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選取東莞市某小學六年級10個班級434名學生和學生的母親作為調研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采用并改編了Arnold等人編制的自我報告教養(yǎng)量表(Parenting Scale)中的嘮叨分量表,通過被試學生評價“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研究結果表明:“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被嘮叨”兒童的性別沒有呈現(xiàn)顯著性的關系,與母親受教育程度和母親的職業(yè)狀況都沒有呈現(xiàn)顯著性的相關關系。
【關鍵詞】“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
1目的
隨著發(fā)展心理學的進步,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越來越引起社會和心理學界的關注,“母親嘮叨”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教養(yǎng)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頻率非常高,但在理論上卻鮮有研究。本文擬通過對“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作為關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理論研究的一個嘗試性補充;通過對“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對于改善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促進親子關系和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期待通過本研究了解“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在我國城市家庭中的現(xiàn)狀。
通過使用Arnold, 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編制的“30項自我報告教養(yǎng)量表”(Parenting Scale)其中的嘮叨維度分量表作為測量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工具,提出以下假設:
1.1研究假設1:母親對男孩的嘮叨程度高于女孩
通常認為,男孩較女孩的日常行為更具冒險性和破壞性(Steven et.al,1996),為了減少和避免男孩在實際生活中造成的破壞和影響,母親對男孩會采用更多的嘮叨教養(yǎng)行為。
1.2研究假設2:母親受教育程度越低,嘮叨程度越高
受教育程度低的母親,由于獲得資訊的渠道有限,難以有更多說服力的素材教育孩子,很容易導致兩種結果,缺乏與孩子的溝通或是在同一件事情上重復性地試圖說服孩子,以至于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親顯得更加“嘮叨”。
1.3研究假設3:母親的職業(yè)導致管教孩子的時間越少,嘮叨程度越低
女性在社會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時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不同職業(yè)的母親,由于其工作性質上的差異,其投入關注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上時間不等,關注頻度的差異均可能導致孩子感受到“被嘮叨”程度上的差異。如果母親嘮叨教養(yǎng)行為與母親職業(yè)導致投入管教孩子的時間多少有關,研究假設就是投入時間越少,關注度越低,嘮叨行為也越少,也即是嘮叨程度越低。
2方法
被試:采用整群抽樣法, 從東莞市某小學抽取六年級11個班434名小學生和小學生的母親為被試。剔除作答不完整的無效問卷5份,最后獲得有效問卷429份,有效率98.85%。該校六年級學生的平均年齡為12.09歲(SD=0.51),其中男生282名,女生147人。母親平均年齡39.71歲(SD=4.04),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63人,占65.10%,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41人,占34.90%。
測量工具:本研究采用Arnold,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編制的30項自我報告教養(yǎng)量表(Parenting Scale)為研究工具,結合我國家庭教育中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實際情況,在原有量表中增加了7項調查內容,組成共14項的關于“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調查問卷。測量過程采用 1到 7的 7 點計分方法,“1”表示從來沒出現(xiàn),“2”表示很少出現(xiàn),“3”表示較少出現(xiàn),“4”表示有時出現(xiàn),“5”表示較常出現(xiàn),“6”表示經常出現(xiàn),“7”表示總是出現(xiàn)。其中第7、11、12項為反向記分項。
施測程序:將施測問卷(附指導語)裝在寫有學生姓名的信封中,以班為單位, 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主試(主試為應用心理學研究生專業(yè)二年級學員擔任),在班級周會向學生和學生母親介紹本研究的目的、信息的保密性及相關要求,將問卷帶回家中,由學生作答, 下周一由學生帶回交給班主任老師, 最后由主試統(tǒng)一收回。
統(tǒng)計分析:采用 SPSS 15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的整理與分析。
3結果
本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性別、母親受教育程度和母親職業(yè)狀況之間均未呈現(xiàn)顯著相關。
3.1“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性別之間的關系
對“母親嘮叨”和兒童問題行為的描述性分析發(fā)現(xiàn),母親對女孩的嘮叨的平均值高于對男孩的嘮叨平均值,母親對女孩嘮叨程度的平均值為3.88分(SD=1.29),而母親對男孩嘮叨程度的平均值為3.84分(SD=1.21)。因此,提出“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性別有關,母親對女孩的“嘮叨”教養(yǎng)行為高于對對男孩“嘮叨”程度的研究假設。為驗證這種差異是否存在顯著性,通過獨立樣本的t檢驗,對“母親嘮叨”與兒童性別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其雙側顯著性水平為0.71,遠遠高于設置的顯著性系數(shù)P的水平值,則說明這種假設不成立,即“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對男孩和女孩并不存在差異,母親對男孩和女孩都存在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在嘮叨的程度上也與性別無關。
3.2母親受教育的程度與“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為便于分析將問卷中高中及以下歸為“高中及以下”一類,取值為1;大專、本科及碩士以上歸為“大專及以上”一類,取值為2。對母親受教育程度與“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平均值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低的母親嘮叨的平均值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親。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的母親“嘮叨”得分的平均值為3.87分(SD=1.20);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的母親“嘮叨”得分的平均值為3.80分(SD=1.30)。因此,提出“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受教育程度有關,母親受教育程度越低,采用“嘮叨”教養(yǎng)行為對孩子進行行為控制的程度越高的研究假設。為驗證這種差異是否存在顯著性,我們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母親嘮叨”與母親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結果顯示,其雙側顯著性水平為0.59,遠遠高于設置的顯著性系數(shù)P的水平值,則說明這種假設不成立,即“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受教育的程度無關,母親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存在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在嘮叨的程度的分布上母親受教育程度無關。
3.3母親職業(yè)狀況與“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對便于統(tǒng)計分析,將問卷中專業(yè)技術人員、公司職員、工人均歸為“上班族”一類,取值為1,區(qū)隔全職媽媽和經商兩類職業(yè)狀態(tài)的母親;全職媽媽取值為2,經商類別代表自由職業(yè)的類別,取值為3。對母親職業(yè)狀況與“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平均值統(tǒng)計分析中發(fā)現(xiàn),嘮叨的平均值由高至低的順序依次是:全職媽媽、經商和上班族。全職媽媽“嘮叨”得分的平均值為3.96分(SD=1.16);經商母親“嘮叨”得分的平均值為3.84分(SD=1.22);上班族母親“嘮叨”得分的平均值則為3.78分(SD=1.28)。因此,提出“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職業(yè)中可支配的時間有關,母親職業(yè)中可自由支配時間越多,“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越多的研究假設。因為該維度涉及一個變量的3種變量水平值,為驗證這種差異是否存在顯著性,通過單因素獨立樣本方差分析,對“母親嘮叨”與母親受教育程度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其單側顯著性水平為0.63,遠遠高于設置的顯著性系數(shù)P=0.05的水平值。說明關于“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職業(yè)狀況相關的假設不成立,即“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與母親職業(yè)狀況無關,母親嘮叨的程度的分布上不受母親職業(yè)狀況的影響。
4討論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母親“嘮叨”平均水平偏高,“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性別、母親個體受教育程度及其職業(yè)狀況均未呈現(xiàn)顯著相關。這個結果與前人研究的結果存在一致性,以往的調查結果也顯示母親嘮叨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2002年8月25日《中國教育報》在《98%的母親愛嘮叨,“好心”未必有報》一文中報道:天津希望之星兒童心理學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學講座和咨詢中,從千余名學生問卷調查統(tǒng)計得出結論:98%的母親被孩子指責為嘮叨。
4.1嘮叨的成因分析
嘮叨這種教養(yǎng)方式如此普遍,這可能源于三個方面的原因:
4.1.1傳統(tǒng)觀念。中國數(shù)千年的封建綱常“父為子綱”、“子孝父母”的倫理道德在社會生活的傳遞中逐漸異化為另外一個觀念 即“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財產”。子女當然順從父母、聽父母的話、按父母的勸告與指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面對孩子的直言相抗時,父母常常辯駁道“子不教,父之惰”,“我們不嘮叨,誰來教育你,我們嘮叨你,恰恰是疼你,關心你”。
4.1.2父母經歷??v觀當今中小學生的家長(年齡在30-50歲左右),由于受上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影響,祖輩們的教養(yǎng)方式在當代父母的內心中形成某些固定的心智模式,使得一代代的父母們在潛意識中認可這些教養(yǎng)的方式,形成了代際傳遞的效應,并導致當代父母對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代代相傳。
4.1.3競爭心態(tài)。當下激烈且殘酷的社會競爭,讓這些正在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父母們,為了不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他們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地陪著孩子們參加各種培訓班、才藝班。由于這種對子女教育的高關注度和高期望,導致了父母們通常會以高頻率的“獨白式嘮叨”要求子女“好好學習各項技能”,甚至附帶上了“只要學習好各項技能,要什么有什么”的簡單物質激勵模式。
另外,嘮叨教養(yǎng)方式如此普遍,可能還因為嘮叨介于心理攻擊、體罰和縱容、放任之間的一種教養(yǎng)方式??v容、放任類似于對孩子的行為不作為,而心理攻擊、體罰之類的管教方式則顯得過于強勢,深受中庸文化濡染的中國母親們,很自然通過語言方式對孩子起到一定的心理控制,在兩種教養(yǎng)方式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由此,便很容易理解母親們樂此不彼地用“嘮叨”管教孩子的現(xiàn)象。
4.2對“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的建議
本研究的結果提醒母親們在日常管教孩子的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嘮叨的程度和頻率。在回應方面要盡可能做到簡潔快速反應和高質量的反饋,逐步形成高要求-高回應的權威性教養(yǎng)方式和教養(yǎng)風格。
父母在關愛子女的同時,不妨嘗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改變一下自己“愛嘮叨”的形象,以改善親子關系。
4.2.1父母應管理好自身的情緒。有些母親盡管清楚嘮叨行為的弊端,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由于自己的狀態(tài)不好,本身缺乏溫暖和愛心,控制不住自己過激的情緒反應,不自覺地將這些情緒轉移到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或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母親情緒的宣泄口,母親將“垃圾”情緒轉變成言語宣泄,在孩子身上釋放,孩子成了母親情緒釋放的犧牲品。這種情況發(fā)生后,母親應及時反思,在管教孩子前,要處理好自身的情緒,避免將自己的情緒和管教孩子的行為揉在一起,無法辨別是在處理自己的情緒還是在處理孩子的問題行為。
4.2.2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相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獨立,想想“過猶不及”的道理,該放手時就放手。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多垂范,少說教。準備嘮叨孩子的時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樣,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盡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另外,“牽牛要牽牛鼻子”,當需要說教的時候,也不要把說教變?yōu)閱禄蚺u指責話語的堆積,而是要就事論事,有重點地講明道理就夠了。
4.2.3改命令式的教育為民主型的商量。愛的教育應該把重點放在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心理特征,建立民主的親子關系。但這并不是說讓父母一味地遷就孩子,甚至放棄應有的教育,而是要父母洞察孩子的心態(tài),準確把握好教育的時機,因勢利導,講究親子交往的藝術性、及時性及適度性。應該避免母親試圖通過用嘮叨的方式,即通過言語的重復試圖達到對兒童心理控制的目的。
4.2.4學會傾聽,加強與子女的心靈溝通。經常與孩子談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的狀況,聆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和需要。多溝通,少疏離,這是良好親子關系形成的重要基礎。其實,父母經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用心傾聽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不僅可以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父母的撫慰,對父母來說,這何嘗不是在享受人生最可珍貴的天倫之樂呢 !
5結論
本研究的結論是:“母親嘮叨”的教養(yǎng)方式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性別、母親個體受教育程度及其職業(yè)狀況均未呈現(xiàn)顯著相關。也就是說,不管母親面對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存在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在程度上和頻率沒有因為孩子的性別有明顯的差異;不論母親受教育的程度是高還是低,都存在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母親嘮叨”教養(yǎng)行為并沒有因為母親受教育程度低而明顯增加,也沒有因為母親受教育程度高有明顯增加;母親采用嘮叨的教養(yǎng)行為與其從事的職業(yè)無關,母親的嘮叨程度并沒有因為她工作關系管教孩子的時間減少,而降低嘮叨的程度或頻率,也沒有因為她是全職媽媽,全部時間都在關注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學習而增加了嘮叨的行為。
本研究在樣本選取的數(shù)量、年齡特征和區(qū)域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在對“母親嘮叨”教養(yǎng)方式特征研究的準確性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研究者可在這些方面增加研究素材,擴大研究的樣本,選取合適的研究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的結論,找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
參考文獻:
[1]Arnold, Susan G ,OLeary, Lisa S, Wolff & Maureen M .Acker. The parenting scale: 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in Discipline Situatio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137-144.
[2]Baumrind, D., & Black, A. (1967).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in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38, 291-327.
[3]Cindy L. Miller-Perrin, Robin D., Perrin Jodie, L. Kocur. Parent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Child Abuse & Neglect.2009,33:1-11
[4]Fiona Arney, Helen Rogers, Peter Bathurst, Michael Sawyer, Margot Pri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arenting Scale for Australian mothers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May 2008,60(1): 44-52
[5]Handy (Eds.),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families(pp. 228-248). New York: Brunner/Mazel.
[6]Jay Belsky, Robert J. Hancox, Judith Sligo, Richie Poulton, Does Being an Older Parent Attenua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48(6):1570 –1574
[7]Patterson, G. R., & Fleischman, M. J. (1979). Maintenance of treatment effects: Some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family systems and follow-up data. Behavior Therapy, JO,168-185.
[8]陳陳. 家庭教養(yǎng)方式研究進程透視.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6):95-103.
[9]段飛艷,李靜. 近十年國內外隔代教養(yǎng)研究綜述.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10]劉莉,王美芳,邢曉沛.父母心理攻擊:代際傳遞與配偶對代際傳遞的調節(jié)作用.心理科學進展,2011,19(3):328–335.
[11]劉文,劉丹,張姿.幼兒依戀內部工作模型特點及其與氣質、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3):426-428.
[12]徐慧,張建新,張梅玲.家庭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社會化發(fā)展影響的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8,31(4):940-942.
[13]王洛丹,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數(shù)概念的發(fā)展,碩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黃瓊烜,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應用心理學專業(yè) 2011級碩士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