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改清
(新疆伊寧縣文廣局,新疆伊寧835100)
新聞小故事寫作之管見
□鐘改清
(新疆伊寧縣文廣局,新疆伊寧835100)
新聞小故事是新聞戰(zhàn)線上的“輕武器”,它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對廣大讀者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它“以事顯理、寓事于理”,所以,“新鮮、奇巧、小中見大”,是新聞小故事的三個本質(zhì)屬性。筆者結合自己在新聞采寫實踐的幾個案例,談談新聞小故事的寫作特征和技巧。
其一,新聞性。新聞小故事是通訊的一個種類,也可以說它是從通訊中分離出來的一個獨立文體。既然屬新聞體裁,它理所當然具備新聞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真實性、顯著性、時新性等。也就是說,構成小故事的人和事,不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事,而是應當具有新聞價值和宣傳價值的人和事,所講的人和事,是確有其人。人真、事真、境真,包括每個細節(jié)也完全是真實的。
以筆者2002年3月23日發(fā)表在《伊犁日報》一版的一個新聞小故事。全文如下:
3月18日上午,尼勒克縣克令鄉(xiāng)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督導組在組長那斯爾的帶領下,前往各村督查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第二階段的開展情況。
當他們來到薩爾阿尕什村時,已是晌午了。只見村委會大門敞開,空無一人。那斯爾撥通了村支書的家的電話,他家里的人說:“一大早就出去了,到現(xiàn)在沒回來?!蹦撬範栍行┥鷼饬耍荷稌r候了,還松松垮垮!那斯爾和隨行的干部們一合計,決定抓他們的“典型”。
這時,一位過路的哈薩克族老大爺用手指著喀什河龍口的方向,拉長了聲調(diào)告訴他們說:“在那個地方?!倍綄ЫM一行驅(qū)車趕到喀什河龍口,只見薩爾阿尕什村的村干部、住村指導員、黨團員及
各族農(nóng)牧民400多人正在熱火朝天地勞動。村支書鐵留別克同群眾一起在抬石頭,兩個褲腿都濕透了。他抹了一把汗水說:“喀什河的洪水快下來了,時間不等人,所以我們提前就干了?!?/p>
那斯爾把鐵留別克拽到自己的身后:“你休息一下,讓我來干!”
從抓典型這件小事,我們看到了干部作風通過“三個代表”學習,發(fā)生了可喜變化,主題鮮明深刻,取材生動活潑。
其二,篇幅小。以筆者2001年12月3日發(fā)表在《伊犁晚報》二版的小故事《一頭鹿帶來一座樓》為例,故事全文如下:
尼勒克縣克令鄉(xiāng)群吉村農(nóng)民張慶國是圓數(shù)十里出了名的富裕戶,問起他的致富經(jīng),他樂呵呵地說:“一頭鹿帶來一座樓。”
為擺脫貧困,1987年,張慶國東拼西湊了500無錢,跑到唐布拉山區(qū)一位哈薩克牧民家里買回了一頭天山馬鹿。從此,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馬鹿身上。如今,這頭馬鹿年均產(chǎn)鹿茸10公斤,到1997年的時候,因為鹿茸行情大漲,這頭鹿年收入已突破10萬元。當年,他在收音機上聽說農(nóng)民也可搞房地產(chǎn)開發(fā),于是,他拿出賣鹿茸的13萬元積蓄,在鄉(xiāng)政府附近蓋了一座兩層共400平米的門面,全部用來出租。從此,財神爺開始光顧他的家了。
這篇新聞小故事文字短而精,連標點符號在內(nèi)僅252個字。它題目小,突破口小,內(nèi)容單一,人物少,但它反映的問題卻不小。
其三,故事性。所謂故事性,就是文中有情節(jié)、有矛盾、有沖突,事件有頭有尾,有生活氣息,有新意;行文有起有伏,引人入勝。我們從《抓典型》中也可得到啟示。這個小故事的情節(jié)是什么呢?文章在題目上就設下了一個懸念:抓典型。迫使讀者不得不看下去。行文時,又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出“疙瘩”后,再慢慢析開去,直到文章快結束時才解開,掀起一個小小的波瀾,而不是一盆水看到底,讓讀者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
綜上所述,可以說新聞性、篇幅小、故事性是新聞小故事的三大基本特征,三者不可缺少,離開其中之一,就不成其為新聞小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初學新聞寫作的同志,常把新聞小故事同小通訊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是有較嚴格的區(qū)別的。這個區(qū)別主要是小故事常以一人一事為寫作對象;小通訊則不然,主題確立后,圍繞主題可選一件事例從不同側面表達主題,事例有無故事性均可。在寫法上,小故事只有“縱寫”一種表現(xiàn)手法,即把一個故事從頭講到尾,講清楚;小通訊因涉及面要廣些,可“縱寫”,也可“橫寫”。另外,在篇幅上小通訊也往往要大于小故事。
一篇新聞小故事,要較好地報道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除了要有一個深刻雋永的主題,還要在精當選材上下功夫。新聞小故事在選材上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
選新鮮的事。新聞的時效性決定著新聞小故事的選材必須是新鮮的。但是,僅僅著眼于時間上的迅速及時還遠遠不夠。新聞小故事選擇新鮮的事,除了時間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應該有時代感,優(yōu)秀的新聞小故事總是時代的窗口,現(xiàn)實的聚焦,能夠及時地回答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傳達出時代的情緒和聲音。它所選擇的題材,要能夠反映時代的新貌,揭示時代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否則,時間上再及時,也只是蒼白無力的“貧血兒”。如新聞小故事《抓典型》,這篇新聞小故事取材于全國開展“三個代表教育活動”的時代背景下,通過督導組進村督導學教活動產(chǎn)生的矛盾沖突,真切地反映了學教活動使干部作風轉(zhuǎn)變、群眾覺悟提高的新變化,在大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新鮮、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生動活潑地展示了干部群眾的精神風貌。筆者個人認為,可以這樣總結出一條好新聞的采寫規(guī)律:好新聞總是永遠是先進的理念與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件的有機結合,新聞與事實的結合點一是要用先進的理念作鋪墊,二是要選擇生動的、具像的事件作融合,二者缺一不可。
選擇奇巧的事。僅僅是新鮮的事,還不一定都能作為新聞故事的題材,只有新鮮而且奇巧的事,才能作為新聞故事的題材。所謂奇巧,就是發(fā)生的事要一波三折,即具有曲折性,直統(tǒng)統(tǒng)的事件,無論怎樣筆下生花,也是難以寫成新聞小故事的。筆者發(fā)表在2007年8月20日《伊犁日報》七版上的新聞小故事《七旬老嫗上網(wǎng)記》,具有新鮮、新穎的特征,筆者選擇伊寧縣皮亞孜村一位78歲的老婆婆在網(wǎng)上與孫女的聊天片斷進行開掘。這事奇,是因上網(wǎng)的人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婆婆;這事巧,是因為網(wǎng)絡在當時新疆偏遠鄉(xiāng)村的還是個新鮮事物,人們特別是老人對網(wǎng)絡的認知程度幾乎為零,而皮亞孜村的富起來的農(nóng)民卻早早就把互聯(lián)網(wǎng)拉進了家里,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
選擇小中見大的事。新聞故事一般篇幅短小,選材只能以小見大。只要真實、生動、富有典型意義,一個矛盾、一個片斷、一個有趣的鏡頭,只要能反映生活的本質(zhì),展示時代的風貌,都可以作為新聞小故事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