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如,朱奎成,喬 彬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科 鄭州450052 2)鄭州大學實驗動物中心 鄭州450052
△女,1975年12月生,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口腔黏膜病,E-mail:sywfirst@163.com
口腔扁平苔蘚(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種發(fā)生在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為口腔黏膜癌前狀態(tài),其組織病理學表現以上皮基底層角質形成細胞液化、變性、壞死以及固有層的T 淋巴細胞帶狀浸潤為主要特征。OLP 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1],目前很多學者[2-4]傾向于認為OLP 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源自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OLP病損組織中淋巴細胞凋亡可能是持續(xù)的炎性細胞浸潤的一個主要原因[5]。細胞液化、變性可能與淋巴細胞浸潤所導致的角質形成細胞凋亡有關,并已證實膠樣小體即為凋亡小體[6]。該研究擬觀察OLP患者口腔黏膜超微結構特征以及病損區(qū)細胞凋亡的變化,為進一步探討OLP 的發(fā)病機制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OLP 初診患者35例(OLP組,含普通型10例,糜爛型25例),男18例,女17例,年齡15~70歲,所有患者均為單純性口腔損害,無全身性疾病。選取沒有全身性疾病并且最近半年未接受任何治療的10 名健康人作為正常對照組。研究經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批準,并獲得所有受試者的知情同意。
1.2 病理學觀察 取正常對照組口腔黏膜組織及OLP組病損區(qū)組織標本,常規(guī)固定、脫水、包埋、切片后,行HE 染色,光鏡下觀察病理學表現。
1.3 超微結構的觀察 上述2種組織用戊二醛固定、脫水、滲透、包埋,制備厚度為50 nm 的超薄組織切片,透射電鏡下觀察組織超微結構。
1.4 細胞凋亡檢測 采取Dispase 冷酶消化法。PBS 漂洗上述2種組織塊,2.5 g/L Dispase 消化1~2 h。再用PBS 漂洗,顯微外科手術鑷分離上皮層及上皮下層。將上皮層加入到混合消化液[V(0.5 g/L 胰蛋白酶)∶V(0.2 g/L EDTA)=1∶1]中,37℃振蕩消化5~8 min,加小牛血清終止消化,吸管吹打成單細胞懸液,計數細胞。調整細胞密度為5 ×105mL-1,取1 mL 細胞懸液,1 000 r/min 離心10 min,棄上清液后,加入10 μL Annexin V-FITC(Intergen公司,美國),反應30 min,加入300 μL Binding-Buffer 及5 μL PI,上流式細胞儀檢測。計算凋亡細胞百分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 處理數據,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比較2組凋亡細胞百分率,檢驗水準α=0.05。
2.1 病理學特征 正常對照組口腔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未見異常(圖1A、B)。OLP組病損區(qū)口腔黏膜的組織病理學改變?yōu)?上皮過度角化或者角化不全,以棘層的增生最為多見;上皮形狀不規(guī)則,表現為鋸齒狀;基底層角質細胞排列紊亂,基底膜邊界不清,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壞死;固有層中可見密集的淋巴細胞浸潤帶,該浸潤帶主要分布在固有層的淺層,部分還可深入到固有層的深層或者黏膜下層。23例OLP 患者在上皮的基底層、棘層或黏膜固有層中可以見到圓形或者卵圓形、均質性及嗜酸性的膠狀小體,15例出現了上皮輕度不典型增生,細胞排列較亂、細胞層次增多、極性消失(圖1C、D)。
圖1 2組口腔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HE,×400)及OLP組超微結構的改變(×6 000)
2.2 超微結構 OLP組上皮棘層內角質細胞胞質內充滿排列紊亂的張力原纖維,內質網擴張,內含不定形物,線粒體腫大,峭消失,游離核糖體增多。多數細胞器減少,細胞核呈團塊狀且異染色質增多,核周間隙增寬,出現核旁空泡,細胞變形,橋粒結構破壞,細胞間隙明顯擴大。基底細胞與基底膜半橋粒及細胞間橋粒被破壞、分離,部分細胞變形、排列紊亂、錯位,水腫細胞間隙增寬,出現空泡、變性,胞質內線粒體腫脹,峭明顯減少(圖1E、F)。細胞核增大,異染色質增多,凋亡細胞增多。凋亡細胞主要表現為染色質沿核膜邊聚,且呈“C”形、新月形或團塊狀,并可見凋亡小體(圖1G、H)。正常對照組口腔黏膜超微結構未見異常。
2.3 細胞凋亡檢測結果 OLP組與正常對照組凋亡細胞百分率分別為(30.06 ±4.56)%和(7.70 ±0.6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392,P<0.001)。
為探討OLP 的發(fā)生與細胞凋亡之間的關系,該研究首先對35例OLP 患者進行病損區(qū)病理學觀察,結果顯示其組織病理學主要表現為:黏膜上皮表層的過度角化或者不全角化;部分上皮層出現輕度增生樣的改變,固有層出現淋巴細胞帶狀聚集;基底層角質細胞出現不同程度的液化、變性、壞死,基底層等可見嗜酸性膠狀小體,該膠狀小體有可能是由凋亡的角質形成細胞所形成。使用透射電鏡觀察OLP 病變組織的超微結構,發(fā)現OLP 病變組織的角質細胞核發(fā)生變性,棘層角質細胞的間隙明顯增寬,基底細胞線粒體腫脹,線粒體的內嵴消失,出現核旁空泡,角質細胞結構不完整,基底膜與基底層角質細胞分離,上皮細胞內出現凋亡小體,說明OLP 病變組織上皮內存在細胞凋亡。這與以往的研究[7-8]結果一致。以上這些形態(tài)學的變化表明OLP 患者體內存在細胞免疫反應,T 細胞有可能先是在病損的某個部位被激活,然后再到達口腔黏膜,并穿越已表達內皮細胞黏附分子的內皮細胞從而進入到結締組織,再進而攻擊基底層的角質形成細胞,最終產生病損。
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除了形態(tài)學觀察外,定量檢測常常使用TUNEL 法、流式細胞術、DNA 凝膠電泳等方法。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凋亡定量檢測方法是TUNEL 法,但該法最大缺點是壞死細胞亦呈現TUNEL 反應陽性[9]。該研究使用流式細胞術結合Annexin V 聯(lián)合PI 法,即對凋亡細胞雙染后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凋亡細胞。其優(yōu)勢在于:流式細胞術檢測早期細胞凋亡較TUNEL 法更為靈敏,而且Annexin V 聯(lián)合PI 染色不需固定細胞,可避免PI 染色因固定造成的細胞碎片過多及TUNEL 法因固定出現的DNA 片段丟失。因此,Annexin V 聯(lián)合PI 法更加省時,結果更為可靠,是目前最為理想的檢測細胞凋亡的方法。
目前有關OLP 的發(fā)生與凋亡關系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Dekker 等[7]在研究中發(fā)現OLP組織中存在凋亡,周威等[10]卻發(fā)現OLP組凋亡細胞率低于正常組??谇火つそM織上皮角質形成細胞的分離較為困難。該研究利用可以獲得單一角質形成細胞的冷酶消化法[11]分離OLP組織及正常口腔黏膜組織中的上皮角質形成細胞,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上述組織的細胞凋亡。結果顯示:OLP組凋亡細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對照組。提示OLP 的發(fā)生可能與上皮細胞凋亡的異常有關,有可能是在細胞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細胞的凋亡受到抑制,進而更多的淋巴細胞發(fā)揮更大的淋巴細胞毒作用,從而對組織造成損傷。
綜上所述,該研究初步證實了細胞凋亡異常在OLP 發(fā)病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細胞凋亡在OLP 的發(fā)生中可能只是眾多步驟中的一環(huán),其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1]毛蘭萍,尚君蘭,祝磊,等.人口腔扁平苔蘚及口腔鱗癌組織中P16、Survivin 蛋白的表達[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44(5):1014
[2]Lavanya N,Jayanthi P,Rao UK,et al.Oral lichen planus:An update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J].J Oral Maxillofac Pathol,2011,15(2):127
[3]Roopashree MR,Gondhalekar RV,Shashikanth MC,et al.Pathogenesis of oral lichen planus:a review[J].J Oral Pathol Med,2010,39(10):729
[4]Chaiyarit P,Jintakanon D,Klanrit P,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es of survivin and heat shock protein 90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oral lichen planus[J].J Oral Pathol Med,2009,38(1):55
[5]雷蕾,譚為霞,于淼,等.口腔扁平苔蘚局部淋巴細胞增殖細胞核抗原、Bcl-2、Bax 的表達[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29(5):946
[6]Thakur M,Hazare V.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f surface epithelial cells in erosive and non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J].J Contemp Dent Pract,2012,12(6):463
[7]Dekker NP,Lozada-Nur F,Lagenaur LA,et al.Apotosis-associated markers in oral lichen planus[J].J Oral Pathol Med,1997,26(4):170
[8]Doddawad VG.Hist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apoptotic cell count and its role in oral lichen planus[J].J Oral Maxillofac Pathol,2014,18(1):42
[9]Gorczyca W,Gong JP,Darzynkiewicz Z.Detection of DNA strand breaks in individual apoptotic cells by the in situ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and nick translation assays[J].Cancer Res,1993,53(8):1945
[10]周威,金巖,吳織芬,等.口腔扁平苔蘚上皮細胞凋亡狀況的分析和意義[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1,11(5):321
[11]Yamashita K,Yotsuyanagi T,Yamauchi M,et al.Klotho mice:a novel wound model of aged skin[J].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2014,2(1):e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