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安生 王玉括
(南京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信息文科視域下 英語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
殷安生 王玉括
(南京郵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全國各高?;径荚O立了英語專業(yè),如何結合學校特色辦出特色鮮明的英語專業(yè)就成為目前各理工類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南京郵電大學在“一體兩翼、協(xié)調發(fā)展”的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下提出了大信息環(huán)境下的文科發(fā)展戰(zhàn)略,也就是通過文科與信息學科的交叉結合,形成體現(xiàn)學校信息特色與優(yōu)勢的“信息文科”學科群。論文主要探討將信息學科與英語教育相結合,凝練蘊含學校特色的英語專業(yè)建設之路,主要通過信息技術擴散實現(xiàn)翻轉課堂,以及通過學科知識樹構建體系化的教學內容,并以《信息英語》課程建設為例,探討信息與英語教育有機融合的新模式。
信息文科;英語教育;技術擴散;知識樹
將信息技術與英語相結合已是大勢所趨,而其可行性已得到證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詳細闡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指導思想。在外語教學領域,很多學者提出整合外語課程和信息技術的設想。如陳堅林、胡加圣等提出將信息技術作為語言教學輔助工具,顧曰國教授為代表的“網(wǎng)絡教學”流派,以大英“四、六級”和英語專業(yè)“四、八級”考試為代表的計算機評測學派,以及以四大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外語分社)為主的多媒體教材流派等。而英美德法等國家在進行語言教學時一直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輔助工具(Hubbard, 2009),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德國的SDL Trados,法國的Wordfast、Déjà Vu等。2012年興起的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為新興技術的代表也正影響著我們的外語教學。信息技術用作外語輔助教學的工具已經(jīng)比較普遍。
理工類高校英語教育的特色化、本地化建設需要信息學科與外語教育的結合,許多高校紛紛結合自己外語專業(yè)的特色化建設需要,予以嘗試,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提出了“英語+大氣科學”,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提出了“英語+中醫(yī)”,杭州師范大學提出了“英語+淘寶”等模式。而國內同類型的電子信息類高校,如北京郵電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等都提出了“英語+信息技術”的建設思路,英語教育的信息化建設趨勢日趨明顯。2010年以來,南京郵電大學明確提出了信息文科建設思路(閔春發(fā),2012),提出了信息時代的文科發(fā)展模式,從模式、傳播、生產(chǎn)、控制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著力,共同形成信息文科理論的研究體系。外語作為學校文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必要結合信息特色凝練出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上述介紹可知,信息技術在向英語教育擴散的過程中主要著眼于課堂教學或課后學習的輔助手段,未能發(fā)揮信息技術主動改造課堂教學的能動性。針對該問題,本文以《信息英語》為例探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的過程融合。
在信息技術向課堂教學擴散的過程中存在著“非顯著性差異現(xiàn)象”和“喬布斯之問”(楊潔等,2015),“非顯著性差異現(xiàn)象”指的是不同的技術手段在對教育與學習結果的影響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喬布斯之問”則是喬布斯和比爾·蓋茨聊天時提出的“為什么信息技術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惟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個問題。真正解答這兩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厘清教學過程中影響擴散過程的主要因素。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主要針對課堂教學實現(xiàn)網(wǎng)絡化、多媒體化,但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的形式來進行,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學”“用”脫節(jié)。因此存在著“非顯著性差異現(xiàn)象”和“喬布斯之問”。
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云存儲、智能終端的普及,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師生所接受。翻轉課堂要求學生課前在家里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習新知識,在課堂上做練習、交流、討論、做項目的一種教學形態(tài)。翻轉課堂翻轉了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結構,是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的顛倒,同時也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上的輔助效用擴散到課前階段。具體到《信息英語》這門課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課前通過微課視頻來了解學習內容,課中通過雅信CAT教學軟件和Trados軟件進行分組訓練和學習。
課前視頻學習是翻轉課堂訓練內化的基礎知識準備階段,數(shù)據(jù)顯示在線課程已經(jīng)越來越受歡迎。視頻來源于任課教師自己錄制、MooCs平臺或網(wǎng)絡資源等,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結合個人需要自定進度、節(jié)奏、速度與方式自主學習。例如在講解大數(shù)據(jù)相關知識時,錄制《How Much Data?》《What Kinds of Data?》《What to Do with Big Data?》等微課視頻放在自主學習網(wǎng)站上,也可以從YOUTUBE等網(wǎng)站上下載各種學習視頻,學生通過網(wǎng)站注冊以后可以在線學習和測試,打造出沉浸式、強交互、重體驗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短小精悍的視頻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符合信息加工組塊策略原理,減輕學生記憶負擔。然而只是使用在線視頻教學其適效性并不好(Lowendahl, 2014),因此將理論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課堂實踐來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內化。
在課堂上,通過雅信CAT教學軟件以項目實訓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在“課程設置”模塊中設置《Big Data》課程,然后在“班級設置”中添加班級名稱和學生,在“語料管理”模塊中添加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引進的大數(shù)據(jù)解決方案項目,在“班級設置”中將學生按3~5人為一組分為多個學習小組,通過“教學語料庫”欄目下的“語料庫管理”模塊,將大數(shù)據(jù)項目按系統(tǒng)、架構、配置與解決方案等分為若干個模塊,每個小組分別選取項目中的一部分內容。學生在課前已經(jīng)通過視頻學習了基礎知識,對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環(huán)境和需求分析等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訓練時通過“實訓語料庫”欄目下的“語料庫管理”模塊進行,通過“合并”、“刪除”、“插入”模塊實現(xiàn)例文的翻譯。各組在學習時組內合作,組之間相對獨立,這種任務驅動型教學已經(jīng)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鐘曉流等,2013)。在遇到問題時組內可以“組內討論”,也可以利用“協(xié)作翻譯”功能向其他組求助,解決不了的問題向老師尋求幫助,教師通過“實時查看”功能監(jiān)督各個小組的學習情況并集合問題,對于普遍存在的問題集中講解。在完成練習后,教師將每組的學習內容通過“小組互改”功能隨機發(fā)給其他組,讓每組同學修改其他組的內容并標記出來,最后教師對所有的翻譯內容進行點評,通過這種持續(xù)的交流和練習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內化(王紅等,2013)。這樣學生在“訓練—研討—提問—答疑—互改—點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課堂經(jīng)過翻轉以后,增加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個性化接觸時間,教師變?yōu)閷W習過程的指導者與促進者,學生轉變?yōu)榻虒W活動的主動參與者,課堂成為學生進行項目訓練、解決問題的場所。布盧姆將認知過程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六個階段(盛群力、褚獻華,2004),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進行的是較低層次的認知:記憶和理解,而基于項目實訓形式的課題學習則將認知過程延伸到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深層次內化,提高了信息技術的適效性。
因此回答“非顯著性差異現(xiàn)象”和“喬布斯之問”就是要改教育信息化為信息化教育,遵循教育自身規(guī)律和特點的同時,選擇適宜的信息技術,找到信息化擴散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變量和因素,在發(fā)揮信息化輔助作用的同時,進一步凸顯信息化的引領作用。
信息文科建設視角下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的有機融合,除了將信息技術擴散到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適效性,更重要的是提高文科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就教學過程實體來說,起主導作用的是教材內容的選擇和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轉變要求教師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教學方法(陳玉琨、田愛麗,2014),而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排則更加重要。通過查閱資料可知目前已出版的類似教材有《通信英語》《信息英語》《計算機專業(yè)英語》《電子信息專業(yè)英語》《電子與通信專業(yè)英語》《通信工程專業(yè)英語》《IT行業(yè)英語》等十幾種。仔細查閱這些教材發(fā)現(xiàn)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教材內容多是從專業(yè)教材摘錄過來,原理和基礎理論講解過多,文科學生很難理解較專業(yè)的內容,如邏輯電路、異步傳輸模式、安全協(xié)議等;二是缺乏系統(tǒng)性的梳理和編排,各教材都是按照涉及的知識點逐一介紹,沒有形成體系,也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本文中,我們提出一種基于學科知識樹的教學內容設計。學科知識樹源于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格式塔學派的“完形-頓悟說”、托爾曼(E.C.Tolman)的“認知地圖”、布魯納(J.S.Bruner)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D.P.Ausubel)的“意義-同化學習理論”、加涅(R.M.Gagne)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集各家之大成提出“學習的本質是建構網(wǎng)絡結構的知識”(汪鳳英、燕良斌,2011)等均為學者展開“知識樹”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靈感源泉和理論基石。知識樹只有一個樹根,圍繞樹根這個唯一的中心進行放射性思維表達。就像德勒茲和加塔利在《千高原》中論述的那樣,“樹狀思維具有中心論、規(guī)范化和等級制的特征”(王西華,2012)。
知識樹本質上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具有全面性、層次性、普適性和開放性的優(yōu)點。知識樹的這些優(yōu)點使得其適合用于零基礎的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并且易于根據(jù)需要對樹進行擴充。
知識樹體系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由于南郵的信息學科是以通信、計算機、材料化學為基礎,這些學科的基礎課包括物理、有機化學、模擬電子技術、數(shù)字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tǒng)、微機原理、通信原理、激光原理等,這些學科基礎課之上是專業(yè)基礎課,包括現(xiàn)代通信技術概論、電子信息基礎、計算機網(wǎng)絡、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硬件、信息顯示等,在專業(yè)基礎課之上可以引入具體的應用,例如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移動通信網(wǎng)、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等,通過具體應用的介紹可以讓學生對概念有理性的認識和了解。最后通過一個實際的項目將這些應用技術串聯(lián)起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發(fā)掘出這些技術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將片面的孤立的知識點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加快知識的內化進度。
在構建知識樹時要遵循循序漸進、虛實結合的原則,體現(xiàn)“重應用、輕理論,重體系、輕知識點”的特點。以物聯(lián)網(wǎng)相關內容為例,由生活中具體的場景入手,例如從公交IC卡開始,引導學生思考RFID的工作機制,再引申到物聯(lián)網(wǎng)領域,使得學生對物聯(lián)網(wǎng)的概念能有直觀的認識,再結合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的應用場景介紹物聯(lián)網(wǎng)的屬性、結構、協(xié)議等。在介紹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的相關內容后,通過IBM的智慧星球項目,介紹這些技術之間的聯(lián)系、融合以及區(qū)別。如圖1所示。
圖1 知識樹(物聯(lián)網(wǎng))
在圖1中,可以根據(jù)需要很方便地增加和刪除內容,例如在R F I D下面可以增加Healthcare、Security等實例,也可以刪除Mobile Communication下面較落后的2G技術等。
培養(yǎng)具有信息化特色的外語人才就是要求學生具備信息素養(yǎng),單純地給學生講授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由于學生并沒有學習相關的基礎知識,在習得時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也很難理解?;趯W科知識樹體系的信息技術知識介紹以實例介紹開始,引入對應的知識點,最后再匯聚到一個實例來體現(xiàn)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如此完成了知識習得過程中直觀-抽象-直觀的過程,能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得學生進入深層學習階段,明顯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探索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探索信息文科建設視角下外語教學新模式。
該模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課程內容建設也就是教材建設,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區(qū)別于其他教材,我們偏重于信息技術的整體架構,并通過具體的應用來引入和總結相關技術的內容和特點。另一是課堂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需要觀看微課視頻,閱讀相應的文獻綜述資料,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從華為公司引進的實訓項目進行翻譯訓練,通過小組互改、師生互改實現(xiàn)翻轉課堂和知識的遷移、內化。通過教材建設與課堂教學改革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其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的有機融合新模式
圖2只介紹了課前和課中的內容,實際上在課后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和工具進行交流和討論也是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融合的一個必要手段,如此實現(xiàn)全程的信息技術介入和擴散,使得信息技術與英語教育深度耦合,互為特色。
將課前的主動學習、課中的協(xié)作學習以及教師的引領學習相結合,也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信息文科建設就外語教育而言,一方面是要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育密切結合,特別是利用信息技術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而不是僅僅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功能。另一方面就是要將信息與專業(yè)建設相結合,培養(yǎng)具備信息化素養(yǎng)的外語人才。因此,本文提出基于翻轉課堂的信息技術擴散模式,以及基于學科知識樹體系的教材內容建設,旨在建設極具特色的信息英語課程群,提高英語專業(yè)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Hubbard, P.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C].London: Routledge, 2009.
Lowendahl, J.M.Gartner Hype Cycle for Education, 2014[R].Stamford, CT: Gartner, 2014.
Report: Students Taking Online Courses Jumps 96 Percent over 5Years [DB/OL].http://campustechnology.com/ articles/2013/06/24/report-students-taking-online-coursesjumps-96-percent-over-5-years.aspx, 2014-11-06.
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閔春發(fā).論地方理工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路徑——以地方理工高校社科特殊性為視角[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7.
盛群力、褚獻華.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修訂的二維框架[J].課程·教材·教法,2004(9):90-96.
汪鳳炎、燕良拭.教育心理學(第三版)[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231-280.
王紅、趙蔚、孫立會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3(8):5-10.
王西華.論德勒茲的后現(xiàn)代非線性創(chuàng)造思維[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6-51.
楊浩、鄭旭東、朱莎.技術擴散視角下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5(339):1-6,19.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H319.3
A
1006-2831(2015)11-0036-4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4.008
2015-9-16;修改稿:2015-10-9
*本論文受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4BXW055)“應對微博公共事件的政府話語策略及其形象構建研究”、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Y·A/2011/03)“21世紀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南京郵電大學信息文科建設工程項目(XJ00902)“ICT技術與服務貿易翻譯”、南京郵電大學校級人文社科項目(NYS213026)“基于信息文科建設思路的信息外語模式探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