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yè)
中國基礎教育教學第八輪課程改革,正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課改蓬勃興起,各具特色。每個地區(qū)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地規(guī)劃課改模式,走自己的課改新路。殊不知課改到底改什么?怎么改?目標、方針、策略等,都應是我們改革者思考的問題。沒有膽量、魄力、人格作保證,課改也是紙上談兵。
山東杜郎口中學課改二十余年,他們大膽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打破常規(guī)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用新型的教育思維、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武裝每位教師,轉換角色、轉變觀念、轉變模式。變教師“教”為學生“學”。使學生真正成為理想型課堂主人,不受“課堂紀律”的約束,不受教師霸語權的控制,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快樂成功的主人。
那么,我們到底改什么呢?我走訪了縣域十幾所學校,他們的課改究竟做了些什么?把橫平豎直的學生課桌擺成小組圍坐,教室北邊也設計了幾塊小黑板。課堂依舊教師講學生聽。講罷,小組討論發(fā)言寥寥無幾,沒有互動,學生代表發(fā)言者只是個人觀點,而不是集體智慧。課堂沒有問題,沒有爭辯,更缺少學生的展示與演練。而另外一番景象卻截然不同。課堂氣氛活躍,小組問題、個人問題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大家議論紛紛,其結果馬上揭曉。學生發(fā)言踴躍,聲音洪亮,課堂井然有序。幾位調研員贊不絕口。經(jīng)調查,原來教師已在課堂上反復演練多次。問題的提出、答案的翔實等等設計都是教師一手精心策劃,學生只是照本宣科重復演練罷了。
這樣的課堂不但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教書育人的目的,反而有損于教師的形象,給孩子們注入了真假不分、榮辱不清的觀念。更是對人性的扭曲、對道德行為的抹殺。這樣學生不但學不到真知,更嚴重的是會使學生人生誤入歧途,走上不歸之路。
課改,不只是課堂模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能否調動每個人的“心靈”。從性格、品格、人格“三格”做起,以道德行為為標準,從育人的高度出發(fā),先育人后學識。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憑借自身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人本主義的目的,自己的事自己解決,靠的是“自主合作探究”這個“綱舉”來“目張”。
常言說得好,“澆樹澆根,育人育心”。課改,首先是改人,改變教師的思想觀念,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教師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育人開始教書,從育心開始育生。其次是轉變策略。由“教”變?yōu)椤皩W”,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講解、聽課、回答、練習”的傳統(tǒng)課堂模式變?yōu)椤白詫W、探究、展示、反饋”。打亂以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程序。充分利用學生、引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發(fā)展學生自身的潛能,挖掘學生的特異功能,激發(fā)學生的靈感,讓他們的思維永遠處于積極的求知欲望和奮發(fā)進取的狀態(tài)。使課堂成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道德的舞臺”。再次是即時測評。用問題的形式或試題測驗學生的課堂效益,也可以通過生生互問的形式使學生明白所學內容,達到“自學、展示、演練、反饋”的目標。最后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有能力成為祖國未來的棟梁、中華民族的希望。只求形式,表面光彩內容空洞,既背離做人的道德原則、課改的準則,也失去了教書育人學識的目標,更違背了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靈魂。
因此,要使課改進行到底,首先必須從領導抓起,抵制勢利,選對班用對人。用飽滿的熱情、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課改活動中去。課改雖比不上戰(zhàn)爭年代的“拋頭顱灑熱血”嚴重,但也是一場生死較量,也得付出巨大的代價,人身的打擊、輿論的壓力都得承受。山東杜郎口校長崔其升在課改時斬釘截鐵地說:“要命干什么?我的命就是用來課改的!”有這樣的魄力,這樣無謂的英雄,哪有不成功之理?
日本佐藤教授指出,杜郎口的課改是世界級的燈塔。杜郎口為中國課改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引導中國大陸400多所學校成為杜郎口課改的“共同體”、“復制品”!他們的口號是“不換思想就換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為本,全面提升教師道德水準、錘煉教師業(yè)務能力、提高人格魅力,是我們教育者的關鍵,是我們?yōu)槿藥煴?、身先士卒的頭等大事?!皫熣?,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沒有達到“傳道”,何以“授業(yè)”、“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