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菲++邢軒瑄++黃若桉++邢妤珮++張人驤
【摘要】應重視傳統(tǒng)文化。本文對通過融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提高英語單詞教學質量拋磚引玉。
【關鍵詞】英語單詞教學 英語教學質量 中國古代哲學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道”
英語教學應重視傳統(tǒng)文化。我國古籍在世界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和專門研究。單詞是語言的基礎,必須知己知彼,知道其確切含義?!疤煜掠械馈保ā肚f子·人間世》),古代哲學中的道不是道路、說道、道德、道理、老道或宗教,它有特定含義。因此,翻譯為road, way, path, word,say,speak,talk,method, Dao,Daoism,…等都詞不達意。關 于 “道”在我國公元500年以前就提出了。道字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辵,是通過;另一是首,是引領者。“惟人萬物之靈?!保ā渡袝?泰誓上》),人是世上一切物種中能通過“道”(道、天道、天之道、天地之道) 與“天”相互溝通,因此最有靈性。“天之道”(《管子·心術》),“天道”(《劉向·管子》),李耳說“天乃道”、“道生萬物”、“尊道而貴德”(見《老子·道德經》),孔夫子說“天地之道生物不測?!保ㄒ姟吨杏埂?6章》),“道生法”(《黃帝四経·道法》),“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一。”(《許慎·說文》),即“天”與“道”為一,創(chuàng)造一切,有規(guī)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老子·道德經》),“人靈多蔽?!保ㄒ姟逗鬂h書·張衡傳贊》),“天何言哉”(見《論語·陽貨》),“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道”無形存在;“反天意者必得罰”(見《墨子·非樂》),善惡有報;“夫成功則天地”(《孟子·梁惠王下》),成事的是“道”。不可將“道”通過水、火、…等有形和無形的傳媒認為是“道”的本身,誤解為是有形體。
雖然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受到認識的局限性和主觀性對“道”的作用和具體實施的理解不同,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進行闡釋。但是,我國古代哲學家的基礎和共性是重“道”,是對“道”的存在及生成萬物認識完全一致?!笆恐居诘馈?、“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春秋戰(zhàn)國時期“爭鳴”的很多內容不是對立,而是不同的側面,互補。例如:德與法對人的規(guī)范約束均不可缺。忽視敬“天”重“道”的基礎就不可能正確理解古代哲學家們的名言。人類生存在無形的“道”場中,“道”平等地作用于世界上每一個人,毫無例外,任何人脫離不開“道”?!疤臁睂θ祟愂枪降模瑢τ谑澜绺鞯?、各族人民不偏不倚。上述古代名言都在《圣經》舊約與新約出版、發(fā)行前。由于“人靈多蔽”我們長期視而不見,無所知。人類的一切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在“道”的作用下,成事的是“道”,電、磁、生物……都是“道”中的??;這個論、那個論都是“道”中的小論。人通過“道”認知“天”,但是,遵循“道”順天意行卻不易。為此,人才培養(yǎng)應以道德為首。人對“道”的順從度(T)可以用百分數(shù)如下表示:
T=(順天意的次數(shù)S-反天意的次數(shù)F)/總次數(shù)×100%。(1)
人與人順天意次數(shù)S相比可分別表示:
Sa=(S1/S2)×100 %(2)
Sb=(S1-S2)/(S1或S2)×100%(3)
式中:S1:在同一時間段某甲順天意的次數(shù)。S2:在同一時間段某乙順天意的次數(shù)。
Sa:在同一時間段的百分比。Sb:在同一時間段的相對百分比。
T值永遠小于1。人無完人,不可能都正確,要順天意,人與“天”是下和上的關系。不要以己所欲施于人。“道”-人體內部-人體反映相關[1]。我們應盡量做出正確的選擇。中文“道”與《圣經》中一詞多譯的Spirit of God, Holy Spirit, Holy Ghost, Spirit ,Word (見John 4:24,Genesis 1:1-25,Zechariah 4:6,1st Corinthians 2:10、12:7, Galatians 5:25,Deuteronomy 4:12,Romans 1:20等等,),都是與“天”為一,至高無上和無形,創(chuàng)造、主宰、指引人類和萬物,并無處不在。這充分證實了人類生存于同一“道”場,“道”的作用相同,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與《圣經》吻合并不足為奇。我國古代哲學中的“道”翻譯成英文應以英文拼音加引號的“Tao”表示,須要時可加譯注。晚輩因系初學及繁體文言,白話至簡體普通話的變遷和傳統(tǒng)的誤解,文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根據(jù)古籍中的內容予以賜教。
參考文獻:
[1]Marryleele.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研究的最新進展[2014-12-29][ER/OI]http://blog.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451966/id/244824.html.
[2]瞿文吉.對當前教育的看法[J].教育藝術.2005,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