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腦科醫(yī)院急診科 柳州 545005
近年來,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有逐年上升趨勢,是我國成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2-3],曾經(jīng)有過TIA或腦卒中的患者再發(fā)腦卒中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探討分析影響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因素,及時干預和治療,是減少其發(fā)病的主要措施。有相關(guān)文獻[4-5]指出,營養(yǎng)不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急性腦卒中患者的不良預后。血清前清蛋白(prealbumin,PA)作為肝臟合成的一種蛋白質(zhì),其水平高低與營養(yǎng)狀況、機體功能是否完好及病死率有一定的相關(guān)性,且敏感度明顯比清蛋白高[6]。為此,我們回顧分析了PA對急診初發(fā)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一般資料及PA水平的變化,以了解PA能否可以成為判斷急診初發(fā)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因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01-2014-01在我院急診初發(fā)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入選標準:(1)均為首發(fā)急性起病,在72h內(nèi);(2)均經(jīng)過顱腦CT確診且有相關(guān)的臨床癥狀;(3)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肝臟疾病或腎功能不全者;(2)患有腦出血、腦外傷者;(3)患有發(fā)熱或感染者;(4)腫瘤患者。
1.2 方法 對所入選的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選取急診初發(fā)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0例。根據(jù)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mRS評分0~2分,54例)和預后不良組((mRS評分3~6分,26例)。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冠心病等)、吸煙、飲酒,腦卒中家族史以及血清PA水平等。其中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以及mRS評分等均給予診斷和評價。PA水平的檢測:入院后第2天抽取空腹血,由我院檢驗科對標本進行檢測。
1.3 數(shù)據(jù)處理 對臨床資料中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秩和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臨床資料及血清PA水平比較 預后良好組患者的年齡,2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血清PA水平與預后不良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n(%)]
2.2 首發(fā)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患者的年齡、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及冠心病、血清PA水平作為自變量,以預后不良作為因變量,進行邏輯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高齡、2型糖尿病、冠心病和TACI是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而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為患者預后不良的保護因子,見表2。
表2 首發(fā)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不良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我們研究分析了影響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的相關(guān)因素,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相比,患者的起病年齡、冠心病、2型糖尿病、完全前循環(huán)梗死(TACI)等級別的患病率明顯增高,血清PA水平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齡(OR=1.027,P=0.010)、2型糖尿?。∣R=2.384,P=0.004)、冠心?。∣R=2.305,P=0.021)和TACI(OR=17.578,P<0.001)是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而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OR=0.993,P<0.001)有利于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恢復和生活質(zhì)量。有報道稱[7-10],可作為腦梗死預后不良的預測因素主要有高齡、糖尿病、冠心病以及TACI。而血清PA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兩者之間的相關(guān)性研究較少。相關(guān)回歸分析顯示,急性期血清PA水平升高為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保護因素。Gao等[11]研究指出,血清PA水平對青年腦梗死患者預后是一種保護因素,這與我們的研究結(jié)果類似。
血清PA低水平預測急性腦梗死患者的預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腫瘤、腦創(chuàng)傷以及全身炎癥反應(yīng)等可導致PA水平下降,原因為PA的本質(zhì)是一種宿主防御性蛋白質(zhì),有消除機體代謝產(chǎn)生廢物的作用,在急性反應(yīng)時PA水平因消耗而明顯下降。而急性腦梗死發(fā)生時會引發(fā)應(yīng)激發(fā)應(yīng),也會大量消耗PA[12-13]。(2)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還會引起糖皮質(zhì)激素、白介素-1、白介素-6等相關(guān)因子的釋放,從而損害肝細胞的正常功能,影響清蛋白的合成,進而使PA的水平下降[14]。(3)急性腦梗死屬于高基礎(chǔ)代謝率疾病,通過代謝途徑的變化,會大量消耗蛋白質(zhì),這也可能是影響血清PA水平的一個主要因素。血清PA大部分是在肝臟合成的,并且在血液中含量很低,每天的分解率在35%左右,半衰期大約為2d,所以該指標的水平可作為反映肝臟功能和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指示針[15-16]。
另外,相關(guān)實驗已證明[17],PA不但能促進神經(jīng)軸突的生長,也能參與感覺運動功能的恢復和神經(jīng)損傷后細胞再生。及時掌握急性腦梗死短期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對腦血管病防治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主要分析了對急診初發(fā)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存狀況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血清PA水平的升高,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有保護作用,為臨床治療干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jù)。
[1]林紹鵬,殷建瑞,林珮儀,等.血清前清蛋白水平對首發(fā)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9):989-992.
[2]李超,馬曉琳.血清清蛋白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不良的關(guān)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9):984-988.
[3]高連波,于長江,高紅華,等.急性腦梗死合并心臟病對患者短期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9):980-983;988.
[4]招遠祺,連穎妍,李貴福,等.急性腦梗死患者短期預后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1,36(3):265-268.
[5]陳麗琴.腦梗死合并糖尿病的臨床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4):694.
[6]林化,馬春林,王榮輝,等.膿毒癥患者血清膽堿酯酶和堿性磷酸酶及前清蛋白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3,16(3):1 023.
[7]Rosenfeld JV,Maas AI,Bragge P,et al.Early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Lancet,2012,380(9 847):1 088-1 098.
[8]朱延清,文靜,吳文新.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檢測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6(14):2 137-2 138.
[9]朱寶霞.腦梗死急性期向出血性轉(zhuǎn)化的相關(guān)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6):84-85.
[10]楊瓊,俞文萍,張艷.血清前自蛋白和C-反應(yīng)蛋白檢測在小兒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yīng)用[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0):2 233-2 234.
[11]Gao C,Zhang B,Zhang W,et al.Serum prealbumin(transthyretin)predict good outcome in young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Clin Exp Med,2011,11(1):49-54.
[12]陳雁斌.血清尿酸水平與急性腦硬死病情程度的關(guān)聯(lián)性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9):84-85.
[13]Lingsma HF,Roozenbeek B,Steyerberg EW,et al.Early prognosis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from prophecies to predictions[J].Lancet Neuro,2010,9(5):543-554.
[14]DeLong ER,DeLong DM,Clarke-Pearson DL.(1988)Comparing the areas under two or more correlate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Biometrics,1988,44(3):837-845.
[15]顧宇平,趙云根.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水平在AECOPD的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10):1 810-1 811.
[16]吳俠.血清前清蛋白和膽堿酯酶測定對肺結(jié)核治療患者肝臟合成功能損傷的評價作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9):2 990.
[17]Collins N.The difference between albumin and prealbumin[J].Adv Skin Wound Care,2001,14(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