擇合適的方法。此外,學生對數學學習要有一定的恒心,還要充滿信心。
總的來說,數學學習主要是靠理解,學生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多做練習。對于方法的正確掌握和熟練運用是學好數學的重要因素,所以學生要學會總結方法。
[1]肖金枝.新課改背景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5).
[2]陳培亮.新課標背景下提升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9) .
(責編 喬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