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顯婷 苑璞
摘要: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工具,也是影響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從注意力、動機和認知作用方式三個方面探討講授法和討論法在大學課堂中對學生認知的作用方式及其對學生學習效果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得出教學方法只有與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風格和認知規(guī)律相適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關鍵詞:講授法;討論法;大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5-0141-02
認知心理學認為,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角度來說,教學過程包含注意、感知、理解、保持、應用和遷移等一系列的認知階段,而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是達成這些認知目標的基本條件。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若能符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活動規(guī)律,將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發(fā)展。因此,教學方法作為一種外顯的知識呈現(xiàn)的方式,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工具。
一、不同教學方法的組織形式和特點
1.講授法的組織形式與優(yōu)缺點。講授法是在大班教學中最為普遍的一種教學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前身是班級授課制。在使用講授法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主要來源于教材和授課教師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教學的主要程序則是教師通過口頭傳授,運用板書和多媒體教學材料,將全部的教學內容單向講授給學生。講授法能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發(fā)展和教育實踐活動中流傳并保存下來,有其必然性。講授法能夠有效地完成教學事件,高效率又節(jié)約教育成本地完成教學任務;形象概括地呈現(xiàn)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意義;能夠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幫助學生明確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方法,使用講授法教學的課堂教學結構完整。講授法最明顯的優(yōu)勢就是它能夠面向班級的全體學生,簡單易行,容易操控,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與此同時,講授法因其集體教學的性質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班級集體授課,在教學時數(shù)有限的情況下,為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兼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進程,講授法的教學形式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2.討論法的組織形式與特點。討論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師預先設計和安排的特定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圍繞學習目標主動獲取知識,通過交流合作共同研討的學習過程,教師在其中扮演啟發(fā)引導、組織協(xié)調、反饋評價學生信息的作用。討論法在課堂中的具體實施形式有三種,分別為班級集中式討論、小組分散式討論和課堂議論式討論三種。討論法的突出特點就是學生的廣泛參與性,師生、生生間的思想的交流碰撞,小組內的合作,小組間的競爭與互相學習。小組成員能夠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除了學習到文化知識外,學生的組織能力、思維活動、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與學生間的溝通協(xié)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然而,討論式教學法并非適合任何類型的課堂,其具體的實施存在一定的限制,它適合在明確的討論主題,充足的討論時間,適中的班級規(guī)模,充分的課前準備等條件都具備的前提下實施。
二、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探析
教師使用討論法教學和使用講授法教學,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因而,對學生注意力的保持和學習動機的激勵形式以及認知的作用方式都是不同的。
1.注意力保持方式。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認知環(huán)節(jié)就是注意,穩(wěn)定而又集中的注意力是學習發(fā)生的必要條件。使用講授法教學,從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來看,學生的學習行為屬于被動的接受學習,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的保持主要依靠教師個人的組織和調動以及學生通過有意注意來保障學習行為的發(fā)生。在班級授課制的情況下,教師很難兼顧所有學生,學生因其參與性低,注意力會逐漸下降,一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保持是被動且基于自下而上加工的,因此更容易出現(xiàn)與學習無關的行為。使用討論法教學,從學生獲取知識的角度來看,學生的學習行為屬于主動的探索學習,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體系。小組討論式的學習方式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的程度,組內成員的共同參與以及小組之間的競爭可以增加學生更大程度的生理喚醒。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可以相互影響,學生注意力的保持是主動且基于自上而下加工的。學習者的認知努力程度越高會加快知識構建的速度,促進學習者保持更長時間的注意力。
2.動機維持方式。使用講授法教學時,學生群體的學習動機主要依靠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來維持,尤其是課堂中較少使用啟發(fā)和提問等互動方式的,學生學習動機的維持就較少受到外部動機的強化和影響。使用討論法教學時,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共同參與和研討,改變了以往講授法信息單向流動的模式,小組成員內部全通道式的溝通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參與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集思廣益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運用討論法進行教學,根據(jù)學習任務安排討論場景,小組內的合作和努力程度會影響到完成學習任務的效率,小組間的競爭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會得到組內成員的監(jiān)督和鼓勵,發(fā)表的見解也會得到老師的及時反饋,小組內的成績會作為外部的強化,增強學生學習動機的維持,動機水平的增加會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3.認知作用方式。經(jīng)典的注意與記憶理論指出:注意是先于記憶的加工。注意分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即注意分配影響學習效果。討論式教學方法課堂中,學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學生廣泛的參與性是其記憶更多教學內容的前提條件。傳統(tǒng)講授型的課堂,教師可以感性直觀地呈現(xiàn)教學知識的重點難點,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促進學習遷移,因此更有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在使用討論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群體成員互相分享知識并探討解決策略,群體成員的知識表征的形式發(fā)生結構性的變化,在問題解決的策略和結論上,達成趨同性的意見。與此同時,群體信息加工的結論也可能出現(xiàn)偏差,這是因為個體成員的心智模式、歸因習慣、思維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當群體成員出現(xiàn)較高的一致性,通過螺旋式的相互加工和作用,便會出現(xiàn)群體決策轉移的現(xiàn)象。因此,在使用討論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防止學生出現(xiàn)認知性的偏差,教師的引導和結論性的總結十分必要。
三、選擇教學方法的依據(jù)
高校教師在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必須理解且懂得如何運用不同方式促進學習,包括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參考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維持課程順利進行的策略和技巧。本文綜合分析高校教學過程各個要素,為高校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提供一定的參考。
1.教學方法應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由于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講授同樣的教學內容,對學生認知效果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差異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有一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最適宜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就講授法與討論法而言,當教學目標是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提升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或當教學內容是程序性知識時,適宜使用討論法進行教學,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有助于加快問題的解決;若教學目標是要幫助學習理解較難的知識,或當教學內容是概念、原則等陳述性的知識時,則適宜使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教師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刻的解釋,有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掌握和理解。
2.教學方法應與學生認知風格相適應。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與教學方法有著不同程度的適應性。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風格,采用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手段。在使用討論法進行教學的課堂中,場獨立型認知風格的學生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小組內部的討論,依照討論結果進行信息加工處理。在討論法的課堂中,可將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分為一個小組,組內成員互相影響和帶動,通過組內交流合作學習,取長補短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提高學生整體的課堂學習效率。在使用講授法教學的課堂中,教師應該適當增加提問環(huán)節(jié)或豐富互動方式,給學生者獨立思考的機會。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時,應以學生的認知風格為定向,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風格是激發(fā)學習者的潛能、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條件,也是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3.教學方法應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適應。教學活動是學生的一種認知過程,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是影響其有效認知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習動機強弱的一個外在表現(xiàn)就是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程度,學生若不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即表明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則學習效果不理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掌握學生思維活動狀態(tài)和注意力的規(guī)律性變化,調整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松弛相間,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在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時,應該充分地了解學生的認知活動規(guī)律和學習習慣,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使大學課堂更貼近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需求,激發(fā)學生和課堂教學應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姚利民.高校教學方法研究述評[J].大學教育科學,2010,(1):20-29.
[2]馮琛琛.群體動力學視角下深度對話教學的實踐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
[3]童巧平.動機理論視野下的合作學習[D].華東師范大學,2009.
[4][美]M.W.艾森克,M.T.基恩.認知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沈德立,白學軍.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J].心理科學,2006,(1):2-6.
[6][德]邁爾.課堂教學方法實踐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張婷.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與認知風格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