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新汶礦業(yè)集團萊蕪中心醫(yī)院心內科,山東萊蕪 271100
為觀察利用臨床方法與冠脈造影方法在對3 h內急性心肌 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情況進行評價的效果,該次研究中將自2014年1—8月期間,該院急診科所收治的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為該次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后3.0 h內接受溶栓治療。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報道如下。
將該院急診科所收治的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作為該次臨床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在發(fā)病后3.0 h內接受溶栓治療。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分析:60例患者中,39例患者為男性,21例患者為女性,患者年齡在35~80周歲范圍內,平均年齡為(52.6±1.8)歲。
患者急診收治后及時進行溶栓治療。用藥300.0 mg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嚼服,300.0 mg劑量氫氯吡格雷,口服給藥,150.0萬U單位重組鏈激酶配伍200.0 mL劑量生理鹽水,靜脈滴注給藥。在按照上述方式進行溶栓后,利用不同方法對血管再通情況進行評價。
1.2.1 臨床評價方法 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臨床評價標準為:①接受溶栓治療后2.0 h內心前區(qū)疼痛感明顯緩解或完全消除;②接受溶栓治療后2.0 h內每間隔0.5 h進行心電圖對比,顯示ST段下降比達到50.0%以上水平;③接受溶栓治療后2.0 h內有心律失常表現(xiàn);④接受溶栓治療后2.0 h內心肌酶高峰明顯前移趨勢。以上4項評價指標中,除同時合并①、③兩項外,任意兩項或兩項以上指標同時滿足即評價為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并對血管再通率進行計算。
1.2.2 冠脈造影評價方法 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的冠脈造影評價標準為:在該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7.0 h~15.0 d內行冠脈造影處理,術前由醫(yī)師對患者病歷資料進行討論,做心電圖檢查,根據(jù)梗死部位表現(xiàn)判定疑似出現(xiàn)梗死的動脈。冠脈造影期間選擇Seldinqre法,穿刺右側橈動脈或右側股動脈,常規(guī)放置動脈鞘管,經(jīng)鞘管途徑給藥低分子肝素,給藥劑量為3 000.0單位,導入造影導管直至冠脈開口。根據(jù)不同體位注入冠脈造影劑,同時行血管造影攝影并備份。根據(jù)對冠脈造影結果的分析評估,應用冠狀動脈TIMI再灌注分級標準對血管再通情況進行觀察,具體分級標準為:0級。指患者血管閉塞遠端無前向血流;1級。指患者血管造影劑部分通過閉塞部分,但無法使遠端血管充盈;2級。指患者血管造影劑可完全通過閉塞部分,并充盈遠端血管,但造影劑充盈以及清除速度較正常血管更慢;④3級。指患者血管造影劑可完全通過閉塞部分,并充盈遠端血管,并且造影劑充盈以及清除速度與正常血管相當。以上四等分級中,1~3級均評價為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并對血管再通率進行計算。
對臨床評價方法以及冠脈造影評價方法下,血管再通率進行對比,同時以冠脈造影評價結果為金標準,對臨床評價方法下靈敏度與特異度進行計算觀察[1-3]。
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相關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 χ2方法檢驗。
臨床評價方法下,共48例患者判定為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為80.00%(48/60);冠脈造影評價方法下,共50例患者判定為血管再通 (其中,12例患者評價為1級,20例患者評價為2級,18例患者評價為3級),血管再通率為83.33%(50/60)。臨床評價方法與冠脈造影評價方法在評價血管再通率方面結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14,P>0.05)。
以冠脈造影評價結果為金標準,臨床評價方法下的靈敏度為 92.00%(46/50),特異度為 80.00%(8/10)。 見表 1。
表1 兩種評價方法結果對照
在當前有關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別是發(fā)病時間段 (在3.0 h內)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以對ST段抬高為主要的干預手段。已有的臨床試驗中已經(jīng)證實的是:靜脈溶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同時對改善患者心功能有重要價值。但在不同時間下實施靜脈溶栓治療,對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有不同的影響[4-5]。
在該次研究中,對30例3 h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用藥為國產鏈激酶配伍生理鹽水。結果顯示,在臨床評價方法下,共48例患者判定為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為80.00%(48/60);冠脈造影評價方法下,共50例患者判定為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為 83.33%(50/60),該比例與楊希立等[4]在《血管內超聲在心肌梗死溶栓后的應用評價》一文中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該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同時,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臨床評價方法與冠脈造影評價方法在評價血管再通率方面結果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評價方法對3 h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療血管再通率的評價精確度基本相當。其中,臨床評價血管再通以心電圖ST段抬高情況為主要依據(jù),溶栓后血管未通的主要原因是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早期發(fā)生心室重構造成ST段回降受影響;而冠脈造影評價血管再通以冠狀動脈TIMI再灌注分級標準為依據(jù)[7-8],該指標作為直接決定心肌存活情況以及左心室功能恢復水平的重要因素,可準確判定血管再通,指導臨床治療。
綜合以上分析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3 h內及時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血管再通的重要方法,臨床評價法與冠脈造影評價法對血管再通的評價結果基本一致,均可用于臨床。
[1]高玉龍,陶英,李志忠,等.心肌梗死溶栓試驗危險評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22):2599-2602.
[2]付艷華,索冬衛(wèi),彭芳,等.延遲急診PCI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患者預后的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4(33):4479-4480,4484.
[3]劉明新,陶貴周,王守力,等.HTUPA溶栓治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臨床療效[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2,32(12):1117-1120.
[4]楊希立,許兆延.血管內超聲在心肌梗死溶栓后的應用評價[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0):3353-3355.
[5]肖志超,鄒克勇,蔡紹乾,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機的選擇[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3,19(3):147-148.
[6]楊希立,許兆延.血管內超聲在心肌梗死溶栓后的應用評價[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3,29(20):3353-3355.
[7]吳迪,姚克純,李利,等.實時心肌超聲造影在評價冠狀動脈再通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及隨訪中的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3,12(10):747-749.
[8]馬長輝,楊萬松.血清丙氨酸轉氨酶與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20(2):116-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