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摘 要:微課程又被稱為“反轉課堂”,在教學活動中使用微課程對于教學有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對分層教學特別合適。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可以使用微課程來幫助展開教學活動,具體的使用策略如下:課前預習,激勵為主;重點難點教學,兼顧預設和生成。在這篇文章中,對于微課程做了簡單介紹,并就如何使用微課程做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微課;策略
微課程為初中物理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微課程的使用可以有助于激發(fā)課堂活力。微課程是以“數字格式的視頻”為最終呈現(xiàn)方式,可以存儲起來,當學生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拿來觀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可以在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的同時,完善和提升自己制作或者搜集的微課程。微課程的出現(xiàn),有效地打破了過去課堂中的條條框框,打通了課外學習和課內學習的聯(lián)系,較高的重復性和選擇性讓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變得很靈活。
一、微課程的特征
1.微課程要“微”
微課程之所以叫“微”課,是因為具有知識點小,授課時間短的特點。微課程主要圍繞一個知識點來講解,而且錄制成了教學視頻。整節(jié)微課程都是為了解決一個知識點中的問題,沒有太多的鋪墊和渲染,重點突出、短小精悍有利于移動性學習。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很快,文化快餐已經成為常見現(xiàn)象,只有極少數人有耐心去觀看一兩個小時的課程。通常微課程視頻的時間限制在了10分鐘左右,特點適合那些學習時間較分散的人。
2.微課程還是“課”
微課程雖然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但是它不是一個只包含課程講解的視頻,它是一個完整的學習資源環(huán)境。微課程教學資源當中,不僅要包含教學視頻,還應該提供教學課件、講義、教學案例和素材,還有課后的微練習素材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給學習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而且還可以提供給教師研究共享的機會。另外,還應該提供有效的反饋通道,在學習者遇到困難和產生困惑時可以反饋給老師。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而且還能推動微課程教學的完善與改善。
3.微課程要系列化
微課程不應該是單獨的個體,應該形成一系列的課程,也就是根據統(tǒng)一的課程宗旨,將微課程構建成一個整體。所以在開始設計微課程的時候就需要從課程體系的全局來考慮,把課程中包含的所有內容劃分成邊界清楚的知識點。然后可以根據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把這些微課程結合起來。為了更好地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還應該根據知識點和與其有關的知識點來設計微練習,然后再進行微評價。根據評價和反饋,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建議,方便學生通過指導選擇學習方式,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二、教師微課程的使用策略
1.課前預習,激勵為主
微課程設計的短小精悍,每一個話題、知識點還有實驗,都是根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設計的,很適合學生自學使用。在為了幫助學生預習制作微課程的時候,一定注意在微課程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設計情景,給學生列出學習提綱,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角色。例如:在講解《浮力》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在微課程中列出了潛水艇和圖片。然后給學生列出了自學的提綱:(1)你認為浮力是什么?浮力有方向嗎?(2)從給出的浮力計算公式當中能不能找到影響浮力的因素?你可不可以設計實驗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然后給同學們列出了2014年徐州市物理中考的試題:如下圖所示,用手壓住瓶蓋,把塑料瓶浸入水中,浸入水中的體積是2×10-4m3,這時塑料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呢?如果忽略瓶子受到的重力,瓶蓋面積是1×10-3m2,那么手掌對瓶蓋的壓強是多少?將瓶蓋拿下來,在瓶子的底部開一個小孔,然后把瓶子壓進水里,那么就會在瓶子里形成噴泉,壓得越深,那么噴泉的高度就會越怎樣?
2.重難點教學,兼顧預設與生成
微課程的錄制必須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做好預設,同時還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生成。微課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課程,所以一定會存在預設性問題。這需要老師在制作微課程之前,做好調研工作,通過作業(yè)、訓練題和訪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設計的微課程才更具針對性。新課程改革的前提之下,使課堂教學具備了更多的生成性,也就是說,課堂再也不是教師導演的結果,而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建的結果。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充分考慮到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對物理的情趣等長遠意義,不能為了完成自己設計的教學目標,而忽略學生提出的問題。我通常是這樣做的,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會當時就回答,復雜性的問題,我會制作成微課程,在課后利用微課程對學生輔導,對于那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我會立刻改變預設的教學目標,而轉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研究。我個人認為這樣才是更好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總的來說,微課程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待我們去研究和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任興燕.微課教學初探[J].北京宣武紅旗大學學報,2014(01).
[2]吳鐵飛.淺析物理實驗微課的設計與制作[J].科技視界,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