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鷗
【摘 要】社會不斷發(fā)展,教師需要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注重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習方式得到根本的轉變,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期實現(xiàn)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目標。
【關鍵詞】歷史教學;探究性學習;能力培養(yǎng)
八年級的學生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對自身周圍的事物逐漸有了自己的看法,但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尚不成熟,如質疑缺乏充分的根據(jù),爭辯常有固執(zhí)、偏激的傾向。在近現(xiàn)代史教育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注重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結合八年級歷史教學實踐,認為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應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出發(fā)點,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重點,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注重歷史學習技能和方法的運用而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掌握。教學中從備課、課堂教學組織、活動的設計開展、延伸性學習任務的布置都要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學習方式才能得到根本的轉變,最終實現(xiàn)歷史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
一、激發(fā)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增強探究動機,激發(fā)探究興趣。首先,確定歷史探究性學習的目標。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不在于他們掌握了多少歷史事件,更不在于他們記住了多少教師或課本給出的歷史結論,而在于他們學會認識歷史的方法,積累對人類歷史進行探究和思考的經驗,為自己的健康成長提供豐富的養(yǎng)分。只有改變自己學習歷史的方式,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探究,才能達到歷史學科學習歷史的目標。當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后,就會產生達到目的的欲望,積極地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去,積極主動地探究學習內容,而欲望的滿足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其次,明確歷史學習的價值,激發(fā)探究欲望。在開展八年級歷史教學之前,可以先開展一節(jié)歷史討論課,讓學生思考并討論這樣一些問題:你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有著怎樣的認識?今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為什么中日關系要“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為什么一個國家或民族不尊重歷史就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在熱烈的討論中,歷史學科的地位得到了彰顯,突出了歷史知識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明白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意義,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到課堂的探究性學習。
“當學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時學得最好”。搭建舞臺,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激發(fā)探究興趣。在近現(xiàn)代史上,有很多值得爭論的重大歷史事件,講這一類內容時,應改變常規(guī)教學,不要僅僅側重于原因、過程、影響的分析,如學習《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角色扮演,播放《我的1919》的片段,營造巴黎和會的背景,“邵飄萍”慷慨陳詞,學生游行高呼口號,“群眾”積極響應,“工人”、“商人”表達內心感悟……學生怎能不喜歡歷史,探究歷史的來龍去脈呢?
二、養(yǎng)成自主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學生自主參與探究,獲得親身體驗,產生積極情感,激發(fā)參與的熱情與動力。因此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主活動,我們可以圍繞下一堂課的學習內容布置學生課前預習,自主提出問題,帶到課內討論深化,并就自己的疑惑向老師提問,和同學一起共同解決問題;教師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如何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表演、師生角色互換,體驗學習的自主;還可以給學生做示范等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師還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更好地發(fā)揮個體創(chuàng)造潛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性學習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選擇和確定適合自己探究的內容,培養(yǎng)學生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己整理和展示探究的成果等,整個探究性學習過程都是要學生有主動學習意識,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應該說,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起到指導作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導者、協(xié)助者、參與者。
學生自主探究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要素組成的。讓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是現(xiàn)代教學提倡的優(yōu)良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連結在一起,就會給自主探究增添無限的樂趣和動力。教師要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讀史中有思,在讀史中有疑,讓學生有思維的空間。教師要相信學生,不必擔心學生有沒有自主探究的能力,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相信學生,給學生探究的權利,學生自主探究的水平肯定會迅速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探究”的開始,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探索思考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這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把知識變成問題,針對學習內容,設計出與學生的經驗相關并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問題,推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個體通過“自問”“自答”或“互問”“互答”。長此以往,有意識的問題學習訓練,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會逐漸升華為含有理性獨立批判的、自覺探究問題的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
借助假設思維,培養(yǎng)問題意識。例如,“抗戰(zhàn)”結束之際,美國為盡快結束戰(zhàn)爭,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假如你是一名美國的高級軍事顧問,你是否認為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解決戰(zhàn)爭的唯一出路?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盡快結束戰(zhàn)爭?你向總統(tǒng)提醒投放原子彈會引起哪些嚴重后果。
有人說“一切歷史都可以是當代史”。教師教學應該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加強歷史學習與當代身邊問題的應用性探究,密切聯(lián)系實際,學以致用,把課堂向社會和自然界開放,活學活用,確保針對性和時效性。學習《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中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時,不妨設計“從病夫到巨人——20世紀中國體育歷程”等的探究。歷史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將課內課外的資源加以整合,在講到“文革”十年時,可布置聽爺爺奶奶講“文革”的作業(yè)。在講到《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一課時,可布置“我們家的變化”調查,讓學生感覺到歷史就在我們的身邊,通過對身邊歷史的搜集整理,積累感性知識,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增加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的探究精神,使久遠的歷史事件與豐富的現(xiàn)實生活產生了聯(lián)系。
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將探究性學習方式與接受性學習方式相互融合,配合使用,更好的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培養(yǎng),素質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任長松著.《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劉軍著.《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趙希強著.《探究性學習方式研究與實踐》,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名師的教學主張》,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師大附中江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