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 要:古詩詞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當前的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和死板,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和興趣不夠,教學過程效果不夠理想。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將背景資料補充作為重要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同時也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量。就背景資料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簡單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古詩詞;背景資料;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數不勝數、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多彩的形象,這些都是讓我們現代人嘆為觀止的。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獨一無二的存在價值,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發(fā)展的結晶與見證,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可是,由于古詩詞離當今年代久遠,理解起來不容易,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也深受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除了對古詩詞意思單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聯系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及個人政治理想等背景資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能讀懂詩人、詩意和對詩歌所賦予的情感,真實感受到古詩文本身的精髓和豐富的人文精神。
一、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上仍存在對古詩詞認識的誤區(qū)
1.對其歷史定位的錯誤判斷?,F在有些人往往重于現實,承繼了那種對古老文化輕視的態(tài)度,有些家長這樣,有些老師也是如此。他們對古代文化的定位仍然很低,把古詩詞看做無足輕重,甚至只是單純應付考試。
2.事實上,古代詩詞的講解除了應付考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可以成為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一扇窗戶。眾所周知,我國的各種名著大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如果沒有一些古詩詞知識,很難看到這扇窗戶外面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泱泱大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脫離了它,祖先遺留下的五千年文化精髓和精神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
(二)教師個人修養(yǎng)的原因
現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快,快餐文化是比較受歡迎的。例如“百家講壇”。絕大多數人沒有受過嚴格的國學訓練,一些理論大都是臨時“拾來”的,所掌握的是一些表面的東西,絕大部分老師給學生講課時也照本宣科,解釋幾個字詞,翻譯一遍大意即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掌握字詞及翻譯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定位在識記和淺層理解),往往忽略了寫作背景、情感因素等方面,因而影響了古詩詞教學的教學目標。往往把詩分解得支離破碎:作者介紹、解題、釋詞、譯句、分層、內容、主題、藝術手法等沒有一處遺漏,這種教條式的教學忽視了古詩詞本身所想要表達的情感及豐富內涵,同時剝奪了學生對古詩詞審美對象的感知,更抑制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
二、背景資料的分析和探究
針對古詩詞在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簡要分析,以及一些社會現象等,結合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相關教學成果分析,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要從以下方面重點把握和實踐,方能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
(一)借助背景資料——理解詩人
古詩詞大都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不了解這些歷史背景,就不能深刻理解古詩詞所表達的內涵。只有把詩人及其作品放在時代背景中,特別是放在當時所處的文化背景中,才能領悟到詩歌的真正內涵精華;盛世的李白、晚唐的杜牧,其作品風格是完全不同的;南宋的陸游,北宋的蘇軾,其作品反映的社會內容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詩詞教學中,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詩人的真實情感世界、現實人生態(tài)度。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字面意思是:一葉孤帆慢慢遠行,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詩人的眼中只有那流向天邊的長江水。如果教師能夠抓住“孤帆”一詞,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走近詩人當時的內心感情世界。那么,學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詩句所承載的情之真、意之濃。讓學生可以想象:李白站立在長江邊,難道他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那為什么他說是“孤帆”呢?通過一個“孤”字,還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眼睛里只有孟浩然的船,只看著那只船,說明他們彼此的感情非常深厚。)抓住一個“孤”字,借助背景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一個有情有義的李白。
(二)借助背景資料——理解詩意
古代詩詞中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往往與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社會和個人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學生對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對詩人的人生經歷不是很了解,那么對詩人在詩詞中具體描繪的事物、抒發(fā)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就會朦朦朧朧,更談不上有所感悟和熏陶。
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流放西行至巫山最后遇大赦得以放還的經歷,學生就不能體會《早發(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钡妮p松歡快;不了解白居易由“十年之間,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的一帆風順,一下子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樣沉重打擊的遭遇,學生也就難以真正體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無限感慨;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亂前后統治集團的政治腐敗,封建統治者的殘暴,戰(zhàn)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學生也難理解杜甫在《石壕吏》中的“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中老嫗無奈悲慘結局的深刻含義。
(三)借助背景資料——拓展延伸
古詩詞學習不是單一的,教學時鏈接引入其他古詩詞,讓知識達到拓展延伸,不僅可以豐富意象加深理解,還可以擴充知識量。
例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句,蘇軾濃縮了西湖美麗的景致。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景色。同時,要拓展引入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優(yōu)美詩句和意境。教學中,在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時,需要拓展引入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樓醉書》。通過將相關背景整合,將西湖的秀美形象展現在學生眼前,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課堂詩意濃濃,情意綿綿,還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了拓展延伸。
(四)借助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
學習古代詩詞,必須重視背景資料的運用,借助背景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在情境中認真透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例如:在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可先介紹“安史之亂”的史實資料,讓學生生動形象地感知唐朝天寶年間,帝王不理政事,奸臣當道,權傾天下的現實社會。安祿山起兵反唐,百姓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躲避戰(zhàn)亂,田園荒蕪的悲慘景象。亂世之中的詩人,顛沛流離,來到成都,一時無處棲身,只好求助親友在成都的浣花溪邊搭起一座茅屋,暫避風雨。到了八月間,一場秋風,無情地卷走了屋頂上的茅草,接著一場大雨,讓住處四處漏水。詩人在這樣一個徹夜難眠的晚上,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經典之作。通過這樣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學生與詩人的時空距離,幫助學生產生與詩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緒,極有利于學好古詩詞。
三、對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建議
古詩詞教學中處理好背景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對詩人風格和朝代以及字號等,教學中點到即可;詩人的歷史背景、經歷等要依據古詩詞所表達的感情和疏通詩句意思的需要,在教學設計和課堂中要做背景資料補充,這也是感悟和理解古詩詞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才能使我們的古詩詞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充分運用好背景資料,做到理解詩人、理解詩意、拓展延伸、創(chuàng)設情境,方能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智.當前語文教學的困惑和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06(04).
[2]方智范.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古典詩詞解讀漫議[J].中學語文教學,2009(03).
[3]楊景春.中國古典詩學詩味理論的美學闡釋[J].文史哲,2008(02).
[4]李山林.“語文課程內容”略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2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