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偉,劉傳海
?
戶外體育人口概念及特征探析
錢俊偉1,劉傳海2
體育人口概念的提出和爭論在我國體育界從未停息過,而戶外體育人口作為體育人口的亞類,其概念及特征也必定存在爭議,因此,怎樣更好地界定體育人口及戶外體育人口,并對戶外體育人口特征進行深入的探討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及專家訪談法,通過歸納分析體育人口、戶外運動等領域的異同點,以此探析戶外體育人口的概念和特征,從而為更好地指導全民健身運動,豐富體育人口理論和戶外運動理論提供參考。
體育人口;戶外運動;戶外體育人口
黨的十八大為我國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樹立了風向標,這次報告在體育工作開展方面提出了“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fā)展”的口號,可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將把發(fā)展群眾體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豐富人民文化生活作為體育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戶外運動作為體育總局、各地方政府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切入點及主推項目,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愛,但大眾對戶外運動的認識上,還普遍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尤其是在界定它的主要特征方面,是探險極限挑戰(zhàn)還是休閑健身,尚存爭議。
目前在論述“戶外體育人口”方面的文獻資料較為缺乏,相關研究較少,筆者試圖從交叉學科的領域里建構并提煉出戶外體育人口的新概念,深入探討戶外體育人口特征,并對體育人口及戶外體育人口的概念及特征進行整合論述,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和研究人們的體育健身行為,豐富體育人口理論和戶外運動理論。
以“體育人口”概念的界定為研究起點,重點對戶外體育人口概念及特征進行綜合研究。
2.1 文獻資料法
內容的需要,檢索NoteFirst3.2期刊文獻有關“體育人口”367條,檢索CNKI 期刊數(shù)據庫1998-2014年篇名有關“戶外運動”477條,以時間為變量,對刊物級別進行分類整理,結合研究內容二次分層,并針對性研讀與參考文獻40余篇,并登陸“綠野戶外網”、“http://www.outdoors.org/”等國內外知名官方網站,查閱相關數(shù)據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參考。
2.2 專家訪談法
針對“體育人口”概念爭議及“戶外體育人口”定義真?zhèn)卧L談國內社會體育學專家、戶外運動專家,征求意見和建議,獲得第一手的資料。
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文研究內容的需要,對“戶外體育人口”概念及特征所涉及的動態(tài)定量判定及定性辨別問題,設計調查問卷,在正式發(fā)放問卷前,聘請16位有關方面專家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并參考專家意見對問卷進行修訂和完善,同時在小范圍戶外群體中采用重測法檢驗問卷信度,從而保證問卷的真實有效性及穩(wěn)定性。
3.1 體育與人口關系
人口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人口學同時也是社會學的重要分支,它是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參數(shù)指標。目前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人口結構老齡化、國家移民、生育政策的變化,人口的分布、數(shù)量、質量、年齡結構等也隨之動態(tài)變化,這些因素從不同角度對體育的發(fā)展產生影響[1]。由于體育的本質是對人的關照,同樣體育人口也反映著體育的現(xiàn)代化水平,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體育人口”范疇的內涵與外延也在變化,因此,對體育人口的再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體育人口的界定
“體育人口”一詞源起于日本學界,1965年日本學者管原禮在《體育社會學——體育人口的構造》一書中系統(tǒng)論述了該理論[2]。我國對“體育人口”理論的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80初期,經過近30論界概念之爭,該理論不斷完善,目前“體育人口”已是體育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中的一項主要指標。關于“體育人口”理論仍然爭議在于:它作為反映群眾體育的一項指標時統(tǒng)計的范圍;泛競技論,與運動訓練與提高成績相關聯(lián);體育人口體育活動與日常生活、生產活動界定,如騎自行車群體;體育界定義的概念是否經過了社會學界、運動醫(yī)學界的嚴格驗證。
為了便于“戶外體育人口”的定義及特征研究,筆者參考了有關文獻,目前比較贊同2觀點:(1)人口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一種“結構”狀態(tài),而不是人口的多少,體育人口數(shù)量的多少是很難確定的[3];(2)國際上認定的“體育人口”概念僅僅是理論上的參照,許多學者更多的是采用“經常參加體育休閑活動的人口”來取而代之,即“有意識地參與體育休閑娛樂活動的群體[4]”。參照國內外眾多關于體育人口的研究,筆者認為,體育人口是指在總人口中以促進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為目的,有意識的經常參加身體活動和觀賞、關心體育與消費體育產品的一種社會群體。定義突出了體育人口的社會屬性,即“目的性、有意識、經常性”,為“體育人口”概念提供了定性范式。體育人口作為人口的亞類,它區(qū)分于其他亞類的顯著特征是以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追求改善生活方式為目的。以此行為目的作為延展,又可分細分為三類不同目的的群體:以直接參加身體活動為目的,以觀賞、關心體育運動為目的以及以消費體育產品為目的。
3.3 體育人口判定的主要參照要素
眾多學者在體育人口判定標準的開拓性研究為體育人口統(tǒng)計標準的規(guī)范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并對體育人口統(tǒng)計可操作化提供了依據。參照國內的關于體育人口的判定標準,關于體育人口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評價和參照標準的不一致問題,目前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年齡統(tǒng)計標準不統(tǒng)一、統(tǒng)計對象不一致和統(tǒng)計條件不同,尤其是統(tǒng)計條件。
目前,國內主要采用的是盧元鎮(zhèn)先生在《中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查與發(fā)展》中的界定“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 min以上,身體活動強度在中等程度以上”。其中的三個“以上”體現(xiàn)了體育人口判定的動態(tài)性[5],即所謂的三元動態(tài)定量判定標準,使用這一判定標準的國家有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仇軍[6]的研究也贊同三元判定標準,他從人口學理論出發(fā)論證了該標準的客觀性與合理性。至此,許多關于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抽樣方面的研究多數(shù)是基于該標準而確立的,標準也獲得了國內大部分學者的肯定。
但是,該判定標準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標準僅從體育理論單方面提出來的,缺乏說服力。一個科學的體育人口判定標準應該像“人口”概念那樣,從多視角考慮判定標準的合理性。有學者認為該標準“未經過運動醫(yī)學專家、健康促進專家認定,也沒有相應的社會組織的認定”,因此并不完善。鑒于此,在統(tǒng)計體育人口時,要把采取何種統(tǒng)計標準明確標注出來,以防讀者產生誤讀。比如每周一次的徒步、騎行、郊游登山等,雖健身效果顯著,但也不符合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范圍[7]。因此統(tǒng)計方法同時應該考慮定性研究,而不僅僅是定量的研究,并且這種體育人口的參照標準,不應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判定”,更應該是一種“參照”。另外,盡管標準是動態(tài)的,但是也要注意這部分社會群體行為是否具有目的性、有健身意識及經常性,即體育人口的定性判定。
3.4 體育人口的發(fā)展路徑
全面健身和群眾體育發(fā)展的良好局面,眾多的潛在體育人口,非參與性體育人口,逐漸轉變?yōu)橹鲃訁⑴c型,并最終養(yǎng)成體育健身習慣的人群,目前我國的體育人口不及總人口的30%。想要成為體育大國,一個全民健身紅火發(fā)展的體育國度,分析研究參與型體育人口的行程路徑尤為重要。從體育人口的分層分類作為切入點,體育人口的分類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使體育人口沿著這樣的邏輯順序發(fā)展:即主(被)動媒體觀賞型/主(被)動消費體育產品型→被動現(xiàn)場觀賞型→現(xiàn)場觀戰(zhàn)型→被動參加型→主動參加型→自發(fā)參加型→組織參加型→最終成為終身參加體育人口。
4.1 戶外運動興起與繁榮的內在機制
戶外運動源于18世紀末的阿爾卑斯山脈的登山探險運動,在上個世紀風靡于世界,在歐美國家,人們把戶外運動當做一種生活方式。戶外運動在中國的發(fā)展最早是由登山探險運動開始的,從80年代的漂流探險熱潮后,中國的民間探險運動逐漸步入了發(fā)展期[8]。當前整體的戶外人口規(guī)模龐大,形式多樣,目前呈百花齊放的局面,戶外運動興起與繁榮的內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使人口的分布趨于集中,人們從鄉(xiāng)村田野走進了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森林”,生活的空間變得擁擠,工作節(jié)奏繁忙,產生了很多社會心理問題,患上了“現(xiàn)代文明病”。人與人的關系日益矛盾化,城市的工作環(huán)境競爭激烈,到處充斥著頻繁的經濟交往,人們對物質財富的過度追求,造成了精神世界的空虛,人與人的信任度下降,都市白領們?yōu)榱朔潘勺约?、減緩壓力、鍛煉身體,很多人渴望“回歸自然”,參與到戶外運動中去。(2)城市生存環(huán)境日益惡劣,污染加重。水污染、噪聲污染、霧霾、汽車尾氣等情況加劇,迫使人們在工作閑暇之余走向大自然,去領略大自然白天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綠色的樹木和原野。(3)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物質極大豐富后,人們開始追求更好的身心享受,整個社會生活理念逐漸改變,而普通的觀光旅游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戶外運動正符合了人們這種愿望。隨著人民群眾追求綠色、健康、低碳、環(huán)保生活理念的形成,使戶外運動演化為一種新都市文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種新的、崇尚健康與回歸自然的都市文化,引領社會潮流,戶外運動成為一種“綠色體育”。
4.2 戶外運動的概念
戶外運動通常是包含了人、自然和體育三個重要元素。通常是指在野外或在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的一系列與城市生活相對應的生活方式,而不僅是探險和挑戰(zhàn)自我。比如徒步、攀冰、攀巖、爬山、山地穿越、露營、巖降、獨木舟等。廣義的戶外運動就是室外運動,指所有在室外進行的運動。這個定義幾乎涵蓋了所有運動[9]。如果使用廣義的涵義,“戶外運動”一詞幾乎等同于“運動”,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稓W洲體育完全憲章》(歐洲理事會,1980)認為,戶外運動是指為了探索通過某個特殊的地形(在本文中指開放的鄉(xiāng)村、山林區(qū)域、水域或空域)的戶外活動,采用有挑戰(zhàn)性的通過方式,以及要不斷根據選擇的特殊地形和主要風力、氣候條件來調整和修改的挑戰(zhàn)活動。我國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對戶外運動下的定義: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huán)境為場地(非專用場地)開展的帶有探險性質或體驗探險的體育項目群[10]?!皯敉膺\動”一詞來源于國外的“outdoor sport”,但是隨著戶外運動由少數(shù)人的登山運動,發(fā)展成為大眾化的休閑行為,我國文獻中引用最多的國外學者所提出的戶外運動的定義是:戶外運動是一種與城市生活相對應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探險和挑戰(zhàn)自我。
綜上所述,戶外運動是一組以自然環(huán)境(非專用場地)或模擬自然環(huán)境為場地開展的帶有探險、體驗探險或體驗休閑健康性質的體育項目群。比如公路自行車就是在非專用運動場地的城市道路進行的,速度攀巖就是在模擬自然環(huán)境而建造的人工巖壁上進行比賽,而此運動場地就屬于專用場地,因此在界定概念時,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隨著不斷的戶外項目走向競技化,媒體化,現(xiàn)代化,專業(yè)化,相應的界定也發(fā)生了改變,因此,在我們界定是既要考慮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也要追溯和傳承歷史起源,比如攀巖就是源于登山,盡管它的場地專業(yè)化了,形式競技化了,但是它應該仍然屬于戶外運動中一項的。
4.3 戶外運動的分類
目前在我國開展的主要戶外運動有登山、攀巖、蹦極、沖浪、漂流、滑水、滑翔、穿越、攀冰、遠足、定向、滑雪、滑草、潛水、越野山地車、高山速降自行車、熱氣球、拓展、溯溪、飛行滑索等項目群。因此,對戶外運動進行合理的分類是非常重要的[11]。戶外運動是一個龐大的項目群,若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分類將會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按照項目開展場地可分為:陸地、水上、空中和綜合。
從戶外運動發(fā)展趨勢上來講,參照戶外運動功能和參與目的,可分為2大類:休閑戶外,以休閑健身,放松身心,體驗自然為主的群眾性戶外活動,即大戶外、泛戶外;探險戶外,以體現(xiàn)戶外的探索、探險特征,以實現(xiàn)冒險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為主要目的,少部分戶外專業(yè)愛好者為主,即專業(yè)戶外、極限戶外,如攀登雪山、徒步沙漠等。
4.4 戶外運動的特點
4.4.1 戶外運動是一個龐大的項目群 戶外運動具有層次多樣、形式豐富,運動形式不盡相同的身體活動方式。不同項目對于運動技術、體能和心理素質要求截然不同,通常分為駕馭自己身體的活動形式,比如徒步、攀巖;駕馭器械、裝備的運動形式,比如皮劃艇、自行車等。無論哪種運動項目都需要參與者具有基本知識和技能、裝備、體能和運動技能等。
4.4.2 戶外運動重視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 戶外運動區(qū)別于其它運動項目的顯著特征是,更側重于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更多的時候是通過處理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來實現(xiàn)運動形式的開展,而其它類更多側重于與人的關系。因此戶外運動淡化與人的競技,注重與自然環(huán)境的互動與高度融合。這與自然環(huán)境的多變博深有關系,運動發(fā)生的場所不可控因素多,為了關注安全,要將如何與自然環(huán)境處理關系放在第一位,除技術和運動形式外,還包括如何保護環(huán)境,進行生態(tài)文明建設。
4.4.3 戶外運動具有探險性或模擬探險性 活動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變化性、離奇性和不可控性促使戶外運動是一種獨特的探險體驗活動。人們潛意識都有追求一些生活所缺少的環(huán)境體驗,通過遠離熟悉環(huán)境,產生一種遁世體驗、與日常生活相對應的戶外自然生活體驗,本身就是一種探險和探索體驗,盡管形式上是休閑的或者極限探險。
4.5 戶外運動認識的誤區(qū)
4.5.1 戶外運動的場地的自然屬性 戶外運動通常是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開展,比如徒步、登山等;也有一些是在模擬的自然環(huán)境中開展,比如攀巖、拓展、激流回旋皮劃艇;也有的是在非自然,人工建造的雪場、公路、城市環(huán)路開展,比如鳥巢的冬季滑雪、海南島的公路自行車等。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戶外運動開展的場地和形式會出項更多的形式,采用傳統(tǒng)的概念是很難全面界定和涵蓋的。但是都會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規(guī)律,強調參與者與場地環(huán)境的關系,場地和競賽規(guī)則的具有開放性等。
4.5.2 戶外運動的探險性 戶外運動在發(fā)展的初期階段多數(shù)帶有探險性,屬于極限和亞極限運動,有很大的挑戰(zhàn)性和刺激性。正如社會學家Clayne R·Jensen曾表示,“我們并不提倡不必要的、無意義的冒險,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人們最大的需求從來都不是追求徹底安全。合理的有成功機會的冒險和挑戰(zhàn),總是勝過這些需求[12]?!钡请S著戶外運動的發(fā)展,更多的人們希望親近自然,回歸自然,參與到戶外活動中。當戶外運動由少眾的運動向大多數(shù)人發(fā)展時,戶外活動探險性也會逐漸減弱,休閑性得到更多體現(xiàn)。
當人們暫時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到陌生的環(huán)境、開放的環(huán)境中進行健身休閑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探險行為。不是所有的探險都是要驚心動魄,因此要正確理解戶外運動中不同層次的探險行為和探險心理和情感體驗。
4.5.3 戶外運動的貴族化 由于受到顯性戶外探險的影響,人們通常認為戶外運動需要花費昂貴的資金來購置裝備、衣物和器材才能參與戶外運動,因此很多人成了戶外裝備控。這是一種戶外運動被妖魔化的表現(xiàn)。只有進行極限挑戰(zhàn)和高端探險的少數(shù)項目是昂貴的。其實戶外運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作為以促進全民健身和群眾體育的普及性運動,它的門檻要低于其他運動項目。比如,徒步穿越、自行車等,并且是可以上規(guī)模的運動項目,每年全國性徒步大會有20多個,有國家體育總局直接批準的,各地方的徒步賽事更多,其中總局舉辦的最大徒步大會是2012年甘肅張掖10萬人參加。因此戶外運動是門檻最低的平民化的運動項目。
5.1 戶外體育人口的概念界定
摒棄“體育人口”的概念爭議,立足筆者對“體育人口”概念的理解,認為廣義的戶外體育人口是指在總人口中以促進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為目的,有意識的經常參加戶外身體活動和觀賞、關心戶外體育和消費戶外體育產品的一種社會群體。這部分社會群體所參加、觀賞、關心的戶外運動應當是一組以自然環(huán)境(非專用場地)或模擬自然環(huán)境為場地開展的帶有探險、體驗探險或體驗休閑健康性質的體育項目群,并為此而成為戶外體育產品的潛在消費者。他們的行為應當帶有明顯的目的性、有意識和經常性,不應當是隨意的、無意識、偶爾的行為。
狹義戶外體育人口是指以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以追求運動成績?yōu)槟康?,直接參加戶外運動的社會群體[13]。
5.2 戶外體育人口的分層分類
參照國內外關于體育人口的分類,戶外體育人口也可分為3類。
(1)人參與戶外運動,根據人的不同身體狀況、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參加不同形式的戶外運動;(2)人關注戶外運動,主要包括主動關注戶外運動事件、戶外資訊或者是在媒體引導下關注戶外運動事件;(3)人進行戶外用品的消費,滿足人們的某種時尚、運動和交往需要而購買戶外商品。當然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因此,戶外體育人口應當包括三方面的人群,戶外體育參與人口、戶外體育關注人口與戶外體育消費人口。所以,戶外體育人口可以看成是一切參加戶外活動,關注戶外運動形式與政策,進行戶外體育消費的人群總和。
通常,后兩者被稱為潛在戶外體育人口,前者屬于顯性戶外體育人口,顯性戶外體育人口,也正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對象。根據訪談國內資深的戶外從業(yè)人員,通常將戶外體育人口根據參與活動的頻度、強度和難度等分為戶外休閑活動者、戶外愛好者、戶外骨干愛好者(驢友)、戶外癡迷者和專業(yè)戶外從業(yè)者,另外還有以戶外活動形式為基礎開展廣泛的攝影、環(huán)保等主題的戶外色友、戶外環(huán)保衛(wèi)士等。
5.3 戶外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標準
參照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學三元判定標準“每周身體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身體活動時間30 min以上,身體活動強度在中等程度以上”,結合戶外運動的專屬特性,我們通過調研不同戶外運動參與者的情況,分析不同水平的戶外體育人口在參加戶外的頻率、時間、強度和總運動量,得出戶外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學參照標準:每月參加戶外運動頻度1次以上,每次戶外運動時間3h以上,身體活動強度為適宜強度(中低或中等以上),每次消耗熱量2 000千卡以上的戶外愛好者為戶外體育人口。但是這僅作為一種定量的參考值,同時考慮到三元動態(tài)定量判定標準的缺陷,筆者在調查統(tǒng)計時,結合問卷調查和訪談,界定這部分體育人口以“次/月”為頻率,其行為必須有計劃目的性,有改善生活方式的意識,而且是一種經常性行為,這三方面的要求則是一種定性的界定,只有定量、定性綜合分析,才能判定這些群體是否是真正的戶外體育人口。
6.1 戶外體育人口的“三元”特征分析
調查發(fā)現(xiàn)戶外體育人口通常是體育愛好者,多數(shù)群體每月進行戶外運動超過2次以上,而且每次活動時間超過3h,運動強度不是很大,但是每次運動量超過2 000千卡的運動總量,因此戶外體育人口也是真正的體育人口,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表2)。
表1 常見能量消耗表
注:表中數(shù)據單位為千卡/min。
表2 不同水平的戶外體育人口的統(tǒng)計調查表
6.2 戶外體育人口的結構分析
自然結構,如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等,通過訪談和調查發(fā)現(xiàn),男女性別無顯著差異,年齡結構,從6—65歲均有,具體年齡段分析尚未完成。
經濟結構,如職業(yè)結構、收入結構、消費結構等,調查發(fā)現(xiàn)高中以上學歷者居多,并且高學歷人群為主,此類人群有穩(wěn)定的工作,能夠有雙休日,保證了足夠的時間參加戶外活動。以綠野網提供給筆者的資料顯示,收入5 000元以上的用戶占80.64%,收入8 000元以上的用戶占42.74%(圖1)。
圖1 戶外體育人群的收入情況
6.3 戶外體育人口的活動時間和季節(jié)分析
戶外運動受季節(jié)的影響較大,尤其在北方,通常是夏、秋季人數(shù)最多,活動最多,春季其次,冬季最少(圖2)。
圖2 戶外運動的季節(jié)和月份選擇
6.4 戶外體育人口的活動場地研究
戶外運動中,人們喜歡到陌生的遠近郊區(qū)或異地參加活動,調查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人喜歡到郊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中健身(圖3)。
圖3 戶外運動區(qū)域選擇
6.5 戶外體育人口的活動項目分析
戶外是有一系列的項目組成,人們參與的主要目的主要為了健身,交友和減壓,因此參與者更多選擇的都是休閑型,健身性的戶外活動(圖4),有近70%的人選擇此類型活動。
圖4 戶外運動的項目選擇
(1)本論文綜述了體育人口和戶外運動兩個領域的最新理論,在問卷調查、訪談、統(tǒng)計分析的基礎上,提煉出了戶外體育人口的概念和統(tǒng)計學參照標準。廣義的戶外體育人口是指在總人口中以促進身心健康、休閑娛樂和以追求改善生活方式為目的,有意識的經常參加戶外身體活動和觀賞、關心戶外體育和消費戶外體育產品的一種社會群體。戶外體育人口統(tǒng)計應當參照動態(tài)的“三元判定標準”,同時應當對戶外體育人口進行必要的“目的性、有(健身)意識、經常性”行為的定性界定。
(2)戶外體育人口的特征:戶外體育人口通常是體育愛好者,多數(shù)群體每月進行戶外運動超過2次以上,而且每次活動時間超過3h,運動強度不是很大,但是每次運動量超過2000千卡的運動總量;群體中男女性別無顯著差異,并且高學歷、有穩(wěn)定工作人群為主;戶外體育人口受季節(jié)影響較大;調查發(fā)現(xiàn),80%以上的人喜歡到郊區(qū)自然環(huán)境中健身,參與者有近70%的人選擇休閑型、健身性的戶外活動。
(3)由于時間和訪談對象量不夠大等原因,關于戶外體育人口的眾多特征沒有得到有力的論證,例如戶外體育人口年齡結構分段分析尚未完成,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不僅要從體育人口的角度研究戶外運動,更要參照旅游和經濟學等角度進行深度分析。
[1] 盧元鎮(zhèn).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90.
[2] 管原禮.體育社會學——體育人口構造[M].大修書館,1965.
[3] 張 磊,夏成前.體育現(xiàn)代化指標體系中“體育人口”指標合理性論證[J].體育與科學,2014,35(4):74~79.
[4] 黃 卓,王秋人,周美芳,等.倫敦大眾體育人口空間發(fā)展的路徑特征及啟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4):22~26.
[5] 何建文.體育人口理論研究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2):1617~1619.
[6] 仇 軍,高 峰,體育人口概念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2):15~18.
[7] 張 寧,韓軍生.對我國體育人口概念的再辨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5,27(5):1~2.
[8] 甘志娟,程曉娟,李慧,等.戶外運動的界定綜述[J].現(xiàn)代商業(yè),2011,6:278~279.
[9] 張 雨.我國山地戶外運動賽事組織理論與實踐研究[J].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10] 楊 漢,董 范.高校體育課程——對北京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6):789~791.
[11] 李紅艷.戶外運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17~25.
[12] Krucoff C. Popular, low-cost pedometers:10,000 steps to a better health. The Seattle Times,1999 Dec 5.
[13] 江崇民,張一民,張彥峰,等.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程度評價的辨識[J].體育科學,2009,29(5):24~30.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QIAN Jun-wei1, LIU Chuan-hai2
The presenting and debating of the concept "sports population" have never been stopped in the sports circle of China.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as a sub-category of "sports population", has certainly controversial concepts and features.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o better define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and to discuss and analyze their features in depth.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areas, such as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are concluded by summing up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u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guiding national fitness campaign and enriching theories of sports population and outdoor sports.
Sports population; Outdoor sports; Outdoor sports population
G895
A
2014-12-04
1.北京大學體育教研部,北京,100871;
2.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天津,301830。
1.Peking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Beijing 100871, China;
2. Tianjin College,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1830, China.
1007―6891(2015)01―0006―06
10.13932/j.cnki.sctykx.201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