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麗
反復朗讀錘煉語感
■文/盛麗
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也就是人們在視聽之際不假思索地從感知語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語音、字形所表示的意義的能力。超越、省略了中間的分析、推斷與驗證的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中國畫一般究其神而非其形。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美好,少年的氣概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完全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在一讀一聽的瞬間就會理解語言,品味語言,而且理解得深,品味得切。多次的認識,多次的實踐,多次的重復,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了牢固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以后只要有一定的語言信號刺激,就會應該作出判斷,表面看來似乎是不假思索,其實是早有理智的思考作基礎。這也是巴甫洛夫所指出的那種直接的理解:人們記得最后的結論,卻在其時不計及他接近它和準備它的全部過程。因此語感是一種直覺思維,在人們的言語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教學語文,既傳授文學知識,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感悟力的培養(yǎng)。葉圣陶先生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對學生加強語感訓練,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閱讀、鑒賞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怎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呢?我認為,朗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有人說“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現在看來,孩子們跟著私塾先生搖頭晃腦的“之乎者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弊端,但這也是古人對語文教學的千年思考,體現了古人對“朗讀”教學的極度重視。現在教學設備日益先進,教師大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手段,讓課堂做到“有聲有色”。但在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方法之一的朗讀,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放聲朗讀文章,可以增強對語音語義和語法的感受能力,增加對語言規(guī)范的敏感和鑒別能力。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加強朗讀訓練,并給以方法上的指導。
剛接觸新的文章,必定會有新的字詞,學生知其音而不知其義,知其義卻不能讀通順。為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度,使學生形成對語言的初步印象,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染力,適應語感直覺性的特點,教師宜為學生進行范讀。
范讀時,我往往要處理兩個步驟:(1)表演讀。在朗讀的一刻,全身心融入文章的情境里,此時教師便是一名演員,相應的語言配合相應的表情、恰當的動作,把學生帶進故事的天地,讓他們在感受到朗讀的愉悅,激發(fā)朗讀的欲望。(2)較正讀。即使教師在表演讀的時候已經成功引發(fā)學生朗讀的欲望,但這并不代表學生就都能把文章讀好讀通了。這時我們有必要針對性的提出文章中容易弄混的讀音和比較難讀的語句進行糾正和反復訓練,這也是學生將來能更好讀懂文章的基礎。
待學生對文章內容基本把握之后,可以進行一系列的趣味朗讀練習,如學生全文讀、部分讀、領讀、輪讀、個人讀、接力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在課外活動中進行朗讀比賽和文藝活動中進行朗讀表演等,甚至還可以播放音樂,為教師或學生進行配樂朗讀。此時,教師要求學生注意語速的緩急,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并盡力調動自身感官感受文章情境,根據角色搭配動作和表情。近幾年,“洋思現象”如一陣勁風席卷了迷茫的中國教育界的日子里,我發(fā)現,“洋思”方式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習非常有利,學生們總會以其高昂的興致闡釋對朗讀的喜愛,同時他們也進一步得到了語感的培養(yǎng)。
如教學《狼和小羊》時,扮演狼的男生幾乎是“喊”出了狼的話,再現了狼的粗魯和野蠻,而扮演小羊的女生則以纖細的語音詮釋了小羊的溫和,學生讀完課文后甚至還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里,這時已經不需要教師對文章作過多的講解,學生也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故事的情感,同時也具備了以文本為基石,進行下一步討論的條件。
在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對文章主要段落進行更深層次的朗讀訓練。此時要求學生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了解文章所體現的情感,并在朗讀時以自身為角色,融入到文章里。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文,我先讓學生給文中出現的“一”加著重號并在朗讀時注意這些“一”字所表達作者的情感。學生領會教師意圖后,朗讀時很自然地加重了語氣,同時也自然地感受到了文章所要表達對周總理的敬意。而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綠”字色彩鮮明,生動刻畫出了江南春天的美麗和勃勃生機,朗讀時可以對詩中作者原來使用的“到”、“過”、“吹”等字進行分角色比較朗讀,并仔細品味“綠”字的表意效果。
語文課本上選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語言規(guī)范。指導學生朗讀成誦,讓他們真切領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語氣、情感的變化,體味文脈的起伏文氣的貫通,進而充分吸收文章精華,使他們便于學習借鑒。語言材料積累多了,語言規(guī)律認識透了,感受經驗多了,學生就能活化語言,在閱讀文章時能夠迅速產生遷移、展開聯(lián)想、深刻領會文中之義、甚至是言外之義。
誠然,讀不能代教,但讀的方式確實很能解決一些用語言表達卻始終難明其意的詞句,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多念念,自己從朗讀中去體會,去領悟。葉圣陶曾說“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生只有通過對課文的熟讀精思,才能領略文章豐富的內涵,欣賞到文章特有的美,從而提高語感,進而提高語言能力。這或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吧!
(作者單位:洪湖市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