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楠楠
摘 要:文章對現(xiàn)代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和探討,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對的解決方法。其主旨在于通過以上分析,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10-205-01
一位著名的心理醫(yī)生曾謹慎地說過:“你可以隨意站在都市的任何一個角落,然后把你見到的人從1數(shù)到20,那么必定有一個心理障礙者?!睋?jù)統(tǒng)計,現(xiàn)代高校大學生里只有20%左右的學生是心理完全健康的,其余的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問題,并且有近10%的學生存在極為嚴重的心理問題?,F(xiàn)代高校正處于社會思想變化的前沿,面對社會思想觀念的沖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一、現(xiàn)代大學生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適應能力差,心理無所適從。這個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初進大學校門的新生身上。他們初進大學,對于學習和生活習慣都會有很大的變化,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同學、老師,往往會產生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加之性格、興趣等諸多因素的差異影響,部分人極易產生煩躁不安的心理情緒。
2.自我膨脹,受挫能力差。現(xiàn)代大學生多數(shù)都是在大人們的精心呵護下長大的,從家門到學校,很少接觸社會。部分學生自我意識較強,調整適應能力較弱,哪怕受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心理也承受不了,進而易導致思想抑郁等問題的產生。
3.自尊心與自卑感的沖突。這個問題多數(shù)存在于家庭貧困的學生身上。一些學生由于家境貧困,在吃穿用等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學,但又不甘心,想以優(yōu)異的成績來超越別人。由于過分緊張的學習和家庭的經濟壓力使他們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
4.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現(xiàn)代大學生談戀愛的越來越多,但最終能走到一起的是少之又少。戀愛就會遇到挫折導致愛情中斷或破裂。部分學生由于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失戀時情感思想就一落千丈,從而產生痛苦、郁悶、抑郁,甚至會產生報復或絕望等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響。家長過分呵護,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導致學生缺乏獨立自主性,心理承受能力差;家長采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易使學生產生敏感多疑、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的,使學生易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問題。
2.教育方式方法因素的影響。在高考指揮棒的調遣下,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的教育往往是應試教育,多數(shù)學校和家長只重視知識教育,而忽略了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3.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影響?,F(xiàn)代大學生置身于社會變遷中,不可避免會面臨適應與發(fā)展的嚴峻挑戰(zhàn)。對于正確的思想觀念他們易于接受,但對于錯誤的東西,由于社會閱歷淺,對社會上的一些問題缺乏理性的思考。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是與非與他們自身所接受過的思想教育相矛盾時,他們多數(shù)會在心理上產生迷茫,無所適從。
三、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心理問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要提早發(fā)現(xiàn),及時解決,大都能夠成功對其進行危機干預。
1.針對孤獨、自閉心理問題的人。要想擺脫孤獨的困擾,就要嘗試打開心扉,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和別人交換意見,不要掩蓋自己的真實感情,拆掉心靈的籬笆,讓別人走近你的心靈,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友誼和快樂。
2.針對自卑、虛榮心理問題的人。不要在攀比中迷失自己,要走出虛榮的泥沼,把眼光多放在自己的身上,努力克服個人私心,培養(yǎng)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生活態(tài)度,多花心力去提高和完善自己,生活一定會多一份快樂和滿足。
3.針對心理壓力過重的人。壓力是一把雙刃劍,駕馭得當可以成就你,反之則可以毀滅你。所以面對壓力,要調整好心態(tài),采取宣泄、心理咨詢、自我治療等方法,給自己減壓,使自己平穩(wěn)度過壓力的困擾。
4.針對消極、抑郁心理問題的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我們應該學會積極應對,學會幽默,自我解嘲;學會宣泄,擺脫壓力;學會情緒轉移,自我安慰;學會沉著冷靜,不慌不怒;鼓足勇氣,再接再厲,不讓抑郁遮蓋了大學生青春的五彩斑斕。
5.努力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既要注意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還要注意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xiàn)始終如一。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制定了一個人際心理距離,用四個區(qū)域來表示。一是親密區(qū):屬于家庭成員、莫逆之交等最親密的人。二是熟人區(qū):一個屬于私人的空間距離,另一個屬于老同學、老同事、好鄰居之間的距離。三是社交區(qū):一個屬于辦公室一般同事間的距離,另一個屬于正式會談時,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四是公共區(qū):完全超出可與他人進行深入交流的范圍。知道了最佳的人際心理距離,在與人的交往中合理運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筆者深刻體會到,在我們今后的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大學生的理性教育,還要加強對他們的感性教育,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相關活動。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成長為專業(yè)技術過硬、心理素質過硬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德祥.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遼寧大學出版社,2004
[2] 張之滄,吳增基.理性精神的呼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楊英,潘靜.哈佛最神奇的24堂心理課.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00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