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科
(甘肅民族民族師范學院民族體育文化研究所 甘肅合作 747000)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古老的禮儀之邦,古代的禮儀非常講究,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均有嚴格的禮儀。禮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就有射禮——投壺。投壺產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當時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射箭。在中國古代,射箭是一個成年男子必備的。但是一些文人墨客不擅長射箭,如果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為了解決尷尬的局面,古人發(fā)明了投壺,以取代射箭,成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
投壺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得到了初步發(fā)展,進入漢代,國力強盛,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投壺不僅在上層社會發(fā)展快速,也逐漸進入民間?!抖Y記·投壺》說投壺:“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薄蹲髠鳌吩涊d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君主,舉行投壺之戲的事?!段骶╇s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余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投壺在漢代發(fā)展盛行不衰,漢史記載,每逢宴飲,必有“雅歌投壺”助興?!稏|觀漢記》記載,東漢的大將祭遵,“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
“古者諸侯間于天子之事,則相朝也,以正班爵,講禮獻功。于是乃崇其威儀,恪其容貌,繁登降之節(jié),盛揖拜之數,機設而弗倚,酒澄而弗舉,肅肅濟濟,其惟敬焉。敬不可久,禮成于飫,乃設大射,否則投壺。植茲華壺,鳧氏所鑄。厥高二尺,盤腹修頸。飾以金銀,文以彫鏤。象物必具,距筵七尺,杰焉植駐。矢維二四,或柘或棘,豐本纖末,調勁且直,執(zhí)笇奉中。司射是職,曾孫侯氏,與之乎皆得,然后觀夫投者,閑習察妙,巧之所極,駱驛聯(lián)翩,爰爰兔發(fā),翻翻集集,不盈不縮,應壺順入,何其善也。每投不空,四矢退効,既入躍出,荏苒偃仰,僶俛趨下,余勢振掉,又足樂也。擬議于此,命中于彼,動之如志,靡有違也。譬諸為政,群職罔馳,左右畢投,効奇數鈞,列置功笇,稱善告賢,三載考績,幽明始分也。比投不釋,增是自遂,雖往有功,義所不貴,春秋貶翚,亦猶是類也。若乃撮矢作驕,累掇聯(lián)取,一往之納二,巧無與偶,斯乃絕倫之才,尤異之首也。柯列葩布,匪罕匪綢,雖就置猶弗然,矧逈絕之所投,惟茲巧之妙麗,亦希世之寡儔,調心術于混冥,適容體于便安,紛縱奇于施舍,顯必中以微觀,悅與坐之耳目,樂眾心而不倦,環(huán)瑋百變,惡可窮讚。[1]賦中一番描寫,宛若一部投壺專業(yè)運動教材,內容簡潔而全面。投壺器材的描寫“厥高二尺。盤腹修頸”即壺高二尺,腹部如盤,壺頸修長?!熬囿燮叱摺眽氐臄[放位置應該在距宴席七尺的地方。賓客在壺的周圍落座,依次將矢向壺口投擲。矢的形狀和箭相似,是一支簡易的箭。“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壺矢的長度以“扶”為單位,即一扶的長度相當于四寸。室內用矢為二尺長,堂上用矢為二尺八寸長,庭中用矢為三尺六寸長。
漢代的投壺無論是內容,還是規(guī)則,比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完善,難度也有所增大。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壺設置非常簡單,只是一個簡單的器皿而已。后來的壺是在壺中裝滿小豆,使投入的箭桿不會躍出。到了漢代不在壺中裝小豆,為的是使箭桿能夠躍出壺口,而且要把躍出壺口的箭用手接住,進行下一次投射;矢投中壺一次為一“算”,計算比賽得分的裁判為“司射”,得一“算”便為“勝者立一馬”,而“三馬既立”,便獲得一局的勝利?!皠亠嫴粍僬摺?,即投壺輸的人是要懲罰的,一般要喝一杯罰酒??梢砸贿B投百余次,謂之為“驍”。《西京雜記》說,漢武帝時有一個郭舍人善投壺,可以“一矢百余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
漢魏間人邯鄲淳的《投壺賦》對投壺作了詳盡而全面的記載,賦中有對投壺的起源、規(guī)則和技法的介紹。投法也是花樣繁多,既有“擬議于此,命中于彼”的交叉投法,又有“左右畢投”的左右開弓法,當然最精彩的當屬“撮矢作驕(驍),累掇聯(lián)取,一往之納二”一箭雙雕的投法。[1]此外,在邯鄲淳的《投壺賦》中還介紹了一種“希世之寡儔”創(chuàng)新、史無前例的投壺方法,即“柯列葩布。匪罕匪綢。雖就置猶弗然。矧絕之所投”,就是在壺口上布置一些花草樹枝,稀稠適中,把壺口隱藏起來,增加投壺的難度,即使這樣,對于投壺高手來說,也不會影響投矢入壺。
投壺的產生之初是為禮儀服務,投壺活動開始之前賓主雙方要進行隆重的三請三讓之禮,要奏樂。投壺以體育的形式,承載社會禮儀活動,是社會各種禮教活動的一個縮影。通過投壺,學會傳播禮教,學會如何禮待上級、朋友間以禮相待等。
隨著投壺的發(fā)展,尤其是進入漢代后,經濟文化高度發(fā)展,國內安定,人們生活較為富足,逐漸出現了娛樂生活。投壺這項體育活動逐漸擺脫“禮儀”的束縛,出現了娛樂化,在全社會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不僅士大夫們樂此不疲,鄉(xiāng)里百姓也非常喜歡,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對我國古代體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
北宋司馬光《投壺新格》:“夫投壺細事,游戲之類,而圣人取之以為禮……一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看出,投壺運動中體育養(yǎng)生思想,即修身養(yǎng)性。
投壺是對參與者的注意力、體力等綜合素質的考驗非常嚴格。即善投者,多能全神貫注,選擇優(yōu)美的姿勢,再加上適當的用力,將箭矢投向壺內,整個過程是一個人做某件事時度的把握,也是一種人生觀的表達。[3]司馬光在《投壺新格·序》中認為,投壺可以“合朋友之和,飾賓主之歡”。投壺也是一種人際交流的手段,增加朋友之間的情誼,聯(lián)絡感情。
[1]趙逵夫.歷代賦評注[M].成都:巴蜀書社,2010.
[2]金愛秀.投壺考論[J].南都學壇,2011,31(4):41-43.
[3]汝安,張越.“投壺”歷史文化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8):32-35.
[4]趙逵夫.從古代文學作品看傳統(tǒng)體育的歷史與精神[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4(1):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