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芬
口算能力是一項最基本的數(shù)學能力。小學低年級是學習口算的關鍵,我們必須重視這階段小學生的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它將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長遠和重大的影響。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谒慵仁枪P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堅持經(jīng)常練習,逐步達到熟練?!笨谒闶菍W生學習整數(shù)四則計算的基礎,學生是否掌握口算方法,直接影響著多位數(shù)加減法和多位數(shù)乘除法能否計算正確、迅速。因此,我們必須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就更為重要。我在口算教學中得出幾點體會:
一、數(shù)形結合,動手操作,掌握口算方法
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差,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學習的形式主要是從感知實物過渡到表象運算。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用不同的感官接受新知識,再通過智力活力整理邏輯,以達到提高口算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小棒操作,圖片拼貼等直觀演示手段,讓學生感知口算的意義,理解口訣的來源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教學加減法時,結合直觀演示畫圖,講清數(shù)的組成。教學20以內加法,讓學生用小棒等擺弄。例如教8+5=13,引導學生用小棒擺,拿出8根和5根各放一堆,計算時先從5根那一堆取出2根放進8根里,合起來是10根;再加上剩下的3根,得出13根.然后逐步擺脫實物的演示和實際操作,讓學生回憶一下操作的過程和方法,在頭腦里遺留下事物的形象,從而達到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樣學生在大腦中建立了形,再結合數(shù),從而達到了數(shù)形結合。學生在做加減法的時候,可以閉上眼睛在大腦里面想擺小棒從而計算出結果。學生的這種想象過程,就是理解計算過程。這也就是學生以后學習兩位數(shù)加減兩位數(shù)筆算時的依據(jù)。
二、抓好視算和聽算
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的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才能說出得數(shù)。在口算訓練中經(jīng)常變換口算形式,將視算和聽算相結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調換口算形式,使他們在愉快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中我常用以下方法:一是搶答口算題,二是每人備一本口算練習本,記錄口算結果,三是經(jīng)常組織口算競賽。常見的競賽形式有:奪紅旗、數(shù)學接力計算、搶答等?!皧Z紅旗”比賽,就是將山畫在黑板上,山上有3條路,每條路上有6道算式題,抽出18位“登山隊員”,分成3組,每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對的一組為贏,可奪得一面小紅旗。這樣,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復習舊知提高計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觀念。“數(shù)學接力口算比”,分組進行,每組人數(shù)相等,各組競賽題相同,開始各組由第一個口算,接著交給第二、第三??,直到做完為止,看哪一組算得又對又快還可以出示這一樣一組口算搶答題:9+2+1 8+6+2 5+7+3 5+4+5 7+4+6 2+5+8 通過教師的點撥,讓學生初步知道像這樣的連加題也可以“湊成十再相加”,同時又初步滲透了加法的交換律,這樣的競賽題有利于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要注意橫向知識與縱向知識的對比,切忌遺漏知識點,要以點帶面培養(yǎng)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
三、講究訓練形式,激發(fā)口算興趣
針對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老師要分散口算練習的時間。讓學生在最佳的時間練習,發(fā)揮練習的實效?!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機械重復的訓練,會使學生產生乏味感,容易疲勞和厭倦,激發(fā)不起訓練的興趣,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寓教于樂,結合教學內容,每天讓學生視算或聽算20道左右題目,并采取多種形式訓練:如既可用口算比賽、對口令、游戲、競賽、集體搶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撲克牌等印發(fā)口算題、限時比賽等方式??谒阕鳛樾率谡n的鋪墊,使新舊知識自然過渡。也可以讓學生自編口算題,進行同桌對問或小組比賽。還可以適時地列舉中外數(shù)學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計算題的計算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比如: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陳景潤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不斷演算,草稿紙就演算了幾麻袋。通過這樣生動典型的事例來喚起小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四、強化新知與舊知
學生接受新知識,也忘得快,針對這個特點,我采用新舊口算題交叉練習和集中訓練相結合的辦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口算能力。同時口算的內容要有爭對性。不同的課,口算的內容要不一樣。新授課的導入練習要充分發(fā)揮奠基和啟發(fā)功能。
口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確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經(jīng)?;?,有計劃、有步驟,在時間上要講求速度,在數(shù)量上要講究密度,在形式上、內容上要注意靈活新穎。只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