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勇 魏人前 郭 濤 鄧 睿
廣東省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佛山 528000
不同植骨材料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效果觀察
林志勇 魏人前 郭 濤 鄧 睿
廣東省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佛山 528000
目的探討不同植骨材料在治療腰椎滑脫癥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選取本院的96例腰椎滑脫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椎間融合材料不同分成3組,各32例。A組使用自體骨,B組使用同種異體骨,C組使用BMP人工合成骨,比較3組的椎間隙高度、植骨融合率、神經功能。 結果A組和C組6、12個月后的椎間隙高度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和C組12個月后的植骨融合率、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12個月后的植骨融合率、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BMP人工合成骨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效果和自體骨相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植骨材料;腰椎滑脫癥;治療效果
腰椎滑脫癥(lumbar spondylolisthesis)最早由Killan命名[1],屬于嚴重的腰椎疾病,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失穩(wěn)、難以久坐、久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腰椎滑脫融合術是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隨著手術方式的不斷進步,脊柱內固定器械不斷完善,但臨床上仍有10%~15%的不愈合率,相關研究顯示,生物學因素在脊柱融合中起著決定性作用[2]。本研究選取96例腰椎滑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植骨材料在腰椎滑脫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96例腰椎滑脫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椎間融合材料不同分成3組,各32例。A組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30~72歲,平均(50.8±10.2)歲;病程0.5~10年,平均(3.6±1.4)年。B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齡32~73歲,平均(50.6±10.4)歲;病程0.6~11年,平均(3.7±1.3)年。C組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32~74歲,平均(50.5±10.5)歲;病程0.4~11年,平均(3.8±1.3)年。3組的年齡、性別、病程和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3組均選擇椎弓螺釘固定-后路椎間融合術治療,A組采用自體髂骨或肋骨,B組采用同種異體骨條或骨塊,C組采用BMP復合同種異體骨條或骨塊。植骨充實后,校正融合器位置并緊壓固定,術后抗生素預防感染,48~72 h拔除引流管;臥床休息3周以上;2周折線后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腰背功能鍛煉,植骨融合后3周佩帶腰托下床,植骨融合后1周、6個月、1年復查X線或CT。
1.3 效果評價
采用X線片測量椎間隙高度,椎間隙高度為椎間隙前緣高度與后緣高度的平均值。判斷治療后不同時段的植骨融合情況,融合判斷標準如下。完全融合:椎體活動度<4°,融合區(qū)有連續(xù)的骨小梁;部分融合:椎體活動度>4°,融合區(qū)無法辨別是否出現(xiàn)骨小梁;不融合:椎體活動度>4°,融合區(qū)未出現(xiàn)連續(xù)骨小梁[3]。融合率=(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例數(shù)/總數(shù)×100%。采用日本骨科學會評分系統(tǒng)[4](JOA)評估治療后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分為顯效(改善率>60%)、有效(改善率25%~60%)、無效(改善率<25%)。其中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9-治療前評分)×100%。觀察3組的術后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組融合術后椎間隙高度的比較
A組和C組6、12個月后的椎間隙高度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6、12個月后的椎間隙高度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3組融合術后椎間隙高度比較(cm,±s)
表1 3組融合術后椎間隙高度比較(cm,±s)
與A組和C組同時間段比較,*P<0.05
組別 n 1周 6個月 12個月A組B組C組32 32 32 1.28±0.32 1.21±0.31 1.27±0.30 1.23±0.30 1.01±0.26*1.25±0.32 1.20±0.26 0.97±0.21*1.23±0.25
2.2 3組術后12個月植骨融合率的比較
A組和C組12個月后的植骨融合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12個月后的植骨融合率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3組術后12個月植骨融合率的比較[n(%)]
2.3 3組術后12個月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的比較
A組和C組12個月后的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12個月后的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3組術后12個月神經功能改善總有效率的比較[n(%)]
目前常用的植骨材料有自體骨、同種異體骨、異體骨、人工骨。自體骨有骨誘導、骨傳導、骨形成的優(yōu)點,而且無免疫排斥反應,因而是脊柱融合術骨移植的“金標準”[5-6],但自體骨移植由于受到骨源受限、手術時間長、術中失血增多、術后供區(qū)疼痛及可能存在并發(fā)癥等影響,難以滿足充分植骨的要求。同種異體骨移植具有供骨量大、創(chuàng)傷小、無自體取骨并發(fā)癥、形態(tài)多樣(松質骨、皮質骨、去鈣骨基質等)的特點,但同種異體骨容易發(fā)生免疫排異反應,且臨床多采用經過冷凍、凍干、化學處理的同種異體骨,骨細胞成分大多已壞死,成骨作用和骨誘導活性嚴重減弱,植入后只能起到替代纖維組織的作用,易發(fā)生疲勞骨折,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風險[7],目前臨床應用逐步減少,有些國家已開始禁止使用。BMP誘導成骨的作用可分為趨化期、分化期、骨質形成期、重塑期4個時期[8]。BMP靶細胞是血管周圍有潛在分化能力的一種間充質細胞,可以分化為具有不同功能的成骨細胞,然后通過膜內化骨與軟骨化骨形成新骨,對植骨融合過程啟動、發(fā)展、調控、重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提高脊柱融合成功率,縮短融合時間。BMP廣泛分布于各組織,參與各種生理病理機制,而且脊柱融合術中均采用超生理劑量[9-10],因此潛在的安全性問題應引起關注。在后外側融合中,由于BMP植骨材料能大量促進新骨生長,可能引起鄰近正常節(jié)段融合[11-12],而且BMP對于暴露的硬脊膜以及神經根也有潛在影響。大量的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顯示,BMP在脊柱融合術手術中非常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BMP的固定效果和自體骨相當,顯著優(yōu)于同種異體骨。
綜上所述,BMP人工合成骨治療腰椎滑脫癥的效果和自體骨相當,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黃劍峰,寧錦龍,岑定善.兩種椎間融合方式在治療腰椎滑脫癥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10):2819-2822.
[2]張烽,陳兵乾,居建文,等.三種單純腰椎椎間融合術加用雙側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后生物力學比較的實驗研究[J].醫(yī)用生物力學,2011,22(3):302-305.
[3]賀聚良,詹新立,肖增明.不同植骨材料及方法對腰椎滑脫植骨融合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16),3153-3156.
[4]張平德.不同自體植骨材料在不同植骨融合術腰椎滑脫患者中的對比分析[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5):1957-1958,1960.
[5]郭從濤,周強,代飛,等.異體腓骨環(huán)椎間融合器在腰椎融合術中的效果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0,32 (17):1875-1879.
[6]張劍剛,丁文元,申搖勇.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復發(fā)性腰椎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脊柱外科雜志,2011,9(4):232-235.
[7]殷鵬,劉秀珍,吳延平,等.不同植骨材料在退變性腰椎病脊柱融合術中的應用與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7):778-782.
[8]王建,周躍,張正豐,等.微創(chuàng)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1,49 (12):1076-1080.
[9]陳少華,藍梅妍,鄭延華.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Quadrant通道下椎間融合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癥中的應用效果[J].廣東醫(yī)學,2013,34(12):1949-1951.
[10]袁振超,陳遠明,陳鋒.腰椎滑脫癥椎間植骨融合中3種植骨材料的遠期效果對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16):3033-3040.
[11]蘇鍇,郭營,湯嘉軍,等.微創(chuàng)經椎間孔腰椎體間融合術與傳統(tǒng)開放手術對退變性腰椎滑脫癥腰椎-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的不同影響[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24(3):204-208.
[12]趙宇,李戰(zhàn)寧,馬丁,等.不同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33(8):73,75.
Effect observation of different bone graft material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LIN Zhi-yong WEIRen-qian GUO Tao DENG Rui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xiàn)oshan 528000,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bone graft materials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96 caseswith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n our hospital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materials of the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32 cases in each group.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host bone,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allograft bone and group C was treated with BMP artificial synthetic bone.The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bone graft fusion rate and nerve function of three groups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Results The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in group A and group C after 6,12months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fusion rates of bone graf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rve function in group A and group C after 12months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fusion rates of bone graf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rve function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C(P>0.05).Conclusion Artificial bone and host bone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has the equivalent therapeutic effect,it is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Bone graftingmaterials;Lumbar spondylolisthesis;Therapeutic effect
R684.7
A
1674-4721(2015)02(c)-0055-03
2015-01-06本文編輯:祁海文)
廣東省佛山市衛(wèi)生和計生局醫(yī)學科研項目(20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