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雪莉
評彈創(chuàng)作中的幾點體會
■華雪莉
我是一個專業(yè)評彈演員,除了當好演員之外,現(xiàn)在也在編創(chuàng)新書目。在這幾年的編創(chuàng)書目的藝術實踐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作健康向上有意義的書目。社會在發(fā)展,事物在變化,聽眾要求在提高,但萬變不離其宗,正氣總是主流,邪惡總是在角落里。觀眾喜歡安寧、平和、健康、光明的內(nèi)容,并與正面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總希望壞人遭到應有的懲罰。不管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編書人的心要與廣大聽眾共振,與社會主流同步。每一回書、每一個情節(jié)都應該認真檢查,絕不能迎合少數(shù)人或因一時的社會傾向而迷失方向。正路引導書路,演員才有生路。
二、多讀書、多說書、多聽書、多編書,形成良性循環(huán)。說書人要多讀書,編書人也要多讀書,讀各種好書,不斷積累,聚沙成塔,開卷有益,這樣編出來的書可以扎實些、豐富些,路子寬一些、文學性強一些。多說書是實踐,這是我們演員編書人最有利的條件。自己編寫的書,老不上臺、老不與觀眾見面,老不豎起來讓大家看看,照照鏡子,這個“親兒子”很難養(yǎng)活。從文字到語言,從方格中跳到臺上是有區(qū)別的。有些詞句寫出來很好看、很美,但說出來卻很別扭,唱起來也很難聽。有些詞句寫出來也許并不漂亮,但放在口中,卻有節(jié)奏、有韻味。多聽書,聽聽別人的、聽聽古人的、聽聽有名的,也聽聽自認為一般的書,看看別人的特點和長處,看看別人的短處和敗筆,經(jīng)常做旁觀者。多編書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任務,一人一部書說一世,早就過時了。前輩徐云志說了《三笑》,為何要再搞《碧玉簪》,前輩周玉泉也搞過《賣油郎》,嚴雪亭毅然決然唱《小白菜》,蔣月泉唱《白蛇傳》一部書不夠,兩部書夠不夠?放到當下也不夠,除非你像某些演員經(jīng)常不演出。演三百天左右的演員,都能體會到書少的苦惱。當然,多編不能胡編,胡編一次,趕快總結經(jīng)驗教訓,因為胡編的書目只能騙聽眾一次,卻拉不了觀眾一世。演員編書可以為自己量體栽衣,找到書性符合自己特點的書目,走自己的藝術道路。目前演一個丟一個,我想一定丟的是廢品,如果是金子,演員是舍不得丟掉的。
三、情節(jié)簡單沒人聽,情節(jié)無理無人迷。書中一定要有故事,故事一定要有情節(jié)。情節(jié)平淡,書也平淡。而情節(jié)離奇,書也曲折,一曲一折,形成一個又一個場景,產(chǎn)生一幕又一幕戲劇矛盾、沖突,此起彼伏,波瀾壯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這才能抓住聽眾的心、動聽眾的情。如果書路筆直,不見高山,不顯平地,風平浪靜,聽眾乏味,當家無嚼,明日聽眾豈能肯再來聽書?所以新編書要讓聽眾充分相信里邊有東西,容量很大,絕不是無事呻吟。情節(jié)安排一定要合理,否則失真。失真的后果比沒有情節(jié)更慘,失真就屬荒唐,而情節(jié)簡單只不過是蒼白貧血而已。
四、人物要有個性。人物有了個性,人物就活了。人物一活,書也就活起來了。一部新編書目能讓主要人物活起來就很不容易了。情節(jié)的安排、沖突、官白、對白、表白都要圍繞人物個性去考慮,少一點都不行。一類書所以有魅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們塑造了有強烈個性的人物。《玉蜻蜓》少了金張氏等于抽去了一根總經(jīng)脈,而金張氏的個性是獨特的,在其他長篇書目中很難找到。同樣《描金鳳》中的錢篤笤,在《玉晴蜓》中就見不到。如果你發(fā)現(xiàn)有個人物有些像錢篤笤,那一定是模仿錢篤笤而來。
五、千萬不要忘記時間和環(huán)境。新書目不管什么朝代、什么地方,最好先詳細研究一下當時的風土人情和習俗。這樣或許在書中某時某處就能補上一筆,可以更真實動人。這個問題在一類書目中又是比較鮮明的?!队袂珧选氛徊繒?,由一代代藝人的再創(chuàng)作加工,就像一卷明朝嘉靖年代蘇州的《清明上河圖》。聽眾聽起來逼真,身臨其境。有了民俗性,書就有了存在的價值。我們新編書千萬不要搞成人物小變、情節(jié)小動,立刻就將內(nèi)容從唐朝搬到明朝,從明朝跳到清朝。在一類書去糟粕存精華的整理中,應該注意有沒有將鄉(xiāng)土氣、風俗味砍去。如果是這樣,那么《玉晴蜓》聽來同樣是乏味的。
六、當心寫刀背書。刀口、刀背我是這樣看的,有些情節(jié)只能通過表白來完成,有些情節(jié)只能簡單略過,有些要等到適當?shù)臅r候再細做,有些本來就應該充分去表現(xiàn)的。如果將這樣的位置顛倒,那么就是不做刀口做了刀背。譬如電視、電影可以拍接吻、擁抱,可以借助很多地方去渲染去加強,甚至只拍兩張臉就可以看到男女擁抱的熱烈場面。說書對這些可表不可做。有人把握錯了,就顯得肉麻。動作性的反映,在說書中是比較難處理的。如果我們編在擁抱之前的東西,恐怕就便當、好處理。對這種情境處理,電視、電影就比我們困難。因為他們的高潮在后面,我們的高潮在前面。
七、小落回、大落回,落了只怕不再來。新編書的小落回、大落回往往落在不妥之處,落得不扣人,無新意。一類書聽眾熟而又熟,你落下關子,聽眾知道明日是什么,吸引他來的因素大多是對藝術的欣賞和回味。我們新編書落下關子,對聽眾是未知數(shù),老是將刀扣在頭頸里落,也不是一張常用的藥方,因此必須采取多種方式。關鍵是小落回大落回前的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安排得如何,懸念可有,書路可清,有沒有在落回前面扣住他們,所以我們要解決好落回前的十分鐘。解決好十分鐘,可以彌補四十分鐘的過失。
八、唱詞安排勉強不得。新編書的唱詞安排,要在該唱的時候才唱,不唱的時候堅決不唱。能大段抒發(fā)的時候,才能有感而發(fā)。否則有生搬硬套之嫌。不能因為演員擅唱而添唱詞,更不能因為書情不夠加唱段。這樣的唱,聽眾嫌煩,書情沖淡,往往是莫名其妙。最好能有機地在上半回書中和下半回書中,安排上下手的唱詞。在安排唱詞的同時再考慮讓演員唱曲牌,還是唱別的什么。在十五回書中,要有一個全盤計劃。唱詞最好俗中求雅,不要玩弄文字游戲,華而不實。
九、噱頭也能定終身。噱是書中寶,人人皆知,可惜當下書里噱頭太少了。法寶少了,甚至沒法寶,請問如何去征服我們的聽眾,培養(yǎng)新聽眾呢?我們閉眼想一想,在經(jīng)典的書目中哪一部書不噱?有名望的前輩老人哪個不噱?所以新編書目里噱頭決不可少。有些噱頭是讓演員去創(chuàng)造。如果作者在書中矛盾沖突里,開掘書情深度時,人物對白中就安排了肉里噱,那么等于皇冠上鑲嵌了鉆石,閃閃發(fā)光。凡是行書路中讓聽眾笑一笑,能博取聽眾的青睞,能使演員心中感到踏實,能使書場中氣氛兩樣。演員也容易讓聽眾產(chǎn)生好感,臺上臺下的一座無形的墻被拆掉了。當然噱要噱得合理、幽默、有回味、有寓意。一個好的噱頭,可以打敗一檔好的唱段。值得注意的是,噱也要適可而止,噱永遠與嚴肅共存。強放噱頭,就像蹩腳廚師只知江南人吃菜偏甜而拼命放糖,而忘了放鹽一樣,甜而無味。
十、傷悲的時候不宜太長。悲劇很有力量,不過一部長篇都悲悲戚戚就成問題了。一回悲書聽眾或許能夠承受,如果連悲三回,后果不堪設想。新編書往往沒有連續(xù)兩小時悲痛的書,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我們的老祖宗回避了這種悲局。那么像吳均言說的《李逵》,殺四虎聽了也很悲,但很過癮。吳均言處理得悲壯,笑里藏悲,悲中有壯烈,況且不滿兩小時。如果殺四虎下來再加上一回武松哭靈,聽眾也吃不消,演員的內(nèi)臟也受不住。
十一、開門見山、單刀直入是現(xiàn)代社會的潮流。第一,新編的長篇書目有時行書不能太慢,矛盾沖突展現(xiàn)不能太晚,否則聽眾不滿。因此特別要注意第一回書的上半回,給聽眾什么,讓他們得到什么,否則小落回時補買聯(lián)票的人就少了。有的書到第四回主人翁剛剛有些苗頭,可惜書場里人頭沒有苗頭了。第二,要注意不重復,不能見了張三時說一遍,遇到李四又要唱一遍,李四碰到黃五要復一遍,黃五轉告趙六又要訴一遍,最后還要這么長那么短,結案時還要議一遍。當然有些情節(jié)非但要復而且要復幾復,這一定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情節(jié)。第三,要注意表了再唱,或唱了再表,避免上手唱一遍、解釋一遍,下手唱一遍還要思想斗爭一遍,這樣說唱聽眾受不了。
十二、正確解剖,合理運用倒敘,不能喧賓奪主。我們評彈的特色在于評說千秋,評說的關鍵在于用詞正確,簡練生動,否則就會言不達意,歪曲了人物思想,歪曲了書情。簡練是干凈爽氣,反之就嚕蘇或者窮相。用詞生動是為了使書目更有立體感。
古人云:“語不驚人死不休”,很有道理。我們在新編書目中還會出現(xiàn)該表不表,不表瞎表,表了也不清,不表也不明,官白改私白,私白表白全攪混,美其名日是現(xiàn)代化。聽眾聽來說的是傳統(tǒng)古典書,對話是現(xiàn)代西裝旗袍人,就像現(xiàn)在港澳電視中對白,格格不入,說話不出。倒敘和典故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喧賓奪主。如果倒敘的故事比現(xiàn)在書中發(fā)生的事情還要生動,還要細膩,那么這就成了本末倒置,喧賓奪主。聽眾當時聽來動人,聽下去對正書會產(chǎn)生反感。正書壓不住典故或倒敘,等于唱得不好琵琶好,開始聽眾猶如聽國樂獨奏,后來想想我是在聽評彈。怎么會這樣?反感油然而生。
十三、不要忽視書中小人物。一類書五花八門,角色齊全,而我們新編書往往重花旦、小生,輕其他,這樣人物少又單調,要處理好極不容易。當然內(nèi)容豐富也可以,但是畢竟要說三十個小時,因此書中各種小人物怎么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小人物是串戲的,有些人是難得用用的,有些關鍵時刻起關鍵作用的,這些小人物也要有個性?;蛟S笑料就從里邊來,我們或許可以從江北阿三、臘梅丫頭、吐血四官的模式中跳出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