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衛(wèi)民
摘要:“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在寫作的語言上極其藝術化,其風格化的特點要求在翻譯該文時,要精心選擇翻譯策略,以保持原文的神韻與藝術品位。
關鍵詞:寫作語言;風格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4-0173-02
“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s”是一篇雅俗完美結合、相得益彰的美文。作者以其高超的語言技巧使文章亦莊亦諧,極其風格化,這對翻譯該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必須根據該文的文體特色,來對翻譯策略作出具體的選擇,現(xiàn)對該文翻譯策略分析如下。
一、標題翻譯
“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作為文章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搭配上的不一致,“philosophers”是“哲學家”,是人類最具智慧和思想高度的人群,而“carrots”只是一種蔬菜或一種食材,兩種完全不同類別的事物被作者放在一起,顯得非常突兀,作者為什么這樣做呢?只有反復閱讀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之后,才會體會作者之所以這樣命名的原因。一方面,作者以兩類完全不搭調的事物并置,表明整個文章的關鍵詞就分別屬于兩大類,一類屬于“philosophers”的哲學領域,另一類屬于“carrots”即代表日常生活一類的事物。整個文章就被作者在選詞上的刻意安排,有趣地揭示了曾經接受過高等教育也是受過女性運動啟蒙的主人公如今作為家庭主婦深陷于日常瑣碎的家庭生活,同時又利用高等教育學過的東西自我解嘲,亦莊亦諧,躍然紙上,目的是實現(xiàn)表達上的反諷和調侃的效果。同時,以突兀、新奇的方式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者就會去探究作者刻意描述的背后的深層原因和產生的藝術效果。這樣的安排對讀者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種挑戰(zhàn),要理解作者的匠心獨運,必須要費一定的功夫,要去思考這樣安排與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文章風格間的關聯(lián)。否則,是很難體味文章之竗、作者之情思的,也就很難與文章中的人物感同身受,體會不了藝術作品對人靈魂的震顫。因此,在翻譯文章標題時,留給譯者發(fā)揮的空間相對較小,必須同時考慮到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果把標題翻譯為“生活中的哲學”或“生活中的哲學家”,應該是比較符合全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題的,但由于過于歸化,既少了兩類不同類別的事物并置在一起的反諷效果,也少了異類、新奇的刺激撩撥,異域色彩頓失。其實,縱觀整篇文章,主人公不斷地列舉哲學家所說的話來建立與其具體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如果能在標題中呈現(xiàn)其本身生活的原貌,是翻譯策略的較佳選擇。鑒于此,最好按原文直譯,譯為“胡蘿卜中的哲學家”。
二、詞語的翻譯
文章原文的語言特色非常突出,其中一大亮點就是對詞匯的選擇極其講究。不但從文章標題上發(fā)現(xiàn)不同類別詞匯的并置,而且整個文章所用的詞匯,作者也采用了同樣的并置。一方面使用高雅或學術類的拉丁詞源的詞,如“aesthetics”、“analogy”、“aroma”、“fantasy”、“illumination”、“manifestation”、“metaphysical”、“philosophy”、“quintessence”、“realm”、“sense”、“unity”、“variety”等,來呈現(xiàn)主人公的教育背景或知識修養(yǎng);另一方面,用大量的盎格魯·撒克遜詞源的詞,如“apple”、“cake”、“cook”、“cup”、“eat”、“food”、“iron”、“necktie”、“orange”、“oven”、“skirt”、“shoes”、“socks”、“string”、“bean”、“underwear”等,來展示主人公的生活現(xiàn)狀,特別是作為家庭主婦每天都要接觸和面對的一切,以此來展示主人公生活的瑣碎與單調。這樣既突出了兩種生活狀況或事物間的反差或不協(xié)調,取得反諷或調侃的效果,同時也是主人公現(xiàn)實雙重身份的語境體現(xiàn)。這要求在翻譯這兩類并列的詞匯時,必須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即必須保留“高雅或嚴謹”的學術的“莊重”,同時,還必須保留并置的“世俗或生活化”的“詼諧”,這是整個文章的“味”或“神韻”。如果在翻譯過程中丟失了,那貫穿整個全文的風骨就蕩然無存了。還有,作者除了把不同類別的事物并置外,還在詞匯的選擇上注重一靜一動的精心安排,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時,選擇了動態(tài)的詞匯,如“clean”、“comb”、“cut”、“dump”、“eat”、“immperse”、“pick up”、“spray”等予以描述,這是對主人公的動作描寫,同時也是主人公生活的展示,更是主人公內心活動之所以發(fā)生的觸發(fā)點。而在呈現(xiàn)主人公的內心認識過程時,選擇靜態(tài)的詞匯,如“eye”、“gaze”、“l(fā)ook”、“l(fā)ook”、“find”、“know”、“recall”、“refleck”、“remember”、“see”、“think”、“understand”、“wonder”等予以描述,這是作者轉入內心揭示的邏輯銜接詞。這一靜一動的安排,主要的目的是展示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或行為而觸動了心靈思維的弦,從而自我認識的過程。因此,在翻譯這些描述時,要突出一靜一動的強烈對比,一方面是對主人公現(xiàn)狀的情景展示,另一方面能讓讀者了解主人公思維變化的邏輯原因,即因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否則作者的闡釋就會失去邏輯基礎,讀者就會不知其所。同時,保留原文一靜一動的詞匯特色,對于譯文保留原文的風格神韻是必須的選擇,這對于體現(xiàn)原作者以及其文章風格至關重要。另外,一動一靜刻意并置還會形成文章內在的節(jié)奏,能夠很好地揭示主人公的生活以及性格,這也要求譯者在翻譯時盡可能譯出同樣的動靜嵌合的形式,特別是原文的表達效果。
三、重復結構的翻譯
原文為了揭示主題以及主人公面對生活進行自我反省的過程,反復使用了“As I +Vd…,I +Vs…”(Vd是動態(tài)詞匯,Vs是靜態(tài)詞匯)這一結構。一個結構反復多次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現(xiàn),該結構一般都具有象征意義或對文章主題揭示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文中重復使用該結構,作者一方面以動態(tài)的詞匯展示主人公的生活或活動,而并置以靜態(tài)詞匯來表明主人公對她當前的生活的自我反省?!癮s”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兩種狀況的邏輯聯(lián)系,是主人公思考的情景性的體現(xiàn)者,因此,翻譯時既要把一靜一動翻譯出來,更重要的是要把“as”的情景性翻譯出來,這對于展示原文的邏輯起點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原文生動性的保留或再現(xiàn)。由于該結構在文章中多次重復出現(xiàn),所起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在翻譯上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即在譯文中也要盡可能重復該結構,以在整體上與原文的風格接近。這樣更能體現(xiàn)主人公本身生活的重復性和單調性,更好地體現(xiàn)主人公的苦中求樂,甚至是笑對生活,以哲學家的眼光,審視生活和自我。endprint
四、修辭手段的翻譯
原文在修辭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暗喻的使用。作者一方面為了生動地展示主人公的現(xiàn)實生活特別是當下的活動,用暗喻來進行客觀呈現(xiàn),同時也用暗喻具體形象地展示了她內心認識過程的發(fā)展變化,這樣可以避免單調、乏味的說理,給讀者在聽覺或視覺上留下強烈的刺激??傊呦蠛蜕鷦邮亲髡呤褂冒涤饕_到的效果,主要的目的是使主人公的生活場景化和其內心反省的具象化,這要求翻譯要盡量去實現(xiàn)表達上的具象,而英譯漢,要實現(xiàn)具象化相對容易,因為漢語的顯著特征就是具象。其次是原文還使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段,通過主人公的內在思考,把哲學領域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既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文化修養(yǎng),又體現(xiàn)了其對生活的態(tài)度,特別顯示了其對生活的智慧。在翻譯相應的類比時,關鍵是要把一方面很高深、學術性的哲學術語或表述與簡單的生活之間的相關性搞清楚,即弄清楚相關的邏輯原因,同時還要在翻譯的具體表達時,把這種邏輯關聯(lián)清晰地表示出來,否則讀者會很糊涂。因此,在兩類類比的表述間加上邏輯闡釋來銜接是翻譯策略的必須選擇。
五、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與翻譯
由于主人公身份特殊:一個曾經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一個過去女性運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一個深陷與家庭生活的忙忙綠綠的家庭主婦,因此作者用相應的語言來體現(xiàn)她多重的身份。從最初的忙于日常家務的普通主婦,到自我覺醒的家庭主婦,再到不斷提高認識的家庭主婦,最后是完全覺醒的生活智者,即隱藏于文字中的哲學家就是這位多種身份的家庭主婦。因此在翻譯中,一方面要翻譯出女主人公多重身份的語言特征,最關鍵的是能在譯文的字里行間以及文本中看到充滿生活氣息的哲學家形象。
其實,縱觀全文,作者力圖把過去所學與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旨在打通所謂知識間的界限,高雅與低俗融合在一起,難辨彼此,亦莊亦諧。讀者可以憑借作者的妙語連珠,探究和感受到作者的哲學家一般的感悟,展示了普通家庭主婦智慧生活的方式,也是人類生活智慧的闡釋,是大智慧的藝術表達。這就要求翻譯時譯者必須匠心獨運,在選詞、釋義,特別是在基調色彩、句式選擇、結構重組、修辭手段使用等方面要與原文的文體風格,特別是文章之神韻、效果之傳達有很好的契合,這樣才能真正傳達作者之本意與其境界之追求。而本文通過對上面翻譯策略選擇的闡釋,意圖說明在翻譯文章時,對文章本身風格特點的了解是翻譯的前提,否則翻譯之功盡失,如嚼飯于人,其味無存。
參考文獻:
[1]黃源深.ENGLISH BOOK5[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劉精忠.ENGLISH BOOK6(教師用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賈文波.原作意圖與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2,(4).
[4]平洪.文本功能與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