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45例螺內酯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分析
劉 洋
(遼寧省阜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目的螺內酯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分析。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僅進行常規(guī)治療)和觀察組45例(常規(guī)治療+螺內酯),兩組均進行1個月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觀察組在加服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總有效率為95.55%,與對照組總有效率77.77%相比,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顯著性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螺內酯在治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有顯著療效,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服螺內酯能顯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螺內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效果;不良反應
近來大量研究表明,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循證醫(yī)學中得到了證實,它們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1]。研究表明,在心力衰竭早期應用ACEI類藥物,可有效降低血液中醛固酮水平,但長期應用該類藥物,血液中的醛固酮并不能保持穩(wěn)定持續(xù)的降低,僅降低20%左右,產生“醛固酮逃逸現(xiàn)象”[2],使心力衰竭治療效果明顯降低。也有研究表明,ACEI抑制劑能降低靜息醛固酮的水平,但是不能降低運動后的醛固酮水平[3]。醛固酮增多刺激血管緊張素生成增加,刺激心臟膠原蛋白合成,促進心肌纖維化和心室重塑,而后者是心力衰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礎。上述原因也決定了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在心力衰竭的目前治療方案中不可或缺。螺內酯作為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是繼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后第3個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的藥物[4]。本文在對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螺內酯,觀察其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間收治的9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的4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紀62~83[平均(74.3±3.5)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6.4±1.5)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2例,Ⅳ級8例;冠心病3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0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觀察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齡60~80,平均(67.5±3.2)歲; 病程3個月~10年,平均(6.4±1.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3例,Ⅳ級7例;冠心病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7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根據具體的病情給予卡托普利、美托洛爾等常規(guī)治療,以減輕心臟負荷,擴張血管,減小外周血管阻力來減輕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功能,對于Ⅳ級患者可加用洋地黃強心藥物進行治療,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前后的各項指征并及時給予相應的調整。對照組采用以上常規(guī)治療,給予美托洛爾6.25 mg,1日1次,口服,根據病情漸增量至穩(wěn)定,最大量12.5 mg,1日1次,口服;給予卡托普利12.5 mg,1日3次,口服,根據病情漸增量并維持,最大量25 mg,1日3次,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螺內酯20 mg,1日3次,口服。兩組均4周為1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3 療效觀察: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評定心功能進行心功能檢測,以出院前最后1次檢查作為治療結果評定標準。顯效:心功能改善2級及以上,各項癥狀及體征顯著改善; 有效:心功能改善,各項癥狀及體征有一定幅度改善;無效:無效:心功能無改善,心功能分級無變化、惡化??傆行剩?)=(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組研究數(shù)據均應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數(shù)據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尿常規(guī),血糖、血脂、肝功能均無明顯變化。治療后對照組出現(xiàn)低血壓2例,胃腸道反應1例,腎功能損害2例;觀察組出現(xiàn)低血壓3例,胃腸道反應2例,腎功能損害2例。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病導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過去心力衰竭的治療采用強心、利尿、擴血管,忽略了神經內分泌機制,雖然使患者初期臨床癥狀改善,但長期應用卻導致病死率增加,不能改善預后。據我國醫(yī)院住院病例調查,心力衰竭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病死率占40%[5]。
現(xiàn)在對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其發(fā)生、發(fā)展機制,有效的調整交感神經系統(tǒng)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而不是僅僅刺激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對心力衰竭的治療目的是通過長期治療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病死率及其他心血管事件帶來的危險性,逐步改善心功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規(guī)模臨床治療結果表明:ACEI抑制劑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常用藥物,使用ACEI抑制劑類藥物治療慢性心力衰竭,使發(fā)病率及病死率均明顯下降,但是與正常人群相比較仍極高;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心力衰竭患者短期應用ACEI抑制劑時,能有效的降低血液中醛固酮水平,但長期應用該類藥物,并不能持續(xù)有效的降低血液中的醛固酮水平,發(fā)生“醛固酮逃逸現(xiàn)象”。在應用ACEI抑制劑卡托普利基礎上加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在減少血管緊張素Ⅱ作用的同時,螺內酯與醛固酮化學結構相似,螺內酯在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皮質部競爭性結合醛固酮的受體部位,從而阻斷ACEI抑制劑產生“逃逸”的醛固酮而發(fā)揮作用,在臨床上阻斷醛固酮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實驗數(shù)據顯示,應用醛固酮受體拮抗劑螺內酯治療與對照組相比較,其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醛固酮受體拮抗劑常見的不良反應男性乳房增生、乳房脹痛并沒有觀察到,可能與觀察時間不夠有關,有待在臨床中繼續(xù)觀察。
[1]胡大一,吳彥.規(guī)范心力衰竭治療,加強患者管理[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6):495.
[2]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 17-23.
[3]程遠植.醛固酮拮抗體螺內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和應用進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70.
[4]Rocha R,Williams GH.Rationale for the use of Aldosterone antagonist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Drugs,2002,62(5):723-731.
[5]雷小紅,徐業(yè)成,鄧萬俊.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藥物治療[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29(1):162 -166.
R541.6
B
1671-8194(2015)02-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