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芬,趙秋民,段廣才,張衛(wèi)東,朱 光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yī)院感染科 鄭州450052 2)鄭州大學學報編輯部 鄭州450001 3)鄭州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鄭州450001
△女,1972年11月生,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傳染病流行病學,E-mail:huifen.feng@163.com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多數(shù)病例臨床表現(xiàn)較輕,疾病進程為自限性,預后良好。少數(shù)重癥病例可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個別患兒病情進展迅速,可在數(shù)小時內(nèi)死亡[1-2]。自2008年我國發(fā)生HFMD 流行以來,HFMD 患者及重癥、死亡病例逐年增多,已成為導致我國兒童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3-4]。早期識別主要危險因素并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是提高重癥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的關鍵。該研究采用規(guī)范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在河南省傳染病醫(yī)院及鄭州市兒童醫(yī)院收集重癥HFMD 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心肺衰竭(cardiorespiratory failure,CPF)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構建預測模型,為重癥HFMD 的早期識別及治療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及河南省傳染病醫(yī)院臨床診斷為重癥HFMD 的住院患兒的資料。重癥HFMD 及HFMD CPF 的診斷標準參照《醫(yī)療機構手足口病診療技術指南》(2008年)[5]。
1.2 研究方法 ①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上述兩家醫(yī)院患者的臨床資料,以病歷記錄的實際情況為準記錄觀察指標,記錄患兒入院72 h 內(nèi)病情最危重的4~6 h 內(nèi)的神經(jīng)、呼吸、循環(huán)系統(tǒng)癥狀、體征及病程第3~7天的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資料。這部分資料為回顧性資料,用于篩選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構建預測模型。②收集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患者的臨床資料,具體為患者入院6 h 內(nèi)首次測量的呼吸、脈搏、血壓、體溫,記錄入院72 h 內(nèi)首次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相關量表及臨床分型評定由專人進行,每天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這部分資料用于預測模型診斷效能的分析。
1.3 質(zhì)量控制 為控制偏倚,保證研究質(zhì)量,在正式調(diào)查前進行預調(diào)查,對調(diào)查表進行修訂和完善。由培訓合格的感染科醫(yī)師填寫調(diào)查表,保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加強核查,分工明確,進行雙錄入。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無CPF 的患者相關指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兩獨立樣本秩和檢驗或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篩選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構建重癥HFMD CPF 預測模型,對模型預測效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進行評價。檢驗水準α=0.05。
2.1 基本資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集住院重癥HFMD 患者690例,排除資料不全患者192例[120例(17.39%)拒絕化驗檢查,72例(12.60%)因住院時間過短導致信息不全],最終納入498例,其中男269例(54.02%),女229例(45.98%),年齡5~77(24.1 ±13.7)個月;181例(36.35%)發(fā)生CPF,其中105例(58.02%)完全恢復,遺留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62例(34.26%),遺留肝腎功能損害或肺部實變9例(4.98%),住院期間死亡5例(2.77%)。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集重癥HFMD 患者148例,失訪11例(7.43%),最終納入137例,其 中 男82例(59.85%),女55例(40.15%),發(fā)病年齡6~70(23.30 ±12.60)個月;46例(33.58%)發(fā)生CPF,其中2例(4.34%)住院期間死亡,遺留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8例(17.40%),完全恢復36例(78.26%)。
2.2 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除年齡、居住地、發(fā)病至入院時間、CRP、ALT、AST、CK、CK-MB 外,余均與重癥HFMD CPF 的發(fā)生有關。
2.3 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變量引入非條件logistic 回歸方程,連續(xù)性變量根據(jù)臨床常用標準及既往報道方法進行賦值;“年齡>24個月”=0,“≤24個月”=1;“發(fā)熱持續(xù)時間≤3 d”=0,“>3 d”=1;“WBC≤15.0 ×109L-1”=0,“>15.0 ×109L-1”=1;“隨機血糖≤8.3 mmol/L”=0,“>8.3 mmol/L”=1,分析結果見表2。
2.4 重癥HFMD CPF 發(fā)生預測模型的效果評估利用2.3 建立的logistic 回歸模型對重癥HFMD CPF進行發(fā)病預測,診斷效能分析見表3。表3 顯示,該模型預測的靈敏度為67.4%,特異度為85.7%,約登指數(shù)為0.531,準確度為79.5%,陽性預測值為70.5%,陰性預測值為83.9%,陽性似然比為2.3,陰性似然比為0.31。
表1 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單因素分析
表2 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表3 重癥HFMD CPF 預測模型的效果評估例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HFMD 會出現(xiàn)不同的臨床結局。普通病例通常在幾天內(nèi)恢復,沒有任何后遺癥[6-7];重癥病例病程長,可能留下類脊髓灰質(zhì)炎麻痹等后遺癥;伴有CPF 的重癥患者病理兇險,可在數(shù)小時內(nèi)死亡,病死率約80%[8-9]。目前仍然沒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應用于人群,且沒有確切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應用于臨床[10-11]。早期識別潛在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預防CPF 發(fā)生和降低重癥病例病死率的關鍵。
許多學者致力于病毒、宿主及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研究,試圖篩選重癥病例的主要危險因素,然而重癥HFMD CPF 的危險因素多樣且復雜。該研究通過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低齡嬰幼兒、隨機血糖水平升高、外周血WBC 增多、發(fā)熱持續(xù)時間≥3 d 是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這與以往的研究[12-14]一致。與成人比較,嬰幼兒的免疫功能相對不充分且處于較大變化中,因此,患兒不成熟的免疫功能可能與重癥HFMD CPF 的發(fā)生有關。重癥HFMD CPF 的發(fā)生與腦干損傷和全身炎癥反應關系密切[15-16]。腦干受損后對血管收縮中樞及交感神經(jīng)的抑制作用減弱,機體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失調(diào),交感神經(jīng)興奮,血中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水平升高,胰島素水平下降,引起血糖水平升高。同樣,交感神經(jīng)興奮也可促進外周血WBC 升高,因此,當患兒出現(xiàn)血糖水平升高、外周血WBC 增高均提示重癥HFMD CPF 正在發(fā)生。另外,腦干受損后機體處于應激狀態(tài),腦內(nèi)外多種活性物質(zhì)釋放,炎性介質(zhì)瀑布樣釋放,機體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同時,兒茶酚胺含量增多可導致全身血管收縮,血流動力學改變,肺血管內(nèi)皮通透性增加,引起CPF。
該研究通過收集重癥HFMD 患兒的臨床資料,篩選出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應用這些危險因素構建預測模型,預測準確度達79.5%,進一步證實了這些因素在HFMD CPF 發(fā)生中的作用。臨床醫(yī)生在診治HFMD 患者時應關注低齡嬰幼兒的體溫、外周血WBC 和隨機血糖水平的異常變動,盡早識別CPF 可能患者,給予及時治療,從而提高HFMD CPF 的治愈率。應用該預測模型可定量評估重癥HFMD CPF 發(fā)生的風險。
[1]Nadel S.Hand,foot,mouth,brainstem,and heart disease resulting from enterovirus 71[J].Crit Care Med,2013,41(7):1821
[2]馮慧芬,段廣才,張衛(wèi)東.鄭州市二七區(qū)2008~2012年住院手足口病患者病原、臨床特征及流行因素調(diào)查[J].鄭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49(2):184
[3]Xing W,Liao Q,Viboud C,et al.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2008-12: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Infect Dis,2014,14(4):308
[4]Tan XJ,Huang XE,Zhu SL,et al.The persistent circula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ausing emerging nationwide epidemics since 2008[J].PLoS One,2011,6(9):e25662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2008年HFMD 預防控制指南[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2008,2(3):210
[6]Wang YR,Sun LL,Xiao WL,et al.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a Shenzhen sentinel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1[J].BMC Infect Dis,2013,13:539
[7]Tian H,Yang QZ,Liang J,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outcomes of severe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J].Med Princ Pract,2012,21(4):355
[8]馮慧芬,段廣才,朱光.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血清炎性細胞因子動態(tài)變化與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的關系[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5,30(6):453
[9]Junttila E,Ala-Kokko T,Ohtonen P,et al.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patients with nontrau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redictors and association with outcome[J].Anesth Analg,2013,116(4):855
[10]Lee BY,Wateska AR,Bailey RR,et al.Forecast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an Enterovirus 71(EV71)vaccine[J].Vaccine,2010,28(49):7731
[11]Wu KX,Ng MM,Chu JJ.Developments towards antiviral therapies against enterovirus 71[J].Drug Discov Today,2010,15(23/24):1041
[12]Li W,Teng,Tong H,et al.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J].PLoS One,2014,9(1):e87603
[13]Yang T,Xu G,Dong H,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hand-foot-mouth disease among children in Ningbo,China,210-2011[J].Eur J Pediatr,2012,171(9):1359
[14]Ooi MH,Wong SC,Mohan A,et al.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clinical predictors for the risk of neurologic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 with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Sarawak[J].BMC Infect Dis,2009,9:3
[15]郝博,高迪,湯大為,等.腸道病毒71 型在腦干腦炎嬰幼兒腦干中的分布及感染機制[J].法醫(yī)學雜志,2012,28(2):85
[16]Zhang Y,Cui W,Liu L,et al.Pathogenesis study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in rhesus monkeys[J].Lab Invest,2011,91(9):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