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千 袁 靈 謝來義
(國家開放大學,北京,100039)
在當今世界范圍內,學歷教育一直是人才培養(yǎng)的必經階段,由于學歷教育專業(yè)和課程結構的嚴謹和體系化,且對于生存和就業(yè)的重要意義,學歷教育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然而,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多樣化、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終身教育觀念普及,在充分發(fā)揮學歷教育人才培養(yǎng)職能的同時,非學歷教育(如職業(yè)資格證書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等)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非學歷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雖逐步被高職院校以及部分成人高校所承認,但重視程度遠不如學歷教育。
作為一所利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手段開展成人高等教育的學校,國家開放大學的前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三十多年發(fā)展過程中,一直以學歷教育為主,在社會中起著學歷補償教育的作用。在向開放大學轉型后,學校更側重于培養(yǎng)面向社會、符合企業(yè)及用人單位需要的應用型、職業(y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非學歷教育的作用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和重視。然而,非學歷教育現(xiàn)狀究竟如何,其與“正統(tǒng)的”學歷教育之間的關系如何定義,二者以何種方式更好地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都有待深入地探討和研究。
基于此,研究者試圖對國家開放大學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進行考察,深入了解二者的發(fā)展歷程、相互關系以及支撐環(huán)境,從而展現(xiàn)出二者的現(xiàn)狀圖景,探討促進二者融合的機制,進而獲得二者相互融合發(fā)展的啟示和對策。
學歷教育又稱為正規(guī)教育,是指對個體實施系統(tǒng)的包括初、中等、高等教育的總稱。一般來說,每一個人從小到大所受的學校教育都屬于學歷教育的范疇。非學歷教育是指學歷教育以外的教育,與學歷教育相對,諸如崗位培訓、職業(yè)技術培訓、繼續(xù)教育等。其特點為周期短、見效快、針對性和適應性強,能夠快速體現(xiàn)辦學效應和社會效應。
1.逐年興起的“終生學習”理念是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重要因素
1965年12月,保羅·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0)召開的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中首次提出了終身教育(1ifelong education)概念。此后國內外學者都對終生教育進行過研究。R.H.戴維認為終生教育是人生的各種階段及生活領域以帶來啟發(fā)及向上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規(guī)(formal)、非正規(guī)的(non-formal)及不正式的(unformaI)學習在內的,一種綜合和統(tǒng)一的理念。而E.捷爾貝.U認為“終身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yè)以后教育及訓練的統(tǒng)合,它是正規(guī)教育和非正規(guī)教育之間關系的發(fā)展”。經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終身教育理念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指導原則之一。
1979年終身教育概念引入我國。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的翻譯出版,終身教育概念才得到普遍認可。《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終身教育將是教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共同要求”,提出到2010年中國要“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的改革目標。要全面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各級各類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與溝通,基本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特點的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
一直以來,廣播電視大學的學歷教育一直處于“主流”地位,非學歷教育則一直作為學歷教育的補充。其他學校和教育機構同樣存在這種現(xiàn)象,往往把學歷教育作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把非學歷教育僅僅看成是學校創(chuàng)收的副業(yè),置于次要位置。
雖然不及學歷教育的“地位”,非學歷教育在社會上卻擁有極其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成為國家改變社會經濟結構的一種潛在途徑。在國家的倡導下,廣播電視大學開展非學歷教育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1986年廣播電視大學開始舉辦非學歷教育。1995年國家教委在《關于廣播電視大學貫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的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fā)展非學歷教育”。1999年《關于廣播電視大學貫徹落實〈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意見》再次提出“大力發(fā)展非學歷教育”,明確了發(fā)展非學歷教育的重要任務。
盡管從國家到學校都在推動非學歷教育,但主要力量依然集中于學歷教育領域。因此,其非學歷教育整體發(fā)展水平和地位與學歷教育相比仍然相去甚遠。
隨著終生教育理念被大眾所接受,各教育機構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fā)展非學歷教育,也在進一步尋求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融合之路。
在這種趨勢下,廣播電視大學開始引入非學歷教育因素,積極探索二者的融通,并進行了不少嘗試:如免修免考制度、雙證書制度、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課程組的置換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這些融通的嘗試效果各異。
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國推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重要支撐。2012年國家開放大學成立,學校的辦學定位、教學對象、培養(yǎng)目標、辦學形式,都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合提出了內在需求。因此,在廣播電視大學基礎上和國家開放大學框架下,探索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更有效的融通,進一步促進終生教育理念的實現(xiàn),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采用兩種方法:
第一,問卷調查法。研究者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調查問卷》。問卷采用封閉式和開放式相結合方式,分為八大模塊。
第二,半開放式個體訪談法。選擇訪談法的目的在于,在問卷調查得出的初步結論基礎上,研究者試圖聚焦于關鍵問題,進一步進行數(shù)據挖掘。本研究的數(shù)據分析方法采用扎根理論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國家開放大學系統(tǒng)內的教學和管理人員。
圖1 調查對象地理位置分布
本問卷于2014年1月發(fā)放,發(fā)放和回收均采用電子形式,共回收問卷55份,答卷人員來源如圖1所示,覆蓋19個省市,表明研究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男性占56%,女性占44%,性別分布較為平均。在被調查人員的年齡分布上,31-40歲人員占58%,為絕大多數(shù),這一年齡段的人員較年輕,在教育崗位上既屬于新生力量,又是骨干力量,表明研究所收集到的結果代表主流人員觀點。數(shù)據樣本中,50%被調查對象從事教育的工作年限超過十年,這間接說明他們對研究問題已形成一定的認識和觀點,不存在不理解研究問題的情況。
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策略,抽樣標準是所選擇的樣本本身具有完成研究任務的特性及功能,目的是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選取若干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教學和教學管理人員進行個體訪談,以深度聚焦的方式,了解這些“關鍵人”的看法,更深入地回答需要何種機制、機制如何運行的問題。
A,男,在本單位工作30年,現(xiàn)從事學歷教育相關工作。
B,男,在本單位工作32年,現(xiàn)從事教學管理相關工作。
C,男,在本單位工作28年,現(xiàn)從事教學管理相關工作。
D,女,在本單位工作28年,現(xiàn)從事教學管理相關工作。
E,男,在本單位工作29年,現(xiàn)從事學歷教育相關工作。
F,男,在本單位工作29年,現(xiàn)從事非學歷教育相關工作。
G,男,在本單位工作28年,現(xiàn)從事教學管理相關工作。
H,女,在本單位工作10年,現(xiàn)從事教學管理相關工作。
I,女,在本單位工作14年,現(xiàn)從事行政管理相關工作。
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對訪談錄音和文本進行了整理、編碼和分析。
1.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關系現(xiàn)狀
圖2 非學歷教育因素融入學歷教育情況
由圖2所示,在對非學歷教育因素融入學歷教育情況的考察中,38.18%的被調查者認為非學歷教育融入學歷教育的實踐較少。29.09%的被調查者認為“一般”,而認為“比較多”和“非常多”的被調查者加起來只占27.27%。這表明非學歷教育融入學歷教育的情況整體上處于較少的比例。
圖3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關系
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二者的關系上,所占比例最高的結論是“沒有實現(xiàn)互通”,為36.36%,而認為“非學歷教育培訓可以替代學歷教育的相關學分”為34.55%,兩者沒有顯著差異。而“學歷教育課程用于非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課程成為學歷教育課程”選擇的被調查者較少,不到30%。這再次表明二者的溝通十分有限,而溝通方式也較多局限于學分替代的范圍,在其他方面,如課程、專業(yè)、綜合實踐上,二者并沒有多少聯(lián)系。
2.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情況
圖4 學校頒布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融通的文件數(shù)量
如圖4所示,研究者選擇了切入點“學校頒布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融通的文件數(shù)量”,這一可量化的指標能較為清晰地反應二者融通的情況。在調查中,47.27%被調查者表明有“一到兩個”這類文件,占最高比例。36.36%的被調查者表明無此類文件,而表明有三個以上文件的只占16.37%,這說明從學校角度來說,對于兩者融通所做出的上層決策整體上處于缺乏狀態(tài),這也決定了其教學實踐缺乏二者融通的嘗試。
3.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動力
圖5 非學歷教育因素加強的原因
從文獻得到,由于各方力量的推動,非學歷教育的因素正逐年加強,被調查者同樣也有這一共識。在問及非學歷因素加強的原因時,61.82%被調查者認為這是“社會和時代的需求”所致,占絕大多數(shù)比例,也有小部分被調查者認為是“學生的實際需要”,為20%。而只有極少數(shù)被調查者認為這和國家、學校的發(fā)展有關。非學歷教育因素的加強是客觀需要,但學校和國家還沒有起到主導和引領的作用。
圖6 能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融合的最重要原因
在對促進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相融合原因的調查中,研究人員采用排序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不同原因之間的關系和順序。如圖6所示,得分最高的選項為“社會的需求”,其次為“學校的發(fā)展需要”和“融合的機制”,這與之前的結論相符。
在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融通的動力方面,研究顯示的結論是:現(xiàn)有變化多是社會客觀需求推動而成,國家和學校等部門并沒有積極地做出相應的決策和對策;學校需要、國家政策等因素并沒有在促進二者融通上發(fā)揮關鍵的作用。也就是說需求已經存在,但并沒有部門和機構來推動和促進這種適應需求的變化。
4.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阻礙因素
圖7 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阻礙因素
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阻礙因素的調查上,研究者將可能的阻礙因素細分后,采用排序方式進行考察。被大多數(shù)人排在第一位的觀點是“缺乏較好機制”,其次是“二者部門缺乏積極性”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規(guī)不支持”。這表明,被調查者普遍強調上層的力量對于二者融通的影響,即機制、部門決策和國家政策法規(guī)等。
5.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評價
圖8 對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融通怎么看
調查中,如圖8所示,69.09%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通“很有必要”,29.09%被調查者認為“比較需要”,支持這兩種觀點的人數(shù)占據了所有人數(shù)中的98.18%,屬于絕大多數(shù),值得注意的是,認為“不怎么需要”和“完全沒有必要”的為0,充分證明大家都認為這種融通是需要而有意義的,促進二者融合幾乎是所有教學和管理人員的共同觀點。
圖9 是否支持在學歷教育中融入非學歷教育證書
證書融合是研究者所選取的一種融通方式范例,目的是考察在具體的融通實踐中,被調查對象會否持不同觀點。如圖9所示,69.09%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支持”,30.91%認為“比較支持”,兩種觀點占據100%比例,表示反對的為0。這再次證明在教學和管理人員中,支持二者融通的觀點已經占據主流。
6.對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融通的建議與對策
圖10 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較好方式
圖11 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較好機制
在這一部分,研究者采取了封閉式排序和開放式問答相結合的方式,了解被調查者認為促進融通的較好方式和較好機制。
結合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的結果來看,對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如何溝通,將近一半被調查者認為“應有很好的配套機制來保證兩者相互溝通”,除此之外,“實現(xiàn)學分互認”、“國家和政府要有相應措施”、“建立學分銀行”、“課程的合作”也都有人提到。關于機制的表述是提到最多的內容,可見機制在促進二者融通上有著重要作用。
既然機制有著重要性,究竟哪種機制才最有用?結合圖11和開放式問題分析發(fā)現(xiàn),被更多排在第一位的是“學分銀行”和“政策傾斜”,多數(shù)被調查者都認同學分銀行具有溝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橋梁地位。同時他們也認為,來自于上層的政策傾斜和推動是極為關鍵的機制之一,這里的上層既包括國家也包括學校自身。此外“課程改造及合作”也被較多提到,將非學歷教育的課程和證書引入學歷教育也是公認的主要機制之一。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管理機制如“激勵機制”處于很重要地位。
1.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通進行過“雙向流動”的嘗試,由于“機制和環(huán)境”導致效果有限。
訪談中被訪者普遍提到,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通經歷過一些合作的嘗試,這些嘗試中有很多涉及到了內部管理和機制層面,由于現(xiàn)實中的諸多問題,導致這些嘗試效果并不理想。經過三層編碼,研究者歸納了這些嘗試。
(1)學歷教育對非學歷教育的“采納”
①課程內容
即學歷教育專業(yè)和課程中加入非學歷教育課程內容。被訪者提到,1987年開始廣播電視大學與保監(jiān)會、人民銀行等合作開設了一系列學歷教育專業(yè),當時學歷教育的一些專業(yè)課程都是由培訓課程轉化過去的。另外,其他專業(yè)學歷教育的課程中也使用了很多非學歷教育的資源和視頻制作方法,如一對一的視頻拍攝與剪輯,教材的編寫方法等,都借鑒了非學歷教育課程的做法。
②證書
學歷教育對非學歷教育證書的采納有兩種方式:
由內向外:引進非學歷教育證書,即學過一些學歷教育課程自動獲得證書,學生拿到畢業(yè)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yè)資格證書,如用友(會計電算化)、天向互動(通用能力)等。
由外向內:在學歷教育中可用非學歷教育證書來替換分數(shù),也即設定一定量的學分來作為證書的替換空間。免修免考就是這種合作的體現(xiàn),即學生以前獲得的某些證書,可用來替換學歷教育某些課程的學分。
(2)學歷教育對非學歷教育的“輻射”
①培訓
有幾位被訪者提到了用學歷教育中的課程內容去進行非學歷教育的社會培訓這種方式,比如教師繼續(xù)教育。
②課程開放
學歷教育課程給非學歷人群修讀,繼而允許繼續(xù)學習學歷教育。不少被訪者提到了這種方式,但由于“當時學歷教育強勢需求的大環(huán)境下,非學歷教育不可避免地成為弱勢。各地將課程開放做成了套讀?!币簿褪钦f,這種方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在訪談中,幾乎所有被訪者在談到曾經的實踐時,都會提到因為“機制原因”、“環(huán)境原因”或“政策因素”導致效果并不理想或最終不了了之。
從問卷訪談結果看出,在廣播電視大學發(fā)展中,實現(xiàn)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嘗試雖有卻極少。僅有“一到兩個文件”,大多融通形式為“學分替代”、“免修免考”。另一項實踐為“雙證改造”,其將國家職業(yè)資格要求與學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目標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獲得學歷教育證書同時能夠獲得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或職業(yè)技能證書。
在近幾年的發(fā)展中,在“免修免考”和“雙證改造”之外,國家開放大學推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融通實踐還不多。社會需求與內在動力不相匹配。
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礙這種趨勢難以實現(xiàn)呢?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政策,這里的政策既包括國家教育部門,也包括學校決策機構所制定的政策,這些部門主導辦學主要方向和趨勢。從政策上來看,國家和學校對于非學歷教育本身有一些引導和提倡,但是對于非學歷教育與學歷教育的結合融通上一直缺乏政策依據,兩者結合主要是通過“終生教育”理念來體現(xiàn),卻缺少在實踐層面上的具體嘗試。
另一個重要因素為機制,國家開放大學在融通機制方面曾進行過一些嘗試,但很多機制沒有達到預期,導致非學歷教育的邊緣化趨勢加劇。機制不夠完善、不夠配套、不夠科學合理,是阻礙兩者融通的重要原因。
基于研究結果和歷史實踐,研究者認為,在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問題上,最可能實現(xiàn)改進的突破口是機制。在任何一個系統(tǒng)中,機制都起著基礎性的、根本的作用。對于國家開放大學來說,其獨特的辦學模式和辦學目標決定了其必須有獨有的機制,建立一種有利于終生學習社會的、推進兩者融通的機制是現(xiàn)階段最為可行的方式。
由于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辦學模式、服務對象、制約因素、利益關系和習慣差異較大,一種機制也許很難兼容兩種教育的效益,實現(xiàn)二者融通的機制可能是一個龐大的綜合體系,比單一機制復雜和困難得多。
1.運行管理機制
要有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管理主體。要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必須要有“垂直管理”,即教學部門在管理上實現(xiàn)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一體化,實現(xiàn)兩種教育“一肩挑”。用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管理主體來調配教學資源,合理部署工作。
要保證組織的培訓和教育。實現(xiàn)融通,必須使相關人員“轉變觀念、提高認識”,要使人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融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改變過去因人而設、重復陳舊、內容不適用的專業(yè)教學計劃,要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學習機會,提高相關人員的認識與素質。
2.機構設置機制
設立專門負責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融通的機構。設立專人專職、聘請相關專家來負責開發(fā)出受市場歡迎的非學歷教育優(yōu)質項目,然后與學歷教育的師資、資源建立長期、共贏的合作關系,探索實現(xiàn)兩種教育合作融通的更好方式。此外,這個專門機構應高度關注行業(yè)學院的建設,與部委聯(lián)合,負責學歷教育的專業(yè)改進,設計、培育新的合作證書。
學分銀行也是實現(xiàn)融通的重要機構,在探討資歷經驗和學分之間的替代性,實現(xiàn)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學分轉換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動力機制
激勵措施是促進融通必不可少的機制之一。對學歷教育中參與非學歷教育的人要有獎勵,或者將實踐融通的行為作為科研積分或其他獎勵的一部分,要讓實踐融通者“有利可圖”。
4.約束監(jiān)督機制
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作為教師的工作任務和考核目標也可促進融通。要實現(xiàn)“分工制”和“當量值”,將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任務都算成工作量,作為工作計劃和績效考核的指標。如教學計劃中的課程設置,相關的教學資源建設要求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用。這樣才能利用現(xiàn)有的行政手段真正促使兩種教育均衡發(fā)展。
[1]劉育鋒.構建職業(yè)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yè)資格證書溝通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17):46-49.
[2]湯建華.我國高職院校發(fā)展非學歷教育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9.
[3]張景韶.與非學歷教育的接軌研究與非學歷教育融合的專業(yè)建設實踐探索:以小企業(yè)管理專業(yè)為例[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70-74.
[4]程倍元,項秉健.上海非學歷教育培訓市場發(fā)展與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21):59-64.
[5]姚靜.普通高校非學歷教育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6]沈堅強.終生教育思潮對我國學校教育的影響[J].才智,2009,(34):85-86.
[7]杜開展.試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4):42-45.
[8]楊建武.論成人高校學歷教育發(fā)展的路徑轉變[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2,(3):36-38.
[9]王德平,陳振國.新時期成人學歷教育發(fā)展自我審思[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1,(4):18-21.
[10]蘇永紅,羊健.普通高校發(fā)展非學歷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成人教育,2008,(2):15-16.
[11]程勉中.現(xiàn)代大學管理機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6-158.
[1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285.
[13]張莉.從美國社區(qū)學院職業(yè)教育得到的幾點啟示[J].職業(yè)教育研究,2004,(12):120-121.
[14]馬陸亭.中國臺灣地區(qū)相對獨立的技術與職業(yè)教育體系[J].遼寧教育研究,2006,(6):62-66.
[15]董百志.臺灣終身學習發(fā)展的特點探略[J].成人高等教育,2005,(4):97-99.
[16]李豐桐.從澳洲TAFE教育特征看我國高職教育定位和職能轉換[J].中外教育研究,2011,(7):35-36.
[17]戰(zhàn)祥樂.德國職業(yè)教育教學計劃特點及其啟示[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4):175-176.
[18]馬定計,錢濱.論非學歷遠程教學服務平臺的構建:以哈佛大學WIDE WORLD網絡課程為例[J].繼續(xù)教育,2009,(6):38-40.
[19]蔡建中,丁新.美國國家技術大學三次轉折對我國遠程教育的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06,(3):10-16.
[20]應衛(wèi)勇,姚俊,陳潔.非學歷教育在現(xiàn)代遠程教育中的地位與趨勢[J].開放教育研究,2008,(2):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