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偉 金蓬勃
【摘 要】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兒科護理已由單純的疾病護理發(fā)展為以兒童及其家庭為中心的身心整體護理。兒童從出生到長大成人,整個階段都處在不斷變化的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特別保護和照顧;另外,這一時期是個體心理行為發(fā)育和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因此,兒科護士將人文關懷理念滲透于工作過程中的形勢也越來越迫切。
【關鍵詞】人文關懷理念 ? ?兒科護理 ? ? 應用
人文關懷,發(fā)源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最早研究關懷的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的跨文化護理理論學家萊寧格(Madeleine Leininger)。萊寧格指出,以文化為基礎的護理關懷是有效地促進和維持健康,從疾病和殘疾中康復的關鍵因素。護理作為一個跨文化關懷專業(yè),能夠為不同文化的個體或群體提供護理關懷。此外,曾經做過護士的吉恩·華森(Jean Watson)認為護理的中心思想是關懷。華森的理論以人本主義價值體系為基礎,以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導引出的關懷因素為核心。她認為人本主義哲學和其價值體系是護士科學照顧的基礎,為此護士需要豐富的人文科學知識。兒童的身心發(fā)育是個體心理行為和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因此,人文關懷理念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更為重要。
1 人文關懷理念應用于兒科護理的必要性
兒科護理的研究和服務對象是兒童。兒童時期的心理發(fā)育對于個體成年以后的心理健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心理特點變化比較大,例如同樣一個護理操作發(fā)生于不同年齡段的患兒,患兒的配合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異?,F(xiàn)階段我國大多數(shù)患兒都為獨生子女,是全家的焦點;一人生病全家擔心。
因此,兒科護理不僅要面對患兒的身心需求,還要兼顧家長的心理疏導。由此可見,兒科護士除了掌握相關疾病的護理,還要將人文關懷的理念貫穿始終:掌握不同年齡段患兒的心理發(fā)育特點,以滿足其心理需求和保障護理人員護理操作順利進行。
2 人文關懷理念應用于患兒家長
兒童是家庭的希望和寄托,當兒童患病時,家長往往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表現(xiàn)為焦慮、緊張,心神不寧。因此,對于家長應用人文關懷提供一定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
護士與家長溝通時應考慮到家長的社會背景和接受能力。在溝通過程中,應特別注意說話的速度要緩慢,吐字要清晰;對于一些關鍵的內容,必要時要復述以了解家長是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同時,護士應掌握并應用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及技能,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減輕其焦慮情緒的同時促進了家長對護士的信任和依賴。
3 人文關懷理念應用于兒童
3.1 新生兒期的患兒對母親或照顧者的依賴性特別強。除了滿足患兒的生理需求外,護理人員應多與患兒接觸,觸摸、說話、懷抱等對于新生兒來說都是有意義的刺激。盡可能由一個護士提供持續(xù)性護理,有可能的話,可提供父母與孩子的接觸。嬰兒期的患兒已經熟悉了母親的面孔,尤其是6個月以后的嬰兒,能認識自己的母親,對母親的依戀性很強。此期應盡可能讓母親照護嬰兒,以減少彼此分離,以免嬰兒產生分離性焦慮。護士在做護理操作時,應盡快完成,操作結束后給予安撫。如果母親不在患兒身邊,護士要提供適當?shù)母泄俅碳?,協(xié)助動作訓練,維持患兒正常的發(fā)育。
3.2 幼兒期的兒童已經有自我概念和反抗意識。護士要理解兒童的一些退化行為并向父母解釋,例如已能控制大小便的兒童重新出現(xiàn)尿床。與兒童父母溝通以理解一些非言語行為的意義并盡可能保持兒童在家中的一些習慣。鼓勵父母留下一些玩具或兒童喜歡的一些心理安慰性的物品,例如安撫奶嘴、布娃娃等。
學齡前期的兒童最害怕身體完整性受損,疼痛和流血往往是他們最恐懼的。鼓勵患兒配合護理操作,要及時表揚并可作為其他患兒的正面典型,以增強自信心;維持患兒的身體完整性安全感,如拔出靜脈針后要立即粘貼好膠布以避免穿刺口暴露;若需要手術要告訴患兒準確的部位,并向其保證不會損傷其他部分和手術過程中不會劇烈疼痛,以減少其不必要的害怕,維持其安全感。
3.3學齡期的兒童因為住院,最容易產生孤獨的情緒和擔心影響學習的心理。此期要在適當?shù)臅r機鼓勵患兒同學探訪,并引導患兒堅持學習。所有的護理活動都應對患兒解釋操作的意義、過程和結果,并鼓勵患兒參與其中,使其接受護理操作并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青少年期的患兒往往更關注自己的身體外在形象甚至超過疾病本身,離開了熟悉的同伴也容易產生不安和焦慮。對于這個年齡段的患兒要給予充分的尊重,以成人的身份對待他們;多與患兒溝通和交流并取得其信任,耐心傾聽并注意保護他們的隱私權;做任何護理操作前給予充分的解釋,取得患兒的理解和配合。
總之,兒童身心發(fā)育過程中變化比較多,更需要特別的保護和照顧。因此,在工作中處處體現(xiàn)以兒童心理發(fā)育和心理需求為前提的人文關懷理念,提供以不同社會背景兒童家長的心理特點為依據(jù)的護理措施,必將對兒科護理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Leininger.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Cultural care 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J].Nursing Science Quarterly,1984,1(4):175-181.
[2] Watson J.Nursing: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 [M].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9:254.
[3]張秀偉,姜安麗.護理人文關懷概念的研究現(xiàn)狀與分析 [J].中華護理學雜志,2008,43(6):540.
[4]沈曉明, 金星明.發(fā)育和行為兒科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3-37.
[5]崔淼.兒科護理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