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雅霜,王 芳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3;2.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5)
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①
——基于“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
汪雅霜1,王 芳2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93;2.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5)
通過“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網絡調查平臺,對我國48所高校、共計59372名大學生進行了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因素調查。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生學校歸屬感產生直接影響;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學校歸屬感不產生直接影響;院校聲譽對學生學校歸屬感產生正向影響。為此,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構建和諧校園;加大校園支持力度,提高學生滿意度;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學校歸屬感;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學情調查
“如果給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會繼續(xù)選擇目前所就讀的這所大學嗎?”當大學生面對這樣一個提問時,他們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有些學生的回答可能是“會”,有的學生可能回答“不會”,也有學生會說“不確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選擇“會”的學生說明其對目前所就讀的學校有較強的歸屬感,而選擇“不會”或“不確定”的學生說明其對學生的歸屬感相對較弱。大學生學校歸屬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是指大學生在其所就讀的學校中被老師和同學們所接受、尊重、包容和鼓勵[1],把自己看作是學校的一員并對學校的各個方面表示認同、喜歡和依戀[2]。學校歸屬感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學生對其所就讀的學校沒有歸屬感,其就不能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進而導致輟學或退學。同時,大學生學校歸屬感與學校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叭绻髮W生對所就讀大學具有較強的歸屬感,他們就會對學校有更高的榮辱感、責任感和更高的忠誠度,將來畢業(yè)后他們會主動反哺大學,為大學提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3]因此,大學生學校歸屬感不論是對學生或是對高校來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教育部高教司開展的一項學生調查中發(fā)現(xiàn):僅有52%的學生認為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他們仍然會選擇目前所就讀的大學[4]。
調查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不容樂觀,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那么,如何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是理論研究者與實踐工作者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探究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因素是研究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當務之急。只有基于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高校才能就我國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提升制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學術研究越來越重視生態(tài)化的研究取向。生態(tài)化研究取向是指學術研究應當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和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探討個體發(fā)展問題的一種研究取向。生態(tài)化運動的關鍵點就在于考慮發(fā)展的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自身的變化,要更全面地考慮到可能影響個體發(fā)展的一切因素。[5]受此研究取向的影響,學者們在研究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因素時,除了對學生個體這一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外,也開始關注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如,家庭、學校)的影響。
(一)個體層面
從個體層面來看,性別、年級、是否學生干部、專業(yè)類型等因素都是影響學校歸屬感的重要因素。菲恩(J.D.Finn,1997)[6]在研究中均發(fā)現(xiàn),女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歸屬感行為。徐坤英(2008)也發(fā)現(xiàn),女生在學校投入、同伴關系和學校融入方面的表現(xiàn)優(yōu)于男生。在年級因素方面,徐坤英發(fā)現(xiàn),低年級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的表現(xiàn)優(yōu)于高年級學生。[7]范紅偉(2009)發(fā)現(xiàn),大一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強于大二學生,大三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強于大一學生。[8]康悅、陳曉宇(2014)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學校環(huán)境、學生管理以及教師教學的滿意度越高,其學校歸屬感就越強。[9]
(二)家庭層面
從家庭層面來看,主要的影響因素是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安德曼(E.M.Anderman,2002)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所在地位于農村的學生學校歸屬感水平高于城市學生。[10]菲恩(J.D.Finn,1993)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在學校歸屬感的行為維度表現(xiàn)更好,具體表現(xiàn)出高出勤率,較少曠課,而且課前準備課堂參與和課后完成作業(yè)的情況也好于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11]格拉斯哥(K.L.Glasgow)在研究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時發(fā)現(xiàn),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水平也越高。[12]
(三)學校層面
從學校層面來看,院校聲譽和學校類型都會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產生影響。包克冰(2006)研究發(fā)現(xiàn),重點學校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其他類型學校的學生。郝佳(2008)發(fā)現(xiàn)文科類學校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最強,其次是醫(yī)科類學校,再次是師范類學校,最后是理工類學校。
本研究通過“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網絡平臺對我國48所高校、共計59372名大學生進行了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影響因素調查,力求研究結果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
(一)研究變量
因變量為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在問卷中的具體測量指標是假設給學生一次重新選擇機會,學生是否會繼續(xù)選擇目前就讀的這所大學。因變量是一個分類變量,分為“會”(Y=1)和“不會或不確定”(Y=0)兩種結果。
自變量包括個體、家庭和學校這三個方面的變量。個體變量包括性別(以女生為參照組)、年級(分為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以大一為參照組)、有無干部經歷(以無干部經歷為參照組)、學業(yè)成績(學生自評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績,分為很差、差、比較差、比較好、好和很好六個等級)、學生滿意度(學生自評對教師教學、校園支持和人際關系的滿意情況,分為非常不滿意、不滿意、比較不滿意、比較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六個等級)以及專業(yè)類型(分為文史哲、社會科學、理學和農工醫(yī)學四個類別,以文史哲為參照組);家庭變量包括家庭所在地(分為城市和農村兩個類別,以農村為參照組)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由家庭經濟收入和父親受教育程度這兩個指標來測量);學校變量包括院校聲譽(分為普通高校、“211工程”大學和“985工程”大學三個類別,以普通高校為參照組),主要變量定義見表1。
表1:主要變量定義
續(xù)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二分變量,因此將采用二元邏輯回歸模型(binary logistic)進行分析?;貧w方程的基本形式為:
在二元邏輯回歸模型中,P表示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則(1-P)表示事件不發(fā)生的概率;優(yōu)勢比表示一個群體事件發(fā)生的概率與另一個群體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的比值,也稱勝算比。若優(yōu)勢比<1,說明群體1的學校歸屬感低于群體2的學校歸屬感;若優(yōu)勢比=1,說明群體1的學校歸屬感與群體2的學校歸屬感不存在顯著差異;若優(yōu)勢比>1,說明群體1的學校歸屬感高于群體2的學校歸屬感。
(三)研究數(shù)據(jù)
本研究采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于“國家大學生學習情況調查”之“2012年數(shù)據(jù)庫”,共有48所高校、共計59372名大學生參與了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因素調查。其中,男生占45.3%、女生占54.7%;大一占34.2%、大二占28.2%、大三占25.4%、大四占12.3%;有干部經歷的學生占62.9%、無干部經歷的學生占37.1%;文史哲專業(yè)學生占14.8%、社會科學專業(yè)學生占34.6%、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占12%、農工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占38.7%;家庭所在地為城市的學生占35.1%、家庭所在地為農村的學生占64.9%;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占32.7%、來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占60.3%、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占7%;父親未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占80.7%、父親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占 19.3%;“985工程”大學學生占8.5%、“211工程”大學學生占17.2、普通高校學生占74.3%(見表2)。
表2:樣本基本情況
(一)個體因素的影響
個體層面的六個因素對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都有顯著影響。男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強于女性學生。大二的學校歸屬感略低于大一,大三的學校歸屬感顯著低于大一,而大四的學校歸屬感又顯
著高于大一。有干部經歷的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沒有干部經歷的學生。學業(yè)成績越好的學生越容易產生歸屬的情感。學生對教師教學、校園支持和人際關系越滿意,學校歸屬感也越強。社會科學專業(yè)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文史哲專業(yè)的學生,而理學和農工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則與文史哲專業(yè)的學生沒有顯著差異。
(二)家庭因素的影響
從家庭因素進入模型的情況來看,城市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農村學生。而家庭經濟收入還是父親的受教育程度都對學生學校歸屬感沒有顯著影響。
(三)學校因素的影響
從學校因素進入模型的情況來看,院校聲譽對大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都有顯著影響。“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大學的學生學校歸屬感都顯著高于普通高校。
綜合,除家庭經濟收入和父親的受教育程度這兩個變量對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并不顯著外,其他變量對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均有顯著影響。
表3:個人、家庭和學校各因素對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影響
(一)研究結論
1.大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生學校歸屬感產生直接影響
第一,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獲得學校歸屬感。第二,大二和大三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比其他年級學生低。第三,有干部經歷的學生比沒有干部經歷的學生更容易產生學校歸屬感。第四,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越高,其對學校的歸屬感也越強。第五,學生對教師教學、院校支持以及人際關系的滿意度越高,其對學校的歸屬感也越強。第六,社會科學專業(yè)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
2.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學生學校歸屬感不產生直接影響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家庭所在地這一變量對學生的學習歸屬感產生直接影響,城市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農村學生,這說明大學生學校歸屬感存在顯著的城鄉(xiāng)差異。但家庭經濟收入和父親受教育程度都被剔除在回歸方程之外,這說明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直接影響學生學校歸屬感。
3.院校聲譽對學生學校歸屬感產生正向影響
盡管相關研究表明研究型大學的學校歸屬感低于非研究型大學[13]。但本研究在更大規(guī)模問卷調查和更科學的分析方法基礎上發(fā)現(xiàn)“985工程”大學和“211工程”大學的學生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普通高校,說明院校聲譽對學生學校歸屬感產生正向影響。院校的聲譽越高,學生的學校歸屬感就越強。
(二)研究建議
1.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構建和諧校園
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可能完全消失,但高校應該盡可能的去縮小學生個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第一,改變傳統(tǒng)的性別刻板印象,營造男女生平等競爭的氛圍,鼓勵女性學生更加主動地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第二,密切關注大二、大三學生這兩個群體,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和學習投入情況,通過采取相關的措施來給予這兩個群體更多的關懷。第三,改進干部選拔制度,爭取讓更多的學生能有一定學生干部經驗。第四,關心農村學生的成長,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校園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使其更快地融入到集體中去。
2.加大校園支持力度,提高學生滿意度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校園支持、教師教學以及人際關系三方面的滿意度越高,其歸屬感越強。因此,學校可從以下三方面來加大校園支持力度,從而提升學生滿意度。第一,拓寬高校經費來源渠道,為改善食宿條件、圖書館環(huán)境與資源、獎助學金制度等提供資金支持。第二,重視教師職前、職后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第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把校園建成一個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相處融洽的溫馨家園。
3.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培養(yǎng)責任意識
社會科學專業(yè)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顯著高于其他專業(yè)的學生,這可能是因為社會科學專業(yè)較之其他專業(yè)更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這樣的專業(yè)性質使得這類專業(yè)的學生也更具有社會情懷,對學校更有感情。學校應多為在校學生提供參加社會實踐機會。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了解社會現(xiàn)實,體驗社會生活,增強對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感,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1]Goodenow,C.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Relationships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3,(13):21-43.
[2][3]李倩.大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13、3.
[4][13]龔放,張紅霞,余秀蘭,曲銘峰.教授上講臺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由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4、50.
[5]朱皕.近50年來發(fā)展心理學生態(tài)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心理科學,2005,28(4):922-925.
[6]Finn,J.D.Donald A.Rock.Academic Success Among Students at Risk for School Failur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7,82(2):221-234.
[7]徐坤英.中學生學校歸屬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35.
[8]范紅偉.高職生人格特質、承認依戀與學校歸屬感現(xiàn)狀及關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12.
[9]康悅,陳曉宇.基于H大學在校學生學校歸屬感的調查研究[J].統(tǒng)計與管理,2014,(8):34-35.
[10]Anderman,E.M.School Effects on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4):795-809.
[11]Finn,J.D.Schoo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Student Engagement[J].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1993,62:249-268.
[12]Glasgow,K.L.Parenting Styles,Adolescents’Attributio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Nine Heterogeneous High Schools[J].Child Development,1997,68(3):507-529.
(責任編輯:李作章;責任校對:于 翔)
A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Undergraduates’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WANG Yashuang1,WANG Fang2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3;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
The undergraduates’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survey involves 59372 undergraduates in 48 Chinese colleges.The result shows that undergraduates’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in different groups is different and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has no direct influence on undergraduates’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Moreover,the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 of the undergraduates who are in the“985”or“211”project universities is better than those in general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results,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brought out:paying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student groups,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ampus and giving more support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satisfaction,and providing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in their social studying to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influence factors;binary logistic;study inrestig ation
G640
A
1674-5485(2015)08-0109-05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教育部青年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學習投入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EIA140398)。
汪雅霜(1985-),男,湖南桃江人,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教育測量與評價研究;王芳(1988-),女,福建三明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生,主要從事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