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玲,佟元之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4)
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以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國培”項目為例
馬 玲1,佟元之2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4)
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對農(nóng)村幼兒教育具有示范引領和促進改革的重要意義。自2011年起,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連續(xù)五年承辦“國培計劃”幼兒園骨干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在培訓成果轉化方面取得可喜成果。該文探討了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成果轉化的必要性,并針對幼兒教師培訓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結合徐州幼專培訓成果轉化的實踐經(jīng)驗,通過分析培訓績效曲線圖及培訓遷移模型,圍繞培訓遷移動機、培訓遷移氣氛等幾個維度,提出促進幼兒園教師培訓成果轉化的相應策略。
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成果轉化;轉化策略;國培網(wǎng)絡研修平臺
2011年9月5日,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實施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1],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就此啟動。該項“國培計劃”的培訓對象,重點是中西部地區(qū)農(nóng)村公辦幼兒園和民辦幼兒園園長、骨干教師、轉崗教師,這是促進幼兒園教育均衡發(fā)展,縮小城鄉(xiāng)幼兒園教師教學差距,實現(xiàn)教育公平,發(fā)揮優(yōu)質(zhì)幼兒園“示范引領、雪中送炭、促進改革”作用的重要舉措。農(nóng)村幼兒園教師整體素質(zhì)的高低,關系到基礎教育質(zhì)量的好壞,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充分顯示了國家對農(nóng)村幼兒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視。
但“國培計劃”畢竟是一種全新的培訓體系,培訓規(guī)模大,覆蓋地區(qū)廣,管理層級和承擔機構多,實施環(huán)節(jié)復雜,各種相應的體制尚不完善,資源和手段尚需豐富,因此幼兒教師“國培計劃”的實施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體制不順、內(nèi)容針對性不強、培訓形式單一等。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如果以貨幣形式來衡量,大約只有10%的培訓投入能夠轉化為受訓者日后的工作行為。實施“國培計劃”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種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受訓幼兒教師回去后能順利實現(xiàn)培訓成果的有效轉化,實際應用到日常教育教學中并最終達到工作績效的提升。究竟什么原因造成受訓幼兒教師培訓時“激動”、回家時“搖動”、返校后“不動”的局面,導致培訓成果很難有效轉化?本文探討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成果轉化的必要性,并針對幼兒教師培訓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結合徐州幼專培訓成果轉化的實踐經(jīng)驗,通過分析培訓績效曲線圖及培訓遷移模型,圍繞培訓遷移動機、培訓遷移氣氛等幾個維度,提出促進幼兒園教師培訓成果轉化的相應策略。
培訓成果轉化,又稱為培訓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是指在培訓中習得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應用到實際工作中以及在以后一段時期內(nèi)的保持。培訓成果轉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學得好”“用得上”。
隨著認知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教學理論的發(fā)展,早先聚焦于教師培訓的前期設計和中期實施的理論已有所更新,對訓后追蹤問效及教師訓后工作績效的研究已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管理過程學派創(chuàng)始人享利·法約爾提出了著名的“管理過程理論”,指出培訓過程不僅包括“培訓中”,還應包括“培訓前”和“培訓后”,受訓者能夠學有所用、學用一致,是評價培訓績效的重要組成部分[2]。美國哈羅德D.斯托洛維奇(Harold D.Stolovitch)于1992年提出了著名的培訓績效曲線圖(如下頁圖1所示)。
由下頁圖1可見,期望的培訓績效和實際的培訓績效兩者存在著很大差距。即使參訓者在培訓過程中表現(xiàn)良好,培訓過程中圓滿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習課程和方法的能力、素質(zhì)等都達標甚至優(yōu)異,但期望績效與實際績效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客觀差異。
圖1 培訓績效曲線
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在受訓者返崗之后,如果必要的管理和行政支持不到位,則培訓成果會大打折扣,受訓者很快就會退回到培訓前長期以來已經(jīng)形成的固有的工作習慣中。國內(nèi)外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充分表明,培訓并不是萬金油,無法有效解決所有問題,特別是短期集中培訓,其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和短效的,而返崗后持續(xù)的支持和以各種形式的指導及幫助,是促進培訓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徑[3]。尤其是教育信息化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幼兒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更不能僅僅局限于受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的過程,更應該包括受訓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學到的知識、技能的過程,積極轉化培訓成果,提升幼兒園教育技術運用的整體水平。由于幼兒園教師學歷層次低,綜合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幼兒教育形勢,因此大多數(shù)幼兒教師不僅要學會先進的幼兒教學理念、教學設計,不斷地改進教學手段、方法,更要接受教育信息技術的意識與態(tài)度、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知識。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對培訓成果轉化的不重視,造成期望的培訓績效與實際績效相差甚遠,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遷移轉化收效甚微。僅就幼兒教師教育技術培訓而言,開展培訓成果轉化問題的研究十分必要,刻不容緩。
根據(jù)Yamnill·Mclean培訓遷移理論,影響培訓成果轉化的三種變量主要是遷移動機、遷移設計和遷移氣氛。培訓不是受訓者單純地在培訓過程中學習、獲得知識的過程,它還包括受訓者在遷移情境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的過程。對于培訓遷移的關注,不應僅局限在培訓后的短時間內(nèi),更應關注受訓者在受訓后的長時間內(nèi)效果遷移的秩序性和有效性。因此,受訓者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即如何在一個固有的學習情境中學習,而在另一個真實情境中有效應用所學知識,也就是將教育技術培訓中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運用在實踐中,提升信息素養(yǎng)、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培訓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并最終達到績效的提升,除非學習以某種方式轉化為績效,否則它對于組織來說是沒有價值的[4]。
霍爾頓提出的培訓遷移模型[5]細化了遷移動機、遷移設計和遷移氣氛是如何影響培訓成果轉化的(如圖2所示)。
圖2 培訓遷移模型
遷移動機被認為是一個能夠顯著影響培訓正向遷移的個性特征,是直接推動受訓者參加培訓的內(nèi)部動因,它可能是由于外部情景和事物的影響,也可能是內(nèi)心心理力量的支配。學習動機不是單一的結構,而是許多動力因素的復合體,其中包括:興趣、價值觀、誘因、需求等。遷移氣氛指阻礙或促進組織受訓者將在培訓中的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的組織環(huán)境特征。這些特征包括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應用所學的機會和技術支持。研究表明,培訓遷移氛圍與管理者在培訓之后的管理行為密切相關。遷移設計是指根據(jù)培訓近遷移和遠遷移的不同特性,在充分的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礎上,科學規(guī)劃培訓內(nèi)容、培訓方式和培訓環(huán)境等,提高培訓的針對性與實用性,促進培訓成果有效轉化到教育教學實踐中。由培訓遷移理論出發(fā),我們認為影響培訓成果轉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缺乏相應激勵機制;缺乏良好遷移氛圍;缺乏有效轉化手段;缺乏后續(xù)持續(xù)支持。
通過對培訓遷移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徐州幼專幼兒教師“國培計劃”信息技術培訓成果轉化的經(jīng)驗,筆者認為在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成果轉化過程中,可以圍繞激發(fā)受訓教師的培訓遷移動機、構建良好的幼兒園培訓遷移氣氛、優(yōu)化培訓前期設計三個維度,采取以下相應策略:建立健全考核獎勵機制,營造良好轉化氛圍,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建立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有效促進幼兒教師培訓成果的轉化,持續(xù)提升幼兒教師能力素質(zhì)。
1.建立健全考核獎勵機制,為培訓成果轉化提供保障
加強教師學習和應用教育技術的考核力度,規(guī)范量化考核標準,建立健全考核獎勵機制。重點考核教師的實際應用效果,從媒體選擇適度性、技術應用的數(shù)量及實際效果等方面進行考核,如可以在優(yōu)質(zhì)課、公開課的評比機制和量規(guī)上適度偏倚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理念設計和實際應用,對積極合理使用新理念、新技術的教師予以獎勵,讓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付出努力和勞動的老師勞有所得,提高后續(xù)的積極性,也可以讓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的教師作示范引領,鼓勵帶動周邊更多的教師加入到教育教學技術手段的大潮中來。
2.調(diào)動幼兒園參與的積極性,為培訓成果轉化營造良好的氛圍
幼兒園是幼兒教師培訓成果轉化的主要場所,教師受學校直接管理,學校對培訓成果尤其是教育技術培訓及應用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教師能力培訓的效果。因此,在培訓過程中,應提高幼兒園園長的認識,發(fā)揮幼兒園的作用,獲得幼兒園的支持,為培訓遷移(尤其是教育技術能力)提供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1)提高幼兒園園長的認識
觀念決定行動。由于我國的幼兒園實行園長負責制,只有掌握話語權的領導具備了現(xiàn)代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幼兒園現(xiàn)代教育技術人員、經(jīng)費、培訓、購置和使用設備等方面做出正確的決策,推動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進程。在培訓中,培訓機構應加大對幼兒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力度;要提高幼兒園領導對教育技術培訓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他們的現(xiàn)代教育意識,推動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穩(wěn)健、有序、有效地開展。
(2)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后的校本學習,把教育技術應用狀況納入考核
目前對優(yōu)質(zhì)幼兒園的考核評比,多聚焦于教師的保教能力和幼兒園的軟硬件設施,而很少提及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情況、教育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績效。這種評價考核的偏頗傾向,導致了幼兒園對軟硬件配置及保教能力提升的過分偏重,對于教師的教育技術的素養(yǎng)和應用有所忽略。
在優(yōu)質(zhì)園驗收和教育信息化評優(yōu)評先中,應改變過分注重硬件指標,忽視軟件資源及實際應用情況的做法,不僅要檢查幼兒園的硬件配置,還要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考核,鼓勵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學習、使用教育技術。同時還應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常規(guī)調(diào)研和督導制度,將教育技術應用情況納入日常督導考核中,進行長效跟蹤考核。
3.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完善網(wǎng)絡研修平臺,為培訓成果轉化搭建好腳手架
根據(jù)情境學習理論的觀點,“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是基于工作情境的網(wǎng)絡課程開發(fā)的重要教學方法?!皩嵺`共同體”一詞由溫格首創(chuàng),他認為學習是一項社會化的活動,人們在群體中能最為有效地學習。“實踐共同體”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共同的關注點、同樣的主題或者對同一個話題的熱情,通過在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互相影響,加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最常見的可以表現(xiàn)為進餐時或者通過網(wǎng)絡工具來共同討論與解決工作實踐或實際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
由于工作情境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受培訓者會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jīng)]有現(xiàn)成答案的新問題,需要自己去探索解決的途徑或方法。與之相應,受培訓者擁有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成人具有自我導向學習特性,而自我導向學習也能滿足成人學習者的需要,它被認為是未來成人學習的主導形式。Fisher在其《再次考查工作崗位中的自我導向》一書中提及了多個自我指導的建議,提出要綜合運用講解法、演示法、案例法等培訓方式,彼此緊密配合,強調(diào)推進自我指導學習者的學習網(wǎng)絡、研究領域及學術交流、自我管理小組等。
因此,在前期設計和后期操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推行面授、網(wǎng)絡研修和現(xiàn)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鼓勵受訓者學用結合。要讓受訓幼兒教師習慣應用網(wǎng)絡研修平臺中的“教師工作坊”“教師個人空間”“自我管理小組”等可以有力滿足成人學習者需要的學習方式。比如,陳述性的知識可以通過講解法的運用告知受培訓者,操作類的知識或者高度依賴情境才能產(chǎn)生遠遷移的知識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實踐共同體”(如“教師工作坊”“自我管理小組”等)中就能得到較為有效的實現(xiàn)。
4.建立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支持服務體系,持續(xù)提升幼兒教師能力素質(zhì)
目前,由于缺乏對受訓教師返崗后運用教育技術進行后續(xù)支持,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培訓(尤其是教育技術部分)的遷移效果。在幼兒園內(nèi)要建立有效的支持服務系統(tǒng),搭建繼續(xù)學習的平臺,建立學習共同體,為教師提供持續(xù)的學習支持,使教師擁有持續(xù)學習的環(huán)境。在教師嘗試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教學實踐的過程時,要能夠為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6]。
各幼兒園可以和高校、培訓機構、教育學院等培訓機構合作,向培訓機構提出培訓需求、定制結合本園實際情況的園本培訓,邀請培訓機構提供定期、有針對性的理論和技術支持。建立大學、培訓機構和幼兒園密切合作的伙伴關系,搭建后期支持服務平臺,獲得來自高校和其他教師培訓機構專家的持續(xù)、長效的支持,有效保障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成果的鞏固和轉化。
(1)及時的技術指導
教師參與培訓的目的是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育教學能力,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教學軟件的利用、課件制作等方面的困難,即使在培訓時得到了集中、有效的解決,但遠水終究解不了近渴,教師們?nèi)粘9ぷ髦杏龅降睦Ь承枰@得及時的技術支持和幫助,這種支持和幫助最好來自于同事乃至校外的優(yōu)秀教師與專家等。除傳統(tǒng)方式外,還可以通過已經(jīng)在幼兒園教師中廣泛應用的QQ群、博客、電子郵件及微課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7]。
(2)長效的后續(xù)培訓
任何能力的養(yǎng)成都需要長期、持久的努力,教育技術能力也不例外。幼兒園應為教師提供持續(xù)不斷的后續(xù)培訓,搭建“學習共同體”[8][9],營造學習和使用教育技術的環(huán)境。后續(xù)培訓內(nèi)容可以是新思維的浸潤、新技術的運用,也可以解決教育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可以定期的,也可以按需即時開展。培訓形式可以是網(wǎng)絡培訓,也可以是專家、優(yōu)秀教師主導的傳統(tǒng)校本培訓,還可以是公開課和示范課等同儕間的相互學習。由經(jīng)驗豐富、理論水平較高的優(yōu)秀教師做指導,進行跟蹤培訓、全程指導,充分發(fā)揮示范、引領、帶動作用,是確保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持續(xù)提高的重要途徑。
經(jīng)教育部遴選和評審,徐州幼專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承擔“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的高職高專類學校之一,自2011年起,連續(xù)5年承辦“國培計劃”——幼兒園骨干教師示范性培訓項目[10]。目前,徐州幼專已圓滿完成國培、省培項目46個,培訓學員4553名,涉及24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
1.訓前設計和訓中實踐
在國培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我校一直著力彰顯“實踐取向,學做合一”的培訓特色,注重前期調(diào)研,關注學員需求,經(jīng)過專家反復論證,精心設計,實施以“實踐”為取向的課程方案,構建了“理論—實踐—反思—提升”的培訓模式,圍繞專業(yè)理念與師德、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三個維度,以師德修養(yǎng)、幼教理念、幼兒發(fā)展知識、保教知識、信息技術知識、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與利用、幼兒行為觀察與分析、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展開、教育質(zhì)量評價與反思等十個課程模塊,設計和實施幼兒園園長及幼兒教師的培訓活動(如圖3所示)。尤其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借助我校教育信息技術的厚實基礎和科研能力,積極搭建網(wǎng)絡研修平臺,開發(fā)平臺內(nèi)部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評價工具等,為受訓幼兒教師及時獲取信息,共享豐富資源,開展廣泛交流,提供全方位幫助,并在努力實現(xiàn)培訓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2012和2013年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集中培訓項目匿名評比中,徐州幼專分獲第三名和第一名,這說明我校的培訓實績得到了學員和相關部門的充分認可,學校的培訓經(jīng)驗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圖3 課程模塊設置
2.訓后學習遷移實踐
在幼兒教師“國培計劃”培訓中,我校一直關注訓后學習遷移效果,并積極實踐,認真探索促進培訓成果轉化的途徑和方法,從“跟蹤調(diào)研”和“網(wǎng)絡研修社區(qū)”兩個維度對受訓幼兒教師進行訓后追蹤問效。
(1)跟蹤調(diào)研,掌握第一手資料。班主任根據(jù)時間進度定期通過QQ群(考慮到QQ是幼兒園教師應用最為廣泛的即時聊天工具,一些較為緊急的事宜多在QQ上與學員溝通)了解學員培訓效果和返崗研修的情況,采取大范圍調(diào)研和個別訪談的方式及時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服務,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幼兒園骨干教師后續(xù)培訓積累經(jīng)驗與資源。
(2)搭建網(wǎng)絡研修平臺,優(yōu)化跟蹤問題管理。為了幫助受訓者及時獲取培訓信息,提供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搭建寬闊的交流平臺,實現(xiàn)培訓過程管理的數(shù)字化、電子化、自動化,更加有效地對學員進行監(jiān)督與管理,2012年8月,我校繼續(xù)教育學院經(jīng)過深入鉆研、精心設計,搭建了國培網(wǎng)絡研修平臺。該平臺包括新聞中心、通知公告、研修空間、研修作業(yè)展示區(qū)、學員博文展示區(qū)、班級風采區(qū)等欄目,每個學員登錄自己的賬號,可以進入自己的研修活動區(qū)域(班級),通過自己的后臺操作上傳作業(yè)、參與研修話題、獲取培訓資源、查閱電子材料等;管理員(班主任)通過管理員賬號進入后,可以查看本班學員的學習進度,管理參與話題熱度和收繳作業(yè)等。網(wǎng)絡研修平臺的搭建和運行,有效地幫助學員及時獲取各種培訓信息,實現(xiàn)學員與培訓管理單位、學員與學員、學員與專家的多方互動。
培訓過程中,成立專家引領下的網(wǎng)絡“教師工作坊”,推進學員“學習共同體”的發(fā)展,開展網(wǎng)上研討與在線答疑。嘗試推行“微課程”解答學員在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鞏固培訓的實效性,并由各班輔導員(班主任)指導學員注冊登錄研修平臺,瀏覽培訓動態(tài),及時反饋信息,交流學習心得,上傳培訓作業(yè)。
培訓結束后,利用平臺對每位學員進行訓后跟蹤指導,具體做法為:
訓后一周內(nèi),由班主任負責,通過網(wǎng)絡研修平臺向學員發(fā)布訓后跟蹤指導任務單,督促學員根據(jù)訓后網(wǎng)絡研修的任務、按時保質(zhì)完成任務;
訓后一個月內(nèi),由專家和班主任負責指導學員利用網(wǎng)絡研修平臺,登錄“個人空間”,填寫國培學員培訓成果展示反饋表,提交個人網(wǎng)絡研修計劃,自主完成各項網(wǎng)絡研修課程的學習和作業(yè)、總結;
訓后三個月內(nèi),在專家指導與班主任督促下,學員根據(jù)集中面授的主題內(nèi)容,結合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在當?shù)?市級、區(qū)級或本園)開展國培學習交流活動,進一步開展園本研修活動,將后續(xù)園本研修的成果(如講座、示范課、活動組織與實施相關視頻、照片;專題研討記錄;案例分析文檔;讀書筆記;研修活動簡報;訓后反思與總結等)通過“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提交至網(wǎng)絡研修平臺,擴大訓后跟蹤研修的輻射范圍,分享研修成果。開展線上“專家現(xiàn)場答疑”和“學員論壇”活動,進一步挖掘“學習共同體”的研修作用,學員可就實際工作中的疑惑繼續(xù)向專家進行咨詢請教,鞏固培訓成果,使培訓機構及時掌握了學員的訓后反饋信息。校內(nèi)外學前教育專家也可以利用此平臺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為學員進行答疑,鞏固訓后跟蹤指導的實效性。
3.不足與建議
“實踐取向,學做合一”的培訓方式促進了幼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取得了不錯的培訓成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幼兒園教師的參與熱情不高,拖沓作業(yè)、發(fā)布的文章質(zhì)量不高等現(xiàn)象,大大增加了考核和管理難度(因為大部分項目都將學員參加網(wǎng)絡研修的成果作為績效考評的重要部分)。其原因:一是幼兒園教師自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有限,對于網(wǎng)絡介入的學習方式認同度不高,認為舍近求遠、多此一舉的教師不在少數(shù);二是我校雖以學前教育為主打專業(yè),但地處二類城市且為新晉的高職專科學校等客觀原因,優(yōu)秀的數(shù)字化教學資源和頂尖師資的匱乏(在教育部召開的多次高端培訓會議上,大多數(shù)與會的管理者均認為這是目前培訓機構面臨的最大問題),加之財力有限,大大制約了網(wǎng)絡研修平臺的建設和后期的技術維護和學習支持。所以,造成參訓教師培訓時“激動”、回家時“搖動”、返校后“不動”的現(xiàn)狀,返崗后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效應用培訓中所思所獲,個中原因遠非硬件環(huán)境問題那么簡單,缺乏推動和鼓勵政策、備課時間得不到保證、領導不支持、遇到困難得不到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等才是嚴重影響培訓績效的罪魁禍首。
幼兒教師“國培計劃”不僅要像《關于改革實施中小學幼兒園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11]所要求的那樣,培養(yǎng)“種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更要讓受訓教師將培訓成果順利轉化,學以致用,“學得好”“用得上”“滿園春”,在廣大農(nóng)村幼兒園生根發(fā)芽,遍地開花,春色滿園。所以強化訓后管理,促進培訓成果轉化勢在必行。應充分調(diào)動國培承擔機構、國培團隊和受訓幼兒園教師的積極性,促使國培計劃順利實施,促進幼兒園教育均衡發(fā)展。
[1]教師[2011]5號,教育部、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實施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Z].
[2]孫翠玲.論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后的校本學習[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10):17-19.
[3]梁林梅, 葉濤.從培訓向績效技術轉變——提高教師培訓績效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03,(12):27-31.
[4]Yamnil S.Mclean GN. Theories supporting transfer of training[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J]. 2001,(2):195-208.
[5]Holton.E.F. The flawed four-level evaluation model[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6,(1): 5-25.
[6]林萬新.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7]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nèi)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5-73.
[8]靳鑫.情景學習概述[J].青年科學,2014,(35):14-15.
[9]王海英.兒童共同體的建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教師廳[2015]2號,《關于做好2015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Z].
[11]教師[2015]10號,《關于改革實施中小學幼兒園國家級培訓計劃的通知》[Z].
馬玲:副校長,副教授,研究方向數(shù)字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xzysmaling@163.com)。
佟元之:教授,研究方向移動與泛在學習、新媒體技術(tongyuanzhi@126.com)。
2015年11月15日
責任編輯:宋靈青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raining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from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 Case Analysis of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in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Ma Ling, Tong Yuanzhi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4)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ims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of demonstration and guide, the offer of timely assistance, and promoting re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rural district. Since 2011,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has been undertaken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nursery backbone teachers demonstr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consecutive five years, which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chievement.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necessit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chievement from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achievement in view of existence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chievement,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perience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chievement in Xuzhou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and the analysis of training performance graph and training migration model revolving around the dimensions of teachers’ training migration motivation and training migration atmospher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for Preschool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f Training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trategy;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Network Study Platform
G434
A
1006—9860(2015)12—01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