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
貿易術語是重要的合同要素,選擇不同術語意味著買賣雙方選擇不同的交易步驟,承擔不同的交易風險。貿易術語從風險、權利義務、費用、出口手續(xù)等各個方面對進出口雙方都做了詳細的界定和劃分?!禝NCOTERMS 2010》實施后,貿易術語按照運輸方式分類簡化為11種,實務中交易雙方熟練掌握各種術語,明確風險界限和防范意識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以FOB為代表的3種水運術語使用頻率最高。本文以此現(xiàn)狀為基礎,在出口商角度選取水運術語中的FOB和CIF以及綜合運輸術語FCA為代表,重點對出口商在使用不同術語中應注意的風險問題進行深入解讀。
出口商在實務中需要掌握多種術語,通常三種水運術語的使用頻率最高,很多術語方向的研究也都是圍繞上述三種來進行,但這有二點局部的片面性,一是CFR與CIF除了保險承擔人不同之外,其余內容基本一致;二是三者風險轉移地點都相同。
而FCA是貨交承運人術語的代表,風險轉移點和水運不同;FOB是常用的水運術語代表,CIF是出口商負責運輸保險的代表術語。因此從賣家角度選擇這三種術語進行風險解讀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從出口商風險轉移的時間、地點上看,F(xiàn)CA與FOB、CIF具有較明顯的先后順序和層次感;其中FCA是基礎,熟悉了FCA中出口商的風險與責任劃分,F(xiàn)OB和CIF就很容易理解了,下面通過舉例對三種術語在履約中的交易步驟及大致時間點進行匯總以便進一步分析。
表1 出口履約的主要步驟與時間分布 單位:(日)
實務中出口商承擔的風險按照E-F-C-D四組術語逐步增加,EXW和D組術語對交易雙方承擔風險而言過于絕對,一般只用于特定交易。
FCA雖然在實務中使用不如水運術語廣泛,但從風險轉移的路線和時間點來說,F(xiàn)CA是綜合運輸術語的代表,也是EXW后第一個對出口商而言面臨主要風險的術語。
和EXW不同,F(xiàn)CA中出口商要開始重點考慮貨物的風險問題,主要是內陸運輸中的風險,以上表時間點為例,貨源地在江蘇南京,出口商從5月4日發(fā)貨開始承擔貨物的實際風險,F(xiàn)CA中承運人多數(shù)會在出口港港區(qū)倉庫收貨,所以南京至上海港區(qū)倉庫的運輸風險及相關費用全部由出口商承擔,5月5日貨到港區(qū)簽收后風險就轉移給了買方。如果南京至上海途中貨物發(fā)生風險導致?lián)p失,出口商的風險規(guī)避有兩種具體情況。
其一,如果是門-門,內陸運輸多是由出口商自行聯(lián)系貨運代理完成,至于貨代是自營物流還是外包與出口商無關,一旦出現(xiàn)貨損則向貨代索賠。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實務中多是以出口地為原點做貨源范圍的覆蓋,考慮運輸、成本、勞動力分布等要素,一般是很少跨2省以上范圍的,例如上海出口,貨源地一般會集中選擇在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廣州出口,貨源地集中在兩廣、兩湖等地。所以內陸運輸距離一般不會太長,同時門到門多由集裝箱運輸完成,箱體對貨物有較高的安全保障,運輸中出險概率較低。
其二,如果是生產商自行發(fā)貨,則出口商與工廠構成委托關系,如產生內陸運輸風險導致貨損,工廠自行負責。但出口商對進口方是否構成交貨延誤的免責,要看風險認定情況而定。
FCA中貨物風險轉移早于出口手續(xù)風險,這是FCA與FOB、CIF等水運術語的最大不同,例如在5月5日-5月9日內貨物出險責任由買方承擔,因為貨已交承運人。但對出口商而言在此期間出口手續(xù)必須完成,假如通關受阻導致10日不能按期裝船,一來要承擔違約責任,二來船期因為出口手續(xù)問題例如誤至15日,則10-15日的貨物風險仍然屬于出口商單方面承擔;一般來說,手續(xù)風險需要重點關注兩個方面:
1.重視通關過程。 F、C組術語中風險轉移地點都是針對貨物的,而手續(xù)風險全部由出口商自負,因此出口商需自行聯(lián)系貨代或者報關公司完成出口手續(xù),上例中5月7日辦理通關,只有通關完成才能進入堆場—碼頭直至裝船。否則貨物只能停留在倉庫中。如果手續(xù)辦理有誤,要么是申報資料有誤或者貨物進倉延誤,要么是貨代通關過程有誤。前者風險出口商自負,后者風險歸屬貨代,但是貨代只是服務機構,出口手續(xù)未辦妥會導致貨物不能出運進而延伸至進口商索賠等交易性風險,貨代大多無力承擔由此產生的損失,所以最終還是會轉嫁到出口商身上,所以在FCA中,進而延伸至整個F、C組術語,貨物順利裝上船需要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有貨和通關;所以手續(xù)風險和貨物風險對出口商同樣重要。
2.承運人與出口商的銜接。FCA中承運人由買方指定,所以出口商除上述貨物及手續(xù)風險外還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在履約開始時與承運人的銜接。當從買家處得知承運人信息后,應主動與其聯(lián)系辦理運輸手續(xù),保證艙位,按時送貨辦理通關;如果只是被動等待,萬一承運人沒有聯(lián)系自己,由此造成的有船無貨的風險會由出口商承擔,因為租船訂艙,辦理出口手續(xù)屬于出口商的責任范圍。
FOB、CIF術語的交貨地點從承運人指定地點延伸至裝運港船上,所以出口商選用FOB的交易風險事實上是比FCA有限放大的,同樣從貨物和手續(xù)兩個角度進行解讀。
在上表中5月5日貨到上海港區(qū)倉庫后,在FCA下貨物風險轉移給買家;但在FOB和CIF下貨物風險仍屬賣家,直至5月10日上船。但5-10日這5天實際的貨物控制權已經轉移,如果選用門到門方式,貨物會在南京工廠完成裝箱,在上海港區(qū)等待裝船期間只要海關不開箱查驗,雖然出口商失去實際控制權,但貨物在港區(qū)短駁、裝卸中受損的風險還是很低的。
如果是自送貨進倉庫,就需要在倉庫等待通關完畢后再裝箱,散裝貨的裝箱往往在港區(qū)CFS完成,出口商基本上是看不到裝箱過程的,所以如果貨物在港區(qū)倉儲或者裝卸期間發(fā)生風險,出口商一般并不知曉,當貨物運抵開箱后,買家必然提出質疑。這在FOB條件下就需要雙方明確到底是在裝船前貨物已經出險還是運輸途中出險,實務中是很困難的,也比較麻煩。
所以根據(jù)上表時間舉例,在FOB、CIF項下出口商應當清楚自己的風險到5月10日截止,發(fā)貨前自己可以在工廠監(jiān)督、并控制風險,但5日-10日這段時間就需要通過港區(qū)相關人員簽收、出具清潔提單等方式來規(guī)避未知風險了。
FOB、CIF和 FCA不同,其出口手續(xù)辦理肯定早于貨物的風險轉移,例如FCA中5月5日貨到上海后風險轉移給買家,但手續(xù)風險將一直持續(xù)到通關結束,如果一次沒有通過,則重復報關,直至開船前24小時;如果不能通關,賣家就要承擔延期交貨的風險,所以不能說送貨到了倉庫風險就解除,而在FOB或CIF中貨物進入港區(qū)后風險仍屬賣方,只有通關完畢才被允許短駁至碼頭等待裝船。所以在手續(xù)和貨物風險二者聯(lián)系上FOB更加清楚,貨物上船后才徹底轉移。
在FOB中,承運人和FCA一樣均由買方指定,所以有關雙方銜接以及具體操作程序上二者是一致的,都需要出口商保持主動性。因為FOB中買家事先預定好了艙位,賣家只是完成規(guī)定手續(xù),就能避免有船無貨的風險,一般不存在艙位緊張,訂不到的問題。
但在CIF中,運輸由賣方安排,艙位預定是有一定間隔期的,所以出口手續(xù)的風險將提前至5月1日,如果趕上航運旺季而沒有順利訂艙,則有貨無船的風險全部由出口商自己承擔。
現(xiàn)實中對出口商來說最有利的貿易術語是CIF,很多當事人會強調CFR或CIF在出口環(huán)節(jié)帶來的便利,這是不夠的,CFR或CIF由出口商自己選擇承運人或者貨代辦理通關、送貨等手續(xù),在實務中會得到很大的便利和較好的服務,但這不是為何出口應選擇CIF條件的主要原因,其根本問題仍然在出口商對風險的控制上。
只有選擇CIF,出口商才能自行投保,這點非常重要。按上表舉例,上海到國外的風險由買方承擔,但南京到上海的內陸風險由出口方自負,如果貨源點離上海越遠,內陸風險就越高;這種情況下一旦真的在內陸出險,損失又較大的話,工廠、貨代、物流公司都是不愿意承擔或者承擔不起相應的損失。出口商就非常被動,不但面臨貨物損失的定責還要應對買家的違約質問。
所以事先在外銷合同訂立時協(xié)商選擇CIF,就能通過其中的“倉至倉”條款規(guī)避內運風險。因為:一則只有CIF條件,出口商才能選擇自行投保,只有自行投保才能選擇“倉至倉”條款;二則,倉至倉生效的兩個條件是出口商要同時具備保險關系和可保利益;投保取得保單就和保險公司建立了保險關系,貨物在內陸出險,此時貨物并未上船,所有權仍屬于出口商,因此具備可保利益,所以保險公司會對內陸運輸風險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
雖然實務中出險概率較低,但如果事先沒做好準備又一旦遇險的話,最終結果是難以預計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按上表中時間節(jié)點,CIF下的投保日期不能晚于5月4日工廠送貨時間,實務中很多保單日期會出在5月10日和裝船同一天,這樣沒有問題,但是從風險角度來看,事實上內陸運輸?shù)娘L險已經由出口商自己承擔了,只是沒有導致?lián)p失而已。
從風險角度考慮出口適用CIF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保海運保險,包括主險和附加險。出口除了信用證結算,匯款和托收都屬于商業(yè)信用,如果貨物一旦在海上遇險,買家基本上是不可能按照合同規(guī)定付款的。雖然從貿易術語角度講貨物已上船,買家應當履約,但實務中這種概率非常低;所以不出險沒事,一旦出險出口商會面臨巨大損失,所以在談判時綜合考慮自身風險規(guī)避,應當爭取選做CIF。
具體理由與“倉至倉”相同,只有CIF條件下賣方投保后具備可報利益和保險關系,貨物上船后一旦出險,買家又拒付款的話。出口商可以從銀行取回等待買家付款贖單的全套單據(jù),其中提單代表貨權,既然買家不付款則貨權仍屬于出口商,具備可保利益;同時保險單背書轉讓給買家,但買家不付款不接受,則保險單的保險關系仍然屬于被保險人,即出口商自己;這樣出口商擁有提單和保單,就可以向保險公司按當初投保時的險別范圍申請賠償,最大限度的降低自身的風險及損失。
上述兩點是CIF適用出口商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其盡可能規(guī)避自身風險的可靠方法。
總之,在上述3種代表性術語的基礎上,CPT、CIP與FCA對出口商來說風險是基本一致的,CFR、CIF與FOB對出口商風險也是一致的,區(qū)別就在于國際運輸和保險由賣方承擔。在常用術語中出口商風險可以簡化為兩種,一是自己失誤導致的各種風險,這種風險容易吸取教訓加以規(guī)避,另一種是眾多第三方當事人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風險,這類風險理論上由直接的當事人承擔責任;但在實務中各當事人不一定有能力對自身責任導致的出口風險負責,這樣最終損失還是會轉嫁到出口商身上,因此無論選擇何種術語,出口商都必須明確自己在出口流程中的主導位置,清楚自己需要對進口商承擔唯一的履約責任?!?/p>
[1]王銀春.中國出口企業(yè)用FCA術語替換FOB的問題研究.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23.
[2]趙麗.FOB貿易書下賣方的風險綜述和非常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對外經貿實務.2010-5.
[3]韓潤娥.內陸出口企業(yè)選用FOB與FCA貿易術語的風險比較.對外經貿實務.2009-6.
[4]焦漩.出口企業(yè)選用FOB與CIF貿易術語的風險比較.商場現(xiàn)代化.2015-10.
[5]高云勝.采用FOB貿易術語出口的風險及其防范.國際經貿探索.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