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廣昊
自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刻命題以來,黨和國家始終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任務。十八大報告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中國實現現代化“五位一體”戰(zhàn)略布局的重要內容,是社會建設的最終目標。建立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的追求,從淵源上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同思想。大同思想在我國歷史中,尤其是社會構建上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其中許多主張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和諧社會是傳統(tǒng)大同理想在現代社會的延續(xù)和升華。
《詩經》中關于遠離“碩鼠”、去往理想家園的描述,是迄今保留下來的關于追求“大同”思想的最早的史料記載之一。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崩壞,對當時社會現狀心懷不滿的各派諸子追想遠古和諧的社會,紛紛闡述自己心中理想社會的精義,提出了自己暢想的理想社會模式,“孔子認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老子則向往‘甘其食,美其服,……,民治老死不相往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p>
儒家在《禮記·禮運》中明確地提出了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彪S著儒家正統(tǒng)思想地位在西漢的確立,這一“大同”的理想社會藍圖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世雖有東漢末年張魯“五斗米教”的實踐模式以及東晉的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的“世外桃源”模式等思想的出現,但由于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儒家式的大同思想仍是主流。
時至近代,儒家的大同更為當時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所吸收,用來表達自己的理想社會。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直到我們黨在抗戰(zhàn)時期的“土地革命”以及后來的“三大改造”“公有制”也無不體現了大同、天下為公的思想。正是這些從古至今的“大同”“和諧”思想的傳承和實踐的積累,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文化基礎,使之能很好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相結合。
(1)“天下為公”。是指天下為人民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私。延展開來,就是堅持所有制的公有,反對私有。人們各盡其能,貨不藏私,勞不為己,即人們一起勞動,并不是為自己,所產生的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也不藏私,為社會成員共有,毫無私心。這主要是社會經濟制度層面的,堅持公有制。
(2)“選賢與能”。是指在大同社會里,任人唯賢。由公眾選舉德才兼?zhèn)涞摹百t能”來幫助大家治理社會、管理天下事務,使社會事務有條不紊地運行。通過賢能的管理使人們生活在“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樣的安靜和諧的社會秩序中。這也是大同社會的一種管理層面,或者說是一種管理制度。
(3)“講信修睦”。是主張人與人之間講求誠信,謀求人際關系的和諧。這是大同社會中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準則,這也和儒家堅持“禮”是一致的。最終延伸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達到人人平等,從而消除社會中的不和諧,減少矛盾,促進社會安穩(wěn)。同時,人人敬老愛幼,各有所用,各有所得。如果說上文指的主要是社會制度,那么,“講信修睦”則主要是講道德準則。
是指人自己“身”與“心”的和諧。所謂“身”主要指物質層面,一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占有一定的物質資料是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但同時,又要求我們正確地對待物質資料,避免享受主義和拜金主義?!靶摹敝饕妇駥用?。一個人在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后,必定會產生精神上的需求,把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統(tǒng)一起來。在目前而言,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使我們的思維和價值觀發(fā)生變化,這必然要求從西方文化中吸取有益部分,同時又要堅持自身中國文化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信仰。
社會的和諧需要兩個部分的共同努力,一是人際和諧,二是社會內部系統(tǒng)各要素的和諧。人際和諧主要受到自身素質和社會道德教養(yǎng)兩部分的影響,所以黨和國家不僅大力推進教育事業(yè)、提高個人素質,同時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以營造良好道德氛圍。社會內部系統(tǒng)各要素的和諧更多地是從制度上入手,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fā)展成果和利益共享、經濟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文化建設和物質進步等要素保持和諧。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僅我們傳統(tǒng)文化強調,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中的一個重要命題,主張人要順應自然,應在自然承受范圍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在這里,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的原因和本意之一,這和“科學發(fā)展觀”所強調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一致的。在和諧社會中,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應自然規(guī)律,合理利用自然規(guī)律。
(1)“和諧理念”。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中雖未明確提出“和諧”這一詞,但不可否認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和諧”思想?!疤煜聻楣?、選賢與能”這是制度上和諧的保障,“故人不獨親其親……皆有所養(yǎng)”這是和諧在道德上的體現,“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這是經濟利益上的和諧等等。即便是道家的“小國寡民”和農家的“并耕而食”,都堅持社會安定有序,人際和睦友愛,生活幸福安康。這些思想也契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特點。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中包含的種種,就是和諧社會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和諧理念”貫穿了古今,這是和諧社會對大同思想的繼承。
(2)“以人為本”。大同思想蘊含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傳統(tǒng)的大同社會雖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但其中卻處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斑x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男有分,女有歸”,在整個大同理想中這段描述占有較大篇幅,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本思想,其余的“制度”也只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而已。在其他諸家學派的大同思想中,最終目的也是建立一個安定幸福的社會模式,最終追求的還是“人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1)實踐性。大同思想從產生開始一直到近代,僅停留在思想層面,由它產生“天下大同”社會模式也僅是個美好的愿望。無論是古代“小國寡民”“并耕而食”還是近代的“太平天國”,雖然或多或少地嘗試實現大同思想,但最終被實踐證明是不可行的。究其根本,主要是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限制,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階級,沒有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土壤。而現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有條件去建立和建設。當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古代大同社會雖然在一些思想上一致,但社會模式還是有很大差異。同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過程具有復雜性和漫長性,不能一蹴而就,但在社會主義的前提下,能夠持續(xù)實踐下去。
(2)“和諧”的廣泛性。大同思想中,主要涉及的“和諧”理念在于社會,在于人際,它的范圍并不廣泛:社會“和諧”主要是生產和分配,人際關系“和諧”主要是“講信修睦、尊老愛幼”等道德期望,更多是希望通過“各盡其能,各有所得”來促進人際和諧,通過道德期望,使人際和諧最終促進社會和諧,達到天下大同的目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和諧”所包含的內容更廣:首先,不僅包括人際和諧,還包括社會自身系統(tǒng)各要素的和諧;其次,強調個人自身的和諧,要求物質和精神的統(tǒng)一;最后,把和諧的范圍拓展到人與自然,要求發(fā)展自身的同時保護好環(huán)境和生態(tài)。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和諧”范圍更廣,內容更豐富。
[1]張超.文化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9).
[2]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