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樓
現(xiàn)代人的生活,忙忙碌碌,有閑的人不多,有閑心的人更少。但是,盡管忙得腳不粘地,很多人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還是能夠擠出一盞茶的時間,靜下心來,泡上一杯。這樣的生活才有情趣。
品一杯茶,是對悠悠歲月里的陳香的記憶。在品茗的過程中,陶養(yǎng)清心、談茶說事、品茗論理、感悟人生。茶的世界,可謂纖纖一葉,萬象世界,盡在其中。
佛家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傳說,來源于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說的是:釋迦牟尼有一日給門下眾弟子講法,結(jié)果他半天沒有說話,只是手中捏著一朵花,對著大家轉(zhuǎn)一圈,這個動作叫做“拈花”,就是釋迦拈花。這時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突然笑了出來。佛教很嚴(yán)肅,迦葉尊者的笑很含蓄,但已然打破了嚴(yán)肅的容顏,稱為破顏微笑。兩人的動作聯(lián)合起來,就叫做拈花微笑。大體的意思是說,佛門正道不需要什么語言文字宣講就直接可以悟道。
一花一世界,這個故事說的就是小中見大見微知著的意思。
而茶葉,原本也只是小小的一葉,而這一片小小的茶葉,卻關(guān)涉著窗外的山水和天下的綠色,關(guān)涉著無數(shù)人的飲食口福、日常生活和品質(zhì)嗜好,甚至關(guān)涉著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關(guān)涉著人類的保健養(yǎng)生和壽祿福祉,不愧是華夏江山的英華,炎黃家珍的瑰寶。
審視普通人的喝茶過程,大致有三個過程。
第一個過程,喝茶只是為了解渴,這也是喝茶的最初始境界。大碗茶,與大碗酒一樣,視為牛飲。牛飲,大口啜,大口喝,其過程淋漓痛快,但與茶文化相距甚遠(yuǎn)。大口地喝,這應(yīng)該也是我們老祖先最早的喝法,其目的只為解渴。也許,在神農(nóng)氏時代,茶還有解毒的功能,喝茶就像喝藥一樣,悶頭悶?zāi)X地喝,一口干,追求的不是茶的本質(zhì),是解渴或解毒。
第二個過程,是在與茶友的交往中,慢慢學(xué)會了飲茶品茶。這其實也與幾千年前茶的慢慢推廣的過程相似,那時,有錢人、士大夫喝好茶,好茶是一種奢侈品,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而販夫走卒,喝的仍是大碗茶,仍然只是為了解渴。那么,中間階層怎么辦?他們當(dāng)然向往喝好茶,即使喝的茶不一定好,只是一般的茶葉,但在沖泡方式上,也慢慢地有了個講究,于是,茶文化開始發(fā)端,乃至延延綿綿了幾千年。
第三個過程,就是主動融入茶文化里,愛茶、嗜茶,渾身上下、言體舉止,所透露出來的,無不是茶的香淳,茶一般的優(yōu)雅。盛世品茗,這時候,喝茶已經(jīng)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一個思想內(nèi)涵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這是喝茶人的最高境界。
我自覺可以算是一個喜歡喝茶的人,舉凡綠茶、紅茶、白茶等等都喝過,至于喝過的茶的種類,那就更多,鐵觀音、普洱茶都喝過。在沖泡方法上,大杯茶大碗茶或者功夫茶等等也都試過。但是,我還是不認(rèn)為自己對茶就懂得多少。先不說茶是一種文化,就是把茶當(dāng)作一種普通的飲料,一種葉子浸泡的液體,這其中,能喝出多少的乾坤?
我有一位朋友,卻是整日與茶為伴,與茶為侶,與茶為朋,與茶為友,與茶形影不離,與茶氣味相投,與茶休戚與共,在多年的品味、體味、玩味中,與各種各樣的茶結(jié)下不解之緣。甚至,對于茶的感悟,已經(jīng)遠(yuǎn)遠(yuǎn)走出了一般人的這個最高境界,到達喝茶忘我,品茗忘憂的境界,只要一杯香茗在手,不管在哪里,不管有多忙,人生都會多幾分輕靈,多幾分溫潤,多幾分閑情,多幾分詩意。
這是很讓人景仰的境界。
一盞茶的生活,在茶里品出人生真諦,便覺得生活如茶。一盞上好的茶,色澤圓潤,氣味香醇,余韻無窮。
把盞對月,酒不如茶,清心提神,酒不如茶,呼朋喚友,酒不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