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學語文就要朗讀,朗讀、背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教育傳統(tǒng)非常強調誦讀感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閱讀與理解的意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形象地說明了朗讀與寫作的關聯(lián)。400多年前,無錫東林書院有一副顧憲成撰寫的著名對聯(lián),到現(xiàn)在還家喻戶曉,上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生動描繪了大自然的天籟之聲與學子們的吟誦之音交織齊鳴的境界,天人合一,很是令人神往。也許是迫于考試的壓力,或認識上的不足,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神采飛揚、聲神并茂的朗讀越來越少,瑯瑯的讀書聲在校園里漸漸地消失。作為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為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而身體力行,殫精竭慮。
一、朗讀的作用
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朱熹曾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當代語文教育家張志公曾撰文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古代就出現(xiàn)了很多苦讀的范例,頭懸梁,針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真可謂可歌可泣。
首先,讀有助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通過朗讀,可以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對于文章的妙處,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到,對于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只有靠反復的朗讀,在不斷的語言感受中才能領悟,而不是在教師的講授灌輸中接受。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也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古人所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其次,朗讀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讀書是接受信息,而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如果頭腦中沒有什么信息,那么,處理信息就無從談起。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以前背過的東西,在寫文章時若能用到它,就能召之即來,呼之欲出,前人所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真是經(jīng)驗之談。
第三,朗讀還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學生對詩詞文章大聲朗誦,從中品味詩詞文章的語言美,領略詩詞文章的節(jié)奏美,欣賞詩詞文章的韻律美,感受詩詞文章的情感美,體會詩詞文章的意境美,從而領略中國語言文字和語言藝術的魅力所在。
當然,朗讀的作用遠不止這些。
二、怎樣進行朗讀教學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好方法,是語文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基本訓練方式之一,也是語文教學所承載的重要任務。所以語文教學要重視讀,讓學生不斷地讀、充分地讀,在讀中促進理解,增加語感。
(一)范讀引路。即教師領讀示范或者聽錄音,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能打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引導他們進入到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范讀就是對學生“授之以法”。比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寫出了春風溫暖、柔和的特點,而春風的這一特點又是通過觸覺、嗅覺、聽覺表現(xiàn)出來的,這需要深情的朗讀才能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朗讀時,不僅要注意停頓、語速、節(jié)奏,更要注意語調、語氣。如,“母親的手”“撫摸”要語重而情深,令人覺得溫煦而舒坦;又如,“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應該重讀,給人以嗅覺上的美感,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風是無形的,但作者筆下的春風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多讀幾遍,自然能讀出味來。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凡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他們總是在這方面表現(xiàn)出某種潛在的能力。學生在某項活動中表現(xiàn)好,得到教師的表揚,他們將對該項活動表現(xiàn)出興趣。如此良性循環(huán),因能力而導致興趣,因興趣而導致滿足和能力的提高。
(三)讀悟結合,相互促進。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這樣,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總之,只要能抓住并高度重視朗讀這個語文教學中的突破口,就能使學生在朗讀和聽讀中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