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德育工作者要研究中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點,通過各種有效活動,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學生;思想品德;有效性
青少年是祖國的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成長。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學校在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養(yǎng)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方面擔負著極其重要的責任。所以德育教育一直是學校教育的工作重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能獨立思考的、尊重社會公德的勞動者。德育過程作為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來考察,是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是教育者用社會所要求的品德規(guī)范影響受教育者,啟發(fā)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過程,德育過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一、中學生的特點
1.閉鎖性與開放性
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漸漸地將自己內心封閉起來,他們的心理生活豐富了,但表露于外的東西卻少了,加之對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滿意,又增加了這種閉鎖性的程度。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希望能有人來關心和理解他們。他們不斷地尋找朋友,一旦找到,就會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初中生在閉鎖的同時,又表現(xiàn)出很明顯的開放性。
2.具有傳統(tǒng)性和叛逆性
他們既認同感強,又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顛覆傳統(tǒng),但是缺乏踐行能力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們經(jīng)過十多年的教育,認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也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認同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欠缺腳踏實地、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分析鑒別的能力,盲目性較大。由于初中生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成人感,進而產生了強烈的獨立意識,他們對一切都不愿順從,不愿聽取父母、教師及其他成人的意見,在生活中,從穿衣戴帽到對人對事的看法,常處于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
3.參與意識強,但參與能力弱
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但尊重他人卻不夠。對什么事都感興趣,都渴望試一試,但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條件和客觀情況,缺乏分析和決策能力,特別是往往只看到好的方面,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估計不足,考慮不周,造成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
4.具有強烈的個性特征,但承受能力弱
他們獨立意識強,但責任意識、承受能力、調適能力較差。由于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優(yōu)越,衣食無憂,貪圖享受,生活安逸,造成其承受力不足,經(jīng)不起一點挫折,一遇打擊和挫折,就萎靡不振,精神崩潰,有的還走上了絕路,其心理素質和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在某些情況下,初中生們似乎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勇敢精神,但這時的勇敢?guī)в忻ё埠兔笆У某煞?,具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這是因為,首先,他們在思想上很少受條條框框的限制和束縛,在主觀意識中,不存在著過多的顧慮,常能果斷地采取某種行動;其次,由于他們在認識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經(jīng)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險情景。
二、加強新時期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提高德育管理者的基本素質
“打鐵先需自身硬”。學校德育工作的群體是學校每個教職工,他們對德育工作的認識,自身素質和德育工作意識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學習能力,指揮協(xié)調能力和對新事物的敏銳性都直接影響學校德育教育學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師資隊伍,要注重師德教育,注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穆殬I(yè)以其強烈的形象性和示范性,從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行為習慣上影響著學生。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項活動,每一節(jié)課,長期熏陶才能形成。教師從多方面影響著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影響著他們一生的生活道路。所以作為教師在各個方面都嚴格約束自己,讓自己成為學生的典范。久而久之,在學生眼里,老師就是自己的榜樣,這樣就產生了很好的模仿效應,為培養(yǎng)唯美是學、唯先是學的品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2.上好德育課
課堂是進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場所,課堂學習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學生在課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將會潛移默化地反映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課堂教學的靈魂是育人,抓住了課堂,才抓住了“全員德育”的精髓,才抓準了學校德育的命脈。課堂中的德育應貫徹于每一個學科,貫徹在每一節(jié)課堂的始終。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的課堂教育理念,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德育,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中滲透德育,組織學生實驗中滲透德育,在一切教學活動中都要滲透德育。教師要善于變德育為“涓涓細流”,使其伴隨自己的教學,長年累月地浸潤、滋養(yǎng)學生的心田。
3.上好開學第一課
要上好第一節(jié)課,就必須要重視第一節(jié)課。開學伊始,我校中學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利用新生教育、入學教育的契機,以“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為主題,分年級、分班級組織開展了“開學第一課”的活動。本著上好“第一課”、上活“第一課”的原則,通過先利用國旗下講話進行愛國宣傳教育,再通過觀摩以“英雄不朽”為主題的2015年《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然后抒寫觀后感等形式,對廣大青少年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引導廣大學生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傳承弘揚偉大的抗戰(zhàn)精神,以達到培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目的,使學生通過勤奮學習、崇德向善,在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上好開學第一課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更為普遍的推廣是在每一天,每一節(jié)的日常課堂之上,為更好的影響學生,利用課堂的主陣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學校將長期的在相關學科開展主題觀摩活動,為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4.開展各種德育活動
課外活動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是思想道德教育行之有效的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課外活動是為學校教育目的,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課外對學生實施多種影響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受到教育、啟發(fā)與鼓舞,是提高德育工作時效性的有效途徑,課外活動多以集體的方式進行,是學生自愿參加。因此,他們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活動中遇到的困難,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就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團結互助的團隊意識及集體主義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yǎng),開拓視野,同時也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如讓學生成為一個表演者、觀察者,或是作為藝術作品的欣賞者。這樣學生就會進入一個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這有利于德育的內化。同時,表演活動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使其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無論作為怎樣的角色,學生都會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蘊涵的道德力量,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課本劇表演、器樂表演、演講等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發(fā)揮才能的舞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思想品德教育。
學生除受學校、家庭的影響外,還要接觸社會,受到社會的不同影響,而這些來自各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會做人,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增強學生的公共意識,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如走上街頭,清掃街道垃圾;鼓勵學生自愿組成關愛小隊去敬老院為孤寡老人服務;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上一些日常用品,到福利院、軍烈屬家送溫暖……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爭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