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泉
[摘要]可理解性輸入是著名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的,是二語習得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指導理論。本文旨在以可理解性輸入理論為指導,分別在聽力課前、課中和課后控制英語聽力教學的輸入材料和相關手段,對大學聽力課堂進行有效的改造,使語言習得正常發(fā)生。
[關鍵詞]可理解性輸入;二語習得;聽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57-02
在二語習得領域中,研究者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用以解釋二語習得過程。其中美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Krashen所創(chuàng)立的二語習得理論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的二語習得理論之一。該理論主要由五大假說構成,包括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監(jiān)察假說(Monitor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可理解性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輸入假說”是該理論的核心部分,明確闡釋了習得語言的方式,“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而產(chǎn)生的。學生首先接觸大量易懂的實際語言,通過上下文和情景理解其意思,這樣寓于交際語言中的句子結構和語法規(guī)則就自然學會了?!备鶕?jù)這一說法,只要學習者接觸到的話里含有“可輸入理解”,語言習得便會發(fā)生。
聽力技巧作為語言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技巧,無論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或者托福、雅思等英語技能測試中,對于聽力技能的測試都在考試中占據(jù)較大比重。而除了考試外,大學生日后在工作中使用英語進行口頭溝通時,必然要以聽力技能為基礎,才可以實現(xiàn)成功溝通。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克拉申的理論,“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而產(chǎn)生的”,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基本輸入手段,通過聽取信息理解信息從而實現(xiàn)語言習得,是語言習得的一種重要的手段與方式。
然而,對于聽力技能的學習與教學卻在我國的英語學習中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在大學以前的英語學習中更注重于書面性質(zhì)的閱讀與表達,造成許多大學生的聽力技能成為阻礙其英語發(fā)展的最大障礙。因此,本文作者通過借鑒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結合日常教學實際,提出了可行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克拉申的輸入假說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包含了四個要素:(1)輸入數(shù)量:克拉申認為語言習得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必須為學習者提供足夠數(shù)量的語言輸入。(2)輸入質(zhì)量: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必須是“可理的”,若i為學習者現(xiàn)在的水平,i+1為稍微高于學習者現(xiàn)在的水平,則輸入的語言則應該為i+1的水平,是可以為學習者所理解的。(3)輸入方式:克拉申強調(diào)輸入應當以在語言環(huán)境中自然接收語言材料,注重語言意義的粗掉輸入為主。(4)輸入條件:學習者必須在情感焦慮低,情感屏弱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輸入。
根據(jù)上述四個要素,最好的輸入則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要有足夠數(shù)量的輸入;(2)輸入要可以理解且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在的水平;(3)輸入的內(nèi)容應當有趣且有關聯(lián),從而一方面能夠減弱學習者的心理屏障,消除抵觸心理,強化學習的動機,提升輸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關聯(lián)的輸入內(nèi)容可以提升學習者對于輸入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輸入內(nèi)容的可理解性;(4)以自然的形式接收,這一方面指的是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自然接收語言材料,另一方面通過創(chuàng)造自然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可以減弱學習者的情感焦慮感,創(chuàng)造良好的輸入料件。
上述四個條件也進而為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本文作者將通過滿足上述條件,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課后等幾個階段建立合理高效的聽力教學模型。
二、依照輸入假說建立聽力教學模型
(一)教學準備過程
在進行聽力教學時,為確保聽力材料的可理解性、趣味性、關聯(lián)性,需要在準備過程中針對學習者的個人情形以及聽力材料的選擇進行充分的準備。
首先,應當通過調(diào)研、問卷、測試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習者的聽力水平進行測試,并根據(jù)其不同的水平分成不同班組。根據(jù)克拉申的理論,最佳的輸入材料應該是處于i+1水平的材料,而每個學習者的聽力水平不同,將學生大致分為A、B、C三個等級來進行聽力課程設置,進行分層教學,可以做到因材施教,這樣程度較好的學習者不會因為聽力材料對于自己而言較容易或程度較差的學習者因為材料過難而無法實現(xiàn)有效輸入。
同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教師可以與學習者共同設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通過設立目標來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提升聽力輸入的效果。
其次,在進行聽力材料的選擇時,不應當盲目選擇,要做到有的放矢,將材料的內(nèi)容、語音、語法、語義各要素結合,確保材料相對于學習者的聽力能力而言,處于i+1的位置,確保聽力材料的相關性。其中一種做法是將聽力課程全部的融于整體的英語學習中,聯(lián)系當前的英語學習課題選擇對應的英語材料,一方面由于學習者通過其它課程對該話題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就同一話題進行聽力輸入時,更容易理解輸入的內(nèi)容,從而提高了聽力輸入的可理解性;另一方面,通過如閱讀等其它英語學習課程上對于該課題的講解與拓展,增強聽力材料對于學習者的可理解性。
此外,在選擇聽力材料時,還要根據(jù)學生的程度選擇處于i+1層次的材料,在確??衫斫庑缘幕A上盡量選擇趣味性較高、容易引起學習者興趣、吸引學習者注意力的材料,從而降低課程的枯燥程度,提高趣味性,減弱學習者的焦慮感和屏障抵觸心理。
(二)教學過程
除聽力課堂的教學外,這里還涉及到在所有英語類課程中,采用全英文授課,從而讓學
生無時無刻都處于英語的聽力輸入過程中。由于學生在課堂職之外不容易接觸到英語環(huán)境,教師作為目標語輸入的源泉和制造者,要源源不斷地進行語言輸入。此外,在進行全英文教學時,教師應注意根據(jù)語言的難易程度適當調(diào)節(jié)語言的內(nèi)容和形式,對于較難的語言可以采用“保姆式”或“外國人式”的語言,使用簡單的句式、清楚的語音、緩慢的語速并伴以重復來確保輸入的可理解性。endprint
在聽力課堂的教學中,要滿足聽力內(nèi)容的可理解性,同時結合聽力的特點,針對聽力材料引導學習者進行預習,從而確保材料的可理解性。除了材料的背景知識外,由于聽力理解需要掌握語音、句法、語義體系的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就與之相關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包括聽力材料中說話人的口音、涉及到的連讀技巧、包含從句在內(nèi)的長難句分析以及無法通過上下文推測詞意的生僻詞匯等。這項預習工作從材料、語音、句法、語義等方面解決了會影響聽力輸入可理解性的難點,保證了理想的輸入。
同時,為提升學生的興趣,保持輸入的趣味性,教師應當摒棄傳統(tǒng)的講一聽一練的教學模式,力求動靜結合、口鼻結合,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綜合使用交際法、沉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多種方式,借助計算機輔助手段,進行立體化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興趣,使課堂更加有趣也更加高效。
課堂上教師也可以采用提問式教學法、復述式教學法等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隨時隨地通過讓學習者做出反饋來掌握學習者的輸入情況,從而能夠以反饋信息為基礎,在教學計劃上做出當時的和后續(xù)的調(diào)整。
(三)教學課后
為確保聽力的輸入量,教師需要結合學習者的聽力技能水平,布置足夠量的練習,以確保輸入的數(shù)量。在選擇練習材料時應以趣味性強、可理解性高為標準,將泛聽與精聽相結合,也即是以語言的粗調(diào)輸入與精調(diào)輸入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習者得到大量的聽力輸入。
同時,教師應當通過作業(yè)批改、提問、交流等方式獲得學生對每一次教學以及作業(yè)練習的反饋,確定聽力材料的選擇是否做到了i+1?如果材料過難,則難點是在于話題,還是語音、語義、語法、詞匯?如果材料過于簡單,那將此材料的難度提高幾個等級才符合學生的聽力能力等級?學生對于聽力材料是否足夠感興趣?在獲取相關反饋后,教師應及時調(diào)整教學計劃、聽力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因人制宜。
此外,按照教學初始設立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水平進行測試,以檢驗目標是否達成,同時從上述“教學前一教學中一教學后”的模式中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分析失敗的原因,為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調(diào)整提供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根據(jù)克拉申的可輸入理論,應當將“有趣且相關”、“可理解性”、“i+1”的標準貫穿至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教學課前、教學過程中還是教學課后,無論是從依據(jù)學生的聽力水平進行層次教學、進行英語授課、設立相應目標、材料選擇、適當?shù)拇罅烤毩暎€是課中課后反饋,本文將整個聽力課程的設計圍繞克拉申可輸入假說的要求,使學生沉浸其中,使語言習得自然發(fā)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