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軍聚 (河北省寧晉曹伍疃學區(qū)北樓下小學 055550)
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策略分析
柳軍聚
(河北省寧晉曹伍疃學區(qū)北樓下小學 055550)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了文本細讀的方式,教師應(yīng)以此為指導(dǎo),從文本的內(nèi)涵和意蘊兩方面入手進行語文教學。本文重點研究了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
小學語文 文本 細讀
“整體把握”就是對文本全面“號脈”。這要求教師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來精讀文本,了解文本的“文”與“質(zhì)”,多角度、多方位地與作者深層對話。通常,教師解讀作品先要解讀作者。任何作者的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都反映著作者個人的生活時代、經(jīng)歷,也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個性品質(zhì)。所有的精品創(chuàng)作都寄予著那些作家偉大而深邃的思想。正所謂“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正是這些極具靈魂的創(chuàng)作造就了作家獨有的文學風格。
解讀了作者之后,就需要教師從“文”與“質(zhì)”或“文”與“道”兩個方面整體地去精讀課文。人們常說“文道統(tǒng)一”“文質(zhì)兼美”,這就是說文章在這兩個層面的問題。那么,如何從“文”與“質(zhì)”入手精讀課文呢?第一,用心體會文章的“文”。用“語文”的視角對文本進行鑒賞和閱讀,分析其篇章布局、結(jié)構(gòu)安排、懸念設(shè)置、空白余音、遣詞造句、語體風格等。第二,解讀文本的“質(zhì)”,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們可以透過文本去分析“文本究竟說了什么、要說什么、該說什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就能較為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主題所在。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人們談到文章的“質(zhì)”,就會指向文章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今天,我們更多的是從人本意義的角度解讀,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角度認識和揭示文章的“質(zhì)”,這更切合生活實際,更加生動和富有時代感,對學生也更具有教育意義。
在文本中,作家的表達常常是隱晦而含蓄的,只有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文本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圖。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中,作者用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了愛因斯坦的形象特征:“只見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長,整個人就像裹在一張大被單里,腳下趿拉著一雙臥室里才穿的拖鞋”;明明是小姑娘邊走邊玩,“一下子撞上了”迎面而來的愛因斯坦,但愛因斯坦卻先于小姑娘說:“對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笨吹竭@樣的描述,學生的第一印象肯定會認為這是個不會打理自己、做事糊涂的小老頭。但當他們通過對文本的詳細閱讀,從愛因斯坦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出發(fā)進行理解時,一個有血有肉、熱愛科學、和藹可親的偉大科學家形象就會真正顯現(xiàn)在他們面前。當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愛因斯坦小時候的學習經(jīng)歷,了解到其是通過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取得如此成就時,他們的內(nèi)心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和崇拜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或許比教學更重要。
意境是作者把個人的情感融入寫作的一種藝術(shù)。在語文教學中,對意境的品析最容易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引導(dǎo)學生,從作者所描寫的景物出發(fā),結(jié)合作者的情感,放飛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深入到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去體驗作者當時的情感,去欣賞作品的獨特魅力。這就是心靈的交融,這就是想象的再造過程。
朗讀就是大聲地將文本讀出聲來,帶有豐富的感情,其和默讀有很大的不同。默讀是將重點放在文字的表達意思上,對語言的節(jié)奏和音律都沒有加以重視。音量有高低,速度有快慢,這些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會出來。朗讀比默讀的要求高得多,不但要注意音準、音量、速度,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神態(tài)動作。學生朗讀的目的就是要與作者的情感進行交融。文本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的情感和語勢只有通過大聲的朗讀才能夠表達出來,只有大聲的朗讀才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在學習《青山》的時候,朗讀的音調(diào)應(yīng)該低沉緩慢,因為這篇文章的情感是凝重悲壯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就沒有重視這一點,這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鳥的天堂》一課中的重點語段是作者對于大榕樹的描寫,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大榕樹的美和大,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dǎo),那么學生對“鳥的天堂”的理解就只能夠停留在概念化的美中,甚至部分學生會認為所謂的鳥的天堂實質(zhì)上就是大榕樹。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讓學生明確大榕樹為鳥兒營造出了一種安靜、安全、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并帶領(lǐng)學生進行體會,讓他們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將鳥的天堂呈現(xiàn)出來的,再將文本語言的聯(lián)系放置在整個文章中,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詞和詞、句子和句子以及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就可以將文中描寫的情景清晰地還原出來,讓學生體會到自然與生命的節(jié)奏,領(lǐng)悟到作者心中的快樂天堂,意識到自然與人的和諧。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根基之所在。如果我們把語文比作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文本解讀就像大樹的“根”。教師對文本的解讀越加深入,語文這棵大樹才能越加生機盎然、枝繁葉茂!文本細讀是一個欣賞性和創(chuàng)造性和諧統(tǒng)一的過程。通過文本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領(lǐng)會了生命的真諦,就會更加熱愛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文化。讓我們深深地扎根在文學的天地里,暢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吧!
[1]宋玉峰.小學語文文本有效解讀需要做好“三突出”[J].基礎(chǔ)教育研究,2012(20).
[2]張輝.基于兒童審美趣味的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研究開題論證報告[J].新課程導(dǎo)學,2010(32).
(責編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