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的福利評價與演進
——基于社會福利函數(shù)理論
王帆
(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2)
文章采用阿瑪?shù)賮啞ど鐣@瘮?shù)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福利狀況進行評價,發(fā)現(xiàn)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福利狀況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但這種福利狀況的增速卻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放緩。建議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整體福利狀況;注重差異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提高福利水平增速;增強福利意識,完善利益表達機制;創(chuàng)新收入分配體制,配套實施財政體制改革。
收入分配體制;基尼系數(shù);社會福利函數(shù);庫茲涅茨曲線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從過去“大鍋飯”、“鐵飯碗”的平均主義分配制度轉變?yōu)榘磩诜峙錇橹黧w、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經濟快速發(fā)展、“蛋糕做大”的同時,人們的收入迅速上升,收入差距也在擴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公平和效率問題一直是關注的熱點問題。目前來看,中國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仍然存在著過猶不及的現(xiàn)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與由之而來的收入差距的擴大將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長期以來,學者們一直對分配制度改革中收入差距的拉大所帶來的負面性采取批評和否定態(tài)度,但是對收入的提高所帶來的福利水平的變化研究卻論證不足。美國學者Tam和Zhang應用廣義洛倫茲優(yōu)勢準則對中國1981-1988年期間收入分配的社會福利水平進行了兩兩比較,指出這一期間中國社會福利水平沒有明顯改善[1];李實等估算了中國1978-1995年收入分配的社會福利指數(shù),指出城鎮(zhèn)居民社會福利呈持續(xù)上升勢態(tài),而農村居民社會福利呈波動上升趨勢[2];王祖祥應用洛倫茲曲線法、廣義洛倫茲曲線法和社會福利指數(shù)比較了1990-1998年期間中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社會福利的變動[3]。郭平、李恒利用阿特金森指數(shù)檢驗了1998-2004年的居民收入分配福利效應,并指出調節(jié)國內居民收入差距的努力方向[4]。
本文基于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的角度,采用阿瑪?shù)賮啞ど岢龅纳鐣@瘮?shù)理論,通過計算比較基尼系數(shù)、社會福利指數(shù),評價1995-2014年間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福利狀況,對社會福利水平變化與收入水平和差距程度三者之間的關系及其動態(tài)演進進行分析,以期對中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提出創(chuàng)新性建議。
1995年的4283元上漲到2014年的28844元,增長了6.73倍,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上漲了6.65倍(見表1),可見人們整體的收入水平是但人們收入分配的福利水平卻沒有相應的上升。
(一)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shù)現(xiàn)狀
為了進一步了解居民收入差距,本文用國際有顯著提高的。但是隨著經濟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表現(xiàn)在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對差距不斷增大,由1995年的2.71倍增加到2014年的2.75倍,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絕對差距也從1995年的2705.2元上升到2014年的18355元。這是因為中國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導致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因機會不平等帶來的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但若考慮到通貨膨脹、物價指數(shù)變動因素影響的話,這一差距可能會稍小。但從整體上來說,整個社會的收入狀況是在不斷增加的。若單純以收入增加作為福利衡量指標的話,整個社會的效率是增進的。
表1 中國居民收入狀況的演變
長期以來,中國主要關注于通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來“做大蛋糕”,因為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人們收入的增長,會提高社會福利。但實際上是,即使人們的收入有了較大增長,但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也可能造成社會福利的下降。也可以說,即使人們的收入狀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但是通過更加適度合理的收入再分配制度也可以提高社會福利。這是符合帕累托效應的,通過社會資源的配置,在沒有人的狀況變差的情況下能夠改善一部分人的社會狀態(tài),就能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目前,中國的現(xiàn)狀是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上通用的基尼系數(shù)來反映中國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數(shù)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是:
Gn表示基尼系數(shù),Wi表示按照收入分組后各組的人口數(shù)占總人口數(shù)的比重;Yi表示按照收入分組后各組人口所擁有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總額的比重;其中Vi=Y1+Y2+Y3+…+Yi,。基尼系數(shù)通常在0-1之間,數(shù)值越接近于1,表明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數(shù)值越接近于0,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越接近于均等分配的理想狀態(tài)。為簡化計算,中國1995-2002年居民的基尼系數(shù)統(tǒng)計使用程永宏在2007年的測算結果[5],2003-2014年基尼系數(shù)采用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有關數(shù)據(jù),具體結果見表2。
觀察表2可知,中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shù)總體上呈上升趨勢,而且已遠遠超出國際0.4的警戒線,表明中國的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且存在很大的改進余地。2008年以來,中國的基尼系數(shù)已連續(xù)7年下降,也是近十年以來的最低值,表明中國的收入差距在不斷縮小,國家已經采取積極的措施進行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盡可能地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福利”,使更多的弱勢群體享受到經濟發(fā)展成果,縮小收入差距。根
據(jù)有關預測,目前中國很有可能進入收入分配的轉折點,未來的基尼系數(shù)將按照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逐步下降,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也會隨之下降[6][7]。從中國目前的發(fā)展狀況來看,基尼系數(shù)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下降幅度很小,也并不預示著未來還會繼續(xù)呈下降趨勢。因為經濟發(fā)展的成果不會自動惠及到全體居民,由此出現(xiàn)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政府采取相關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設計進行調整[8]。
(二)阿瑪?shù)賮啞ど鐣@瘮?shù)
倒不是說梅賽德斯-奔馳舉辦的體驗活動有什么不足,只不過敦煌市郊那片并不算開闊的松軟沙地實在不足以展示出全新G級越野車的實力。所以,在清涼的車廂里,我開始回憶兩年前在奧地利格拉茨Sch?ckl山上,和麥格納斯太爾工廠的專業(yè)試駕工程師們一起體驗上一代G級越野車的經歷。
為了進一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和居民社會福利狀況的變動關系,引入福利經濟學中常用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對福利狀況的變化做出評價。當涉及用社會福利函數(shù)對居民收入分配進行評價時,就需要引入某種價值判斷標準。因為對一個社會的收入差距進行社會福利的判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價值標準。根據(jù)阿羅不可能定理,將個人偏好推導為社會偏好需要滿足一些合理化的條件,但是能夠滿足這些合理化條件的社會選擇機制卻是不存在的[9]。福利經濟學中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理論從不同方面進行福利水平的評價:新古典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把社會福利看作是整個社會成員福利水平的簡單相加而忽視了收入分配問題;伯格森—薩繆爾森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認為社會福利水平取決于影響福利的所有可能的變量,避開了價值判斷問題;精英者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目標是使社會上最富裕階層的社會福利狀況得到改善,遵循“最大最大”原則,忽視了公平問題,允許極度的兩極分化;羅爾斯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目標是使社會上最貧困的人能夠享受到福利狀況的改善,遵循“最大最小”原則等。這里采用阿瑪?shù)賮啞ど岢龅纳鐣@瘮?shù)進行福利狀況的評價。
阿瑪?shù)賮啞ど?977年提出了社會福利水平指數(shù),用于衡量基于收入分配差距和經濟增長水平的社會福利變化,公式為:
其中,S為社會福利水平指數(shù),Ry為人均收入,Gn為基尼系數(shù)。由公式可以看出,人們的福利水平與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關系,與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關系。但是這種衡量社會福利水平的指標是以社會對收入水平具有較高偏好的假設為基礎。也就是說,人們都傾向于較高的收入水平,為了提高平均收入水平,可以允許收入差距的暫時擴大。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收入水平與收入差距對福利狀況的影響。將公式(2)兩邊同時取微分,可得:
由公式(3)可以看出,社會福利指數(shù)與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間的增量關系,即與收入增長成正向關系,而與收入差距成反向關系。蔡增正曾利用64個發(fā)展中國家的數(shù)據(jù)對福利指數(shù)和兩者的相關性進行了實證檢驗[10]。但是這一評價指數(shù)也是在靜態(tài)的基礎上,并沒有研究收入分配對生產效率的影響[11]。
表2 1995-2014年中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shù)的變動概況
(三)居民收入分配社會福利水平評價結果
根據(jù)阿瑪?shù)賮啞ど母@街笖?shù)計算公式,利用中國的實際平均收入水平和基尼系數(shù)(見表2)數(shù)據(jù)計算出中國1995-2014年間20年的福利水平變化趨勢,計算結果見表3。
為了更加直觀地揭示福利水平的變化規(guī)律,根據(jù)表2、表3中數(shù)據(jù)繪制成圖1。
1.人們的福利水平與人均收入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與收入差距呈負相關關系。自2000年以來,隨著中國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迅速上升,所帶來的社會福利水平也呈較快增長趨勢。表明由于收入水平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于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福利水平的降低,總體上中國居民的福利水平還處在上升時期。社會福利的增速在1995-2014年間基本為正,表明中國居民的社會福利水平處于不斷提升的較為穩(wěn)定的狀態(tài)。可以說,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之后,人均收入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們的社會福利指數(shù),從總量上來看,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效率是提高的。在經濟發(fā)展的初期,伴隨收入增長帶來的收入差距仍然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整個社會的福利狀況是有所改善的。
2.隨著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社會對其的容忍度呈下降趨勢,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和不滿。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了“適度”邊界,若處理不當將觸發(fā)一系列社會矛盾。因此政府有必要進一步采取措施平抑收入差距擴大帶來的社會福利損失,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初次分配重視不夠的話,再次分配也會事倍功半。因此,要進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部署,否則將無法體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有效平衡,也不利于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圖1 中國居民福利水平變動趨勢
表3 1995-2014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平均收入和社會福利指數(shù)的變動狀況
(一)結論
通過采用基尼系數(shù)、阿瑪?shù)賮啞ど鐣@瘮?shù)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福利狀況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經濟體制改革以來,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福利狀況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但這種福利狀況的增速卻由于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放緩,因此,在立足人民收入增量調整的同時更有必要采取措施進行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尤其是再分配中的差距調整。
(二)政策建議
中國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收入分配改革中提出“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進步”,更加表明政府對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視,這就迫切需要對現(xiàn)行的分配體制進行改革,最終使
居民收入分配福利狀況穩(wěn)步提升。
1.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整體福利狀況。立國之道,唯在富民。研究結論表明,中國居民的收入分配福利狀況是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改善的。因此,仍應當以增加居民收入為立足點,提升居民整體的福利水平,而這也是符合政府工作報告的提出重點。然而,目前中國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約在40%左右,其增長速度遠低于GDP增速,反映了中國在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偏差。對此政府應該切實通過多種措施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分配的目標,同時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進中國的收入分配體制向理想的“橄欖形”收入分配格局轉變[12],最終使居民能夠享受到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福利狀況的改善。
2.注重差異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提高福利水平增速。研究表明,中國居民福利狀況的增速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而放緩。而實踐經驗也證明,單純依靠居民收入的增加并不等于居民收入分配福利的改善,在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分好“蛋糕”,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的有效統(tǒng)一。要正視城鄉(xiāng)差異化發(fā)展現(xiàn)實,在改革中針對不同地區(qū)采用差異化的分配措施。對低收入弱勢群體和一些偏遠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qū),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初次分配中適度向這些群體和地區(qū)傾斜,提高資源的可及性和機會的平等性,按照各個經濟主體的收入分配進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最終實現(xiàn)收入分配體制的創(chuàng)新,提高政策優(yōu)化水平和效力。
3.增強福利意識,完善利益表達機制。政府在采取各項措施實施改革的同時,還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居民福利狀況水平提升不僅是一個整體福利效率的改進,也包括居民個體的福利狀況感受。第一,增強福利意識,將福利理念納入到分配考慮之中,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將低收入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建立起來,進一步完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渠道;第二,協(xié)調各方利益關系,盡可能減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過程中的阻力,解決收入再分配中的逆向轉移現(xiàn)象。第三,完善社保制度,擴大覆蓋范圍。
4.創(chuàng)新收入分配體制,配套實施財政體制改革。僅靠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縮小收入差距單兵突進是難以奏效的,需要配合其他方面的改革。第一,創(chuàng)新收入分配體制,既包括機制體制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推行方式的創(chuàng)新;第二,推行財政體制改革與之配套,利用稅收和轉移支付手段進行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提高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效率和措施的有效性。同時,對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進行模式創(chuàng)新,根據(jù)各地不同情況,可以跨過省級,直接向救助工作比較薄弱的縣級進行補貼,以提高收入調節(jié)效率和資金利用效率。
[1]M.Tam,R.Zhang.Ranking Income Distributions:The Tradeoff between Efficiency and Equality[J].Economica,1996,(63):239-252.
[2]李實,張平,魏重,仲濟垠.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95-103.
[3]王祖祥.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度量方法研究[J].經濟評論,2001,(5):71-74.
[4]郭平,李恒.居民收入分配規(guī)范函數(shù)及其福利評價——模型及實證分析[J].財經研究,2006,(8):17-26.
[5]程永宏.改革以來全國總體基尼系數(shù)的演變及其城鄉(xiāng)分解[J].中國社會科學,2007,(4):45-60.
[6]許冰,章上峰.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多拐點測度研究[J].數(shù)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2):54-64.
[7]潘哲文,周先波.中國收入分配差距發(fā)展趨勢及轉折點——基于非均勻面板數(shù)據(jù)的非參數(shù)設定檢驗[J].財貿研究,2014,(4):103-113.
[8]李心源.從倒“U”理論看中國收入分配優(yōu)化拐點的到來[J].財政研究,2013,(12):26-28.
[9]姚明霞.福利經濟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5:102-105.
[10]蔡增正.基尼系數(shù)在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中的地位[J].經濟科學,1999,(3):98-101.
[11]尹恒,龔六堂,鄒恒甫.當代收入分配理論的新發(fā)展[J].經濟研究,2002,(8):83-91.
[12]陳宗勝,高玉偉.論中國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變動及橄欖形格局的實現(xiàn)條件[J].經濟學家,2015,(1):30-41.
(責任編輯:管 仲)
王帆(1992-),女,山東臨沂人,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