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巖
漢傳佛教在加拿大的傳播
李明巖
漢傳佛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自佛教傳入中華以來,佛教慈善便以其無私的濟世思想,和諧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guān)系?!斗ㄔ分榱帧吩疲骸捌兴_興行救濟為先,諸佛出世大悲為本。”大乘佛教以慈悲濟世,救度一切眾生苦難為修行的愿望,海內(nèi)外佛教團體以此為修行資糧,開展一系列的社會活動。漢傳佛教正逐漸為西方社會所接受,為西方文化所吸納。
加拿大的漢傳佛教組織是以志愿參加為原則,成立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組織。自1968年漢傳佛教首次傳入加拿大以來,在加國東西海岸先后成立的佛教非盈利性社團有上百個。相對規(guī)模較大的有在加拿大東部省份成立的湛山精舍、正覺寺、佛光山、文殊講堂、凈化蓮舍、蓮航寺、安省法相學會、般若講堂、凈土講堂、無量光凈宗學會、普陀寺、佛圣堂、慈濟基金會、佛學明月居士林等等;在加拿大中部草原省份成立的華心寺、華光佛堂、妙覺寺、觀音寺、普陀寺、凈宗學會、愛民頓佛光山、蓮因精舍、華嚴圣寺、卡加利慈濟基金會、卡城明月居士林等等;在加拿大西部省份成立的靈巖山寺、國際佛教觀音寺、國際佛光會、法鼓山溫哥華分會、東方佛教文物中心、菩提法門協(xié)會、圓融禪寺、正德佛堂、金佛寺、華光功德會、護國觀音寺、?;鬯?、東蓮覺苑、宏光佛堂等等。
這些佛教社團本著“眾生如是,甚為可憫。作此思惟,即應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的理念,始終以和平方式進行佛教文化傳播,為當今世界各種文明之間建立聯(lián)系提供了可資學習、借鑒的樣板。無論這些僧侶來自內(nèi)地、香港、臺灣還是東南亞國家,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的那種熱愛中華文化,為了信仰和事業(yè)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堅韌精神,這始終是推動漢傳佛教海外傳播的不竭精神動力,值得贊美和弘揚。
眾所周知,西方文明與中華文化之間差別大于共性,不同點多于相同點。佛教自從印度產(chǎn)生、傳入中國乃至走向世界而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始終顯示出其寬容性、普適性和跨民族性的強勢文化特征。
以慈濟基金會為例:1992年9月慈濟加拿大分會在溫哥華市正式登記成立。在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愛明頓、卡爾加利、渥太華、蒙特利爾、維多利亞、溫尼伯等地,集合了近3萬名會員、400位榮譽董事,并陸續(xù)成立了65個志工站,透過志工群融入當?shù)氐纳鐣眨归_了濟貧教富的工作。其最大特點就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落實體悟“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人文情懷,超越種族、國家、語言、膚色及宗教信仰的界限,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志業(yè)。近年來,加拿大志工群志在各地小區(qū)深耕,廣設志工站并和本地救世軍、ESS組織合作;融入主流社會,獲得地方政府和主要階層的肯定,如頒發(fā)“慈濟和諧日”、“慈濟日”等等;慈濟同時也受到中國僑界、華人社團、公益團體、媒體的認同與支持。醫(yī)療慈善方面,加拿大各地慈濟慈善工作包括:訪視組救助急難個案、長期關(guān)懷,為受災受難者及一時困頓者提供資助;精進組投入臨終關(guān)懷、助念、告別式,讓痛失親人者處理后事時,不致彷徨無助,以及定期探訪老人院、協(xié)助救世軍及食物銀行的熱食服務、低收入戶及街友的生活物資發(fā)放等。環(huán)境保護方面,多倫多慈濟志工連續(xù)10年在世界上最長的街道Yonge Street確認一段社區(qū)進行街道清潔,積極開展社區(qū)植樹活動,獲得2010年北約克市政府“最佳志工團體”表彰。
值得思考的是,慈濟秉承證嚴法師“修學佛法,不能離開菩薩道”的理念,從慈善活動出發(fā),逐步開展到醫(yī)療、教育、環(huán)保、骨髓捐助、小區(qū)志工、國際賑災、人文教育等領(lǐng)域,以多元化的視角,關(guān)注加拿大社會的發(fā)展,拉近了西方人對中華文化的距離,加快了漢傳佛教在加拿大社會的發(fā)展。從這個角度看,漢傳佛教傳播在加拿大有著非常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光明前景。
東晉道安禪師云:“不依國主,佛事難立”。同樣,漢傳佛教在加拿大的發(fā)展與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的支持是不可分開的。加拿大國民年人均慈善捐款高達1800加元(約合11000元人民幣)。加拿大民間慈善人士表示,加拿大人的一生中,沒有參加這樣或那樣的慈善活動者恐怕如鳳毛麟角。
隨著加拿大移民政策的逐步開放,華人移民加拿大者日益增多。佛教團體亦日趨參加到加國社會的慈善公益事業(yè)當中。加拿大聯(lián)邦法律規(guī)定,在民間成立注冊慈善組織,是能享受政府在稅務等方面諸多優(yōu)惠的,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賬目公開”和“非盈利經(jīng)營”。民間慈善組織的各種活動并不強求一定免費,有時甚至會收取遠比同類非慈善活動更高的費用,如慈善演出、慈善晚宴的門票,其價格往往比普通商演、尋常商業(yè)晚宴的門票貴出50%甚至更多,但所有收入除抵扣場地、材料、人員和各項雜費等成本外,其余都需轉(zhuǎn)入慈善用途,不能挪作他用。每當重大天災人禍發(fā)生時,不論官辦或民間慈善機構(gòu),都會開設專門賬戶募集,所有捐款人都會收到紅十字會開具的專用收據(jù),這些慈善捐款可以最多抵扣75%的所得稅。
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加拿大漢傳佛教社團逐步得到加拿大主流社會的認可和肯定。特別2008年6月5日,加拿大總理哈珀(Stephen Harper)在渥太華特別接見慈濟基金會加拿大分會志工時,嘉許了慈濟加拿大分會的義行。當時,慈濟加拿大分會在四川地震災害后立即動員募款,在5500位志工協(xié)助下,不到四周即募得450萬加元。
佛教提倡服務大眾,濟助苦難,單純的寺院講經(jīng)說法已無法滿足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需求,走出寺院傳播佛法必須尋找一種全新的思路。對漢傳佛教弘法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探討,或許可為佛教同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有機結(jié)合提供有益參考。
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佛教慈悲理念的傳播并不是靠簡單的講經(jīng)說法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逐步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熟與發(fā)展。在加拿大漢傳佛教近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也是十分關(guān)鍵的。
2001年6月,由多倫多正覺寺開山宗長悟德老法師、凈化蓮社體修法師和吳淑瑜女士共同倡議成立加拿大佛教教育基金會。教育基金會的目的是為弘揚佛教,以期令佛陀的教法在這西方國家得以廣泛宣揚;普及大眾,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因此積極致力于佛教教育,培養(yǎng)思想健全、行為良好的年輕一代。
該基金會通過籌集和積累基金,資助加拿大大學的佛學和相關(guān)課程,佛教研究、教授,以及佛教研究中心。其宗旨在于致力弘揚佛陀教法,培育佛化知識青年,使他們在佛教教義熏陶下建立良好的品德,正確的人生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處事待人的指標,建立祥和及安定的社會,以“自利利他”的精神對國家及人類做出貢獻,并期望籌款150萬至300萬加幣,作為永久聘請一位訪問教授或者高知名度的教授席位基金。
該基金會成立之初,聘請香港佛教聯(lián)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名譽會長,加拿大國會參議員利德蕙博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余兆光教授、香港大學李焯芬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潘宗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信廣來教授、香港順昌有限公司楊國佳先生為名譽顧問。2007年底,香港籌款委員會成立,成員包括:李卓麟先生任主席,何濼生教授任副主席,謝慧淦女士,黃敏浩教授。
加拿大佛教教育基金會的成立,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佛教人才的培養(yǎng),融入了加拿大社會教育體系,形成了新的佛教文化模式。對此加拿大漢傳佛教團體可以在積極探索實踐模式和身份認同模式的同時,在構(gòu)建加拿大社會文化模式和教育體系中發(fā)揮自己的特殊作用,從而達到在加拿大社會中普及中華佛教慈悲濟世的和諧理念。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慈名愛念眾生,當求安穩(wěn)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薄毒闵嵴摗肪矶耪f:“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南本《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十二說:“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必當?shù)么蟠却蟊?,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庇纱丝梢?,佛教提倡的慈悲的根本就是拔苦和與樂。而眾生痛苦和快樂的根源在于內(nèi)心的建設不完善。
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xiàn)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蓖ㄟ^對加拿大漢傳佛教模式和特點的略述,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各階層民眾對漢傳佛教的需要程度。漢傳佛教從多方面適應了西方社會,這有利于解決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有利于充實和補充西方人士在信仰追求、精神寄托、知識探索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和欠缺,漢傳佛教逐漸為西方社會所接受,為西方文化所吸納。
當今世界,繼承發(fā)揚漢傳佛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深入挖掘傳統(tǒng)佛教思想中有利于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和健康文明的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漢傳佛教事業(yè)的獨特優(yōu)勢和積極作用,對利益眾生、服務社會、凈化人心、推動宗教外交戰(zhàn)略發(fā)展均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劃時代的現(xiàn)實意義。
李明巖: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