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新
湖北省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十堰市人民醫(yī)院檢驗科 十堰 442000
腦出血作為臨床危重疾病,一旦發(fā)病直接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了解其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能夠為腦出血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方案的選擇提供科學依據,對判斷患者預后具有一定積極作用[1-4]。本研究對本院診治的125例腦出血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該病的治療、預后判斷提供科學理論依據,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04-2014-04我院診治的125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凝血功能指標異常情況分組,65例凝血功能指標異?!?項患者為對照組,60例凝血功能指標異常>2項患者為研究組。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40~73歲,平均(45.69±3.35)歲;研究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3~75歲,平均(47.92±5.11)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前和發(fā)病后24、48、72、96h空腹采集血樣,Rayto RF-6100酶標分析儀及Rayto RF-3100電腦洗板機均購自美國雷度公司,Inc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Biomcrica。采用ELISA法對4項凝血功能指標即ET-1(內皮素-1)、AT-Ⅲ(抗凝血酶Ⅲ)、TM(血栓調節(jié)蛋白)、D-D(D-二聚體)進行測定。2組患者通過凝血功能檢查后均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治療結果參照全國第4屆心腦血管疾病會議提出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
1.3 觀察指標 時間段:正常狀態(tài)值(T0)、入院時(T1)、發(fā)病后48h(T2)、發(fā)病后96h(T3);凝血功能指標:ET-1、AT-Ⅲ、TM、D-D;病情歸轉情況:病情好轉、殘疾、植物生存狀態(tài)、死亡;住院時間即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和GOS評分情況[5-6]。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凝血指標變化情況 研究組患者凝血指標AT-Ⅲ、TM、D-D T2~T3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ET-1T3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病情轉歸比較見表2。
2.3 2組患者住院時間和GOS評分情況 研究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高,GO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凝血指標變化情況 (±s)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段凝血指標變化情況 (±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n時間ET-1(pg/mL) AT-Ⅲ(mg/L) TM(μg/L) D-D(μg/L)對照組 65T0 0.71±0.05 347.15±8.25 34.95±0.65 0.30±0.45 T1 1.20±0.04 308.58±6.51 35.84±0.15 0.35±0.05 T2 0.92±0.02 258.69±6.25 37.52±0.40 0.40±0.14 T3 0.85±0.01 241.58±4.71 42.15±0.49 0.44±0.20研究組 60T0 0.71±0.05 347.15±8.25 34.95±0.65 0.30±0.45 T1 1.20±0.03 318.55±5.24 36.25±0.70 0.44±0.17 T2 1.43±0.05 210.25±4.05*41.14 ±0.65 * 0.95±0.35*T32.28 ±0.05 *172.54 ±4.12 *52.36 ±0.59 * 1.26±017*
表2 2組患者病情轉歸比較 [n(%)]
表3 2組患者住院時間和GOS評分情況 (±s)
表3 2組患者住院時間和GOS評分情況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ICU住院時間(d)總住院時間(d)GOS評分(分)對照組65 4.52±3.56 20.14±7.19 4.05±0.89研究組60 8.12±5.10#31.57 ±10.22 #3.12 ±1.50 #
腦出血患者的出血形態(tài)、部位、出血距治療時間、凝血功能異常等因素是引起腦出血患者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而凝血功能異常是其診療過程中能夠干預的危險因素,因此通過對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利于有效防控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對臨床治療有積極作用[7]。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凝血指標AT-Ⅲ、TM、D-DT2~T3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ET-1T3時間段與對照組比較,均有明顯差別。由此得知研究組患者病情較對照組危重,說明凝血功能指標變化異常越多腦出血患者病情越嚴重,治療越困難,效果不甚理想。ET-1是反映血管收縮情況的因子;AT-Ⅲ是腦出血發(fā)生時被最早消耗的血液因子;TM是凝血酶受體,增高趨勢與凝血作用發(fā)揮強度呈正比,容易引發(fā)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D-D是反映纖溶活性指標,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時,該指標將會升高。以上4項凝血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均與腦出血患者預后效果有緊密相關性,因此臨床檢測有利于及時了解患者病情進展,為治療提供積極參考價值。
患者病情轉歸情況是凝血功能檢測對預后判斷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病情好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殘疾、植物生存狀態(tài)及死亡均較對照組多,說明凝血功能指標檢測異常情況與預后成反比,有效驗證了凝血功能檢測異常差異顯著患者預后越差,與黃海能等[8]研究結果類似。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ICU住院時間、總住院時間)比對照組長,GOS評分比對照組低,提示研究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異常較對照組明顯,說明凝血功能檢測對腦出血患者早期診治具有積極作用,臨床應用可有效防控患者病情進展。分析原因是由于凝血功能是可干預性危險因素,臨床醫(yī)生根據其檢測情況及時有效擬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臨床治療方案,避免出血后血腫擴大等危險事件。由腦出血導致的患者機體凝血功能障礙一般會同時累及多個途徑,2、3個指標較難全面預估病情預后情況。因此,本文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還有待大量進一步的研究。
[1]趙志強,楊飛云.D-二聚體在兒童顱腦創(chuàng)傷后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2,22(4):57-58.
[2]黃培榮.血液流變學與凝血功能檢測對預防腦血栓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6):702-703.
[3]陳勝海.腦出血急性期血壓水平與繼續(xù)出血及預后的關系[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1,19(5):529-531.
[4]魯春鶴,趙江,唐海濤,等.基于血液流變學與凝血指標的數學模型對腦出血和腦血栓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2,19(15):2 345-2 347.
[5]蔣震偉,蔣建剛,周立平,等.重型顱腦損傷并發(fā)凝血功能障礙治療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4):818.
[6]武宇鼎,鞠海濤.顱腦損傷病人早期凝血功能與損傷程度及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內蒙古醫(yī)學院學報,2011,33(1):25-58.
[7]張小兵.急性顱腦損傷后出血與凝血功能的關系[J].當代醫(yī)學,2011,17(35):24-26.
[8]黃海能,黃華東,鄧元央,等.顱腦損傷患者早期凝血纖溶功能變化與遲發(fā)性顱內出血的關系[J].重慶醫(yī)學,2011,40(21):2 144-2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