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兵
《蟠虺》里的技術、精神與情懷
馬 兵
對于熟悉劉醒龍的讀者而言,《蟠虺》應當會為他們提供陌生而又別致的閱讀體驗,因為這是一部讓讀者慣性的期待視野落空的小說,是一部充分解放故事的美學勢能的非典型性的劉氏小說,甚至可以說是對評論界關于劉醒龍小說的固化理解真正提出挑戰(zhàn)的小說。如果說《彌天》、《圣天門口》、《天行者》和《政治課》等名作仿佛連綿而起的宏毅慎重的高地,《蟠虺》則兔起鶻落,更像一座兀自而立的絕壁,與前者隱然呼應,氣相卻決然不同。也難怪劉醒龍自言“這也是迄今為止在我的寫作歷程中,最具寫作愉悅的一部”,他同時還對寫作此書的動機做了如下的闡釋:“小說的使命之一便是為思想與技術都不能解決的困頓引領一條情懷之路?!蹦敲?,吸引我們的是,在《蟠虺》中情懷到底是如何為思想與技術紓困的,小說里的技術、思想與情懷對于作家的自我挑戰(zhàn)性到底又在哪里?
“曾侯乙尊盤”密碼與敘述性詭計
作為一個慣常被批評界指認為具有典范意義的現實主義作家,劉醒龍曾經老老實實地承認:“我不習慣寫那種異峰突起的東西。我在寫作中比較喜歡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徐徐進入。看似隨意為之,其實精心布局?!逼鋵嵈搜晕幢?,他的小說固然精心布局,但并不少異峰突起。在他的第一部長篇《威風凜凜》中,甫一開頭便宣布了趙長子的死訊,讓接下來的整部小說成為一樁對往事抽絲剝繭的盤查;又如《往事溫柔》中開篇那一封遲來的信件所釀成的情感波瀾和制造的疑問同樣巨大,而后者也成為小說敘事的重要推力。這些劉醒龍小說里偶爾為之、相對異質的元素讓我們約略看出他對懸念設置的偏好。
此偏好多年來隱而不彰,但制造懸念的沖動在積累和沉淀之下勢必期待集束噴涌,而《蟠虺》便是這個等待多年的機會,是這個懸念愛好者熱烈的找補——相比于前面提到的殺戮疑案與愛情謎團,《蟠虺》里圍繞著國寶“曾侯乙尊盤”構設的懸念要龐大而繁密得多,上則關乎歷史與科技,下則系于野心與陰謀,旁及楚學與玄學,市井與俚俗,加上學識淹博的考古宗師、情比金堅的癡情女子、技藝精湛的青銅大盜、雄心勃勃的政治狂人,兼之龜甲卜卦、墓室陷阱、死人傳書、山歌留信,等等這些都被冶于一爐時,小說想“自然而然,徐徐進入”已然不可,而劉醒龍采用推理的筆法才是“水到渠成”。懸疑對小說意味著什么?博爾赫斯在一篇演講里說過,富有懸念的推理小說是應該得到捍衛(wèi)的文體,因為無論如何變化,它仍然默默地保持著一種“美德”。在博爾赫斯看來,這種美德包括智性、對人物塑造的重視和情節(jié)完整性的強調,其意義是“在一個雜亂無章的時代里拯救秩序”。而眾所周知,無論多么形而上學、多么玄妙不可解的東西,博爾赫斯總能借助迷宮般的敘事和推理的手腕講得風聲水起??梢姡绻怀n硁自守于通俗與純文學的所謂分界,推理確實是豐富小說 “美德”、建立小說迷離又誘人的敘事暗道的好手段。也許正因借重了這個“美德”,《蟠虺》被讀者譽為“中國版的《達·芬奇密碼》” 。
說到《達·芬奇密碼》,巴黎神學院的神學家貝爾納·塞布埃教授寫過一本《給讀者講解“達·芬奇密碼”》的小冊子,認為《達·芬奇密碼》能在全球掀起風潮的原因不止是因為它是一部精彩的知識懸疑小說,類似的小說并不鮮見,更重要的是它能水乳交融地融會虛實,“用媒體的話來說就是‘合成’之物,它非常巧妙地把虛構的故事和精確的史實融合在一起……因此某些虛構的情景似乎倒更像是史實”。小說中涉及到的畫作、宗教派別、地名、物名無不有據可查,也因此,小說那些虛構的懸疑因為有了現實的指征和附著而開始具有建構“現實”的力量,真幻的邊界就此瓦解,驚悚被渡引到讀者熟悉的現實藝術場景中,自然也就引動讀者別一種的審美化的戰(zhàn)栗。不知道劉醒龍是否具體受到《達·芬奇密碼》的啟發(fā),《蟠虺》給予讀者的閱讀體驗與之非常相似,它以實帶虛,又以虛擊實,并十分大膽且巧妙地建立起小說與剛剛過去未久的現實政治熱點新聞的關聯(lián),讓虛構的故事陡然具有了切入現實的縱深。
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尊盤,一九七八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擂鼓墩,素來被視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精美細致的青銅重器。依據一九七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傳統(tǒng)精鑄工藝鑒定會的《曾侯乙墓青銅尊盤鑄造工藝的鑒定》報告,一般認為曾侯乙尊盤是用失蠟法的工藝制作的,但近些年來考古學界質疑失蠟法的呼聲也很高,不少重量級的學者撰文認為曾侯乙尊盤是用范鑄法而非失蠟法制成。必須承認,上述專業(yè)知識是筆者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止不住好奇而查詢相關資料的所得。我還按圖索驥,用百度地圖一一搜索過小說中那些重要的地點:東湖公園老鼠尾、江北監(jiān)獄、九峰山公墓、黃鸝路、白鷺街、水果湖、中北路等等,它們現實中確鑿可尋。當這些實際的地點與小說人物的活動空間建立起越來越緊密的對應關系,圍繞著曾侯乙尊盤的那些隱秘和虛實,也就越發(fā)撩撥著讀者的探知欲。
《蟠虺》在情節(jié)設置上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推理”讓人嘆服。小說的主人公曾本之是考古界青銅重器方面的權威,他提出曾侯乙尊盤是用失蠟法鑄造的觀點,并在弟子兼女婿鄭雄的支持下稱霸學界多年,但內心深處卻始終自我懷疑。一封“去世”多年的老友來信終于讓他冒著令自己學術聲譽毀于一旦的風險,去揭開塵封心底二十余年的一段往事。敢于把考古學界未有定論的爭鳴作為構設“曾侯乙尊盤密碼”的重要引子,顯現了劉醒龍的敏銳和對青銅器知識的厚實儲備。小說在層層推進中,借人物之口用了很多的篇幅來探討曾侯乙尊盤鑄造法研究爭議的焦點和各自的學術理據,具有相當的學術含量。但因為這些學術爭議密切關聯(lián)著人物命運的走向,更引出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尊盤乃是被人偷梁換柱的贗品的驚天秘密,所以它們在小說中的頻繁出現,不但不顯得繁瑣和枯燥,反而成為讀者解碼時的重要倚賴。于是我們看到,一方面,作家想象力的鋒芒賦予小說越軌的筆致,不斷挑戰(zhàn)甚至是挑釁讀者基于常識的判斷;另一方面,富有學術深度的征引和穿插,既構成對前者的自圓其說,也如在虛實間造橋,讓狂放的虛構落到盡皆合理的實處。
學術爭辯引起的懸念之外,劉醒龍亦體現出對推理小說敘事套路的諳熟,他對“敘述性詭計”的巧妙運用所營造的懸疑即是明證。所謂敘述性詭計,是指推理小說中作者通過敘事人稱、敘事口吻、結構安排、文字技巧等讀者習焉不察的手段,有意制造假象來誤導讀者,延遲真相大白的時間點,以保持懸念足夠的張力——敘述性軌跡曝光的那一刻往往也是讀者的錯愕達到高峰的一刻?!扼打场分?,曾本之先后收到兩封用甲骨文寫成的信,一封信寫的是“拯之承啟”,另一封寫的是“天問二五”,信紙所用是二十年前發(fā)黃的舊宣紙,落款是死去二十多年的舊友郝嘉,印章也確是郝嘉當年用過的。兩封信究竟出自誰手?又該各作何解?這是小說中的重要懸念之一。曾本之得信后,百思不得其解,便請同事也是知己的馬躍之幫忙參詳。在第一次看信時,小說寫道:“馬躍之十分懷疑,一九八九年夏天去世的郝嘉過真能夠變成鬼魂,二十年后將重新介入人間事務,要‘拯之承啟’什么?用現代漢語來說,他要‘開始拯救’什么?”共看第二封信時,小說又寫道:“與第一封信相比,馬躍之對第二封的好奇心,比先前增加了好幾倍。如此強烈的好奇心,足以支持他用發(fā)現高古絲綢的熱情與精細,來看透這張薄薄的信箋里隱藏著二十年來,從生到死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馬躍之明白,曾本之找上他,除了彼此之間的信任之外,也是因為整個楚學院,沒有誰比他更適合分析研究這甲骨文書信?!?/p>
這兩段話便是小說中一處典型的“詭計”,因為僅從這段話中所能獲知的信息是馬躍之與曾本之惺惺相惜,前者非常關切后者收到的“死人”來信。而事實是,兩封信恰恰出自馬躍之之手——他深恐多年老友陷入為名聲所困和小人所用的僵局,便以死人郝嘉的名義發(fā)信提醒!兩段話中馬躍之的“十分懷疑”和“強烈的好奇心”云云,顯然便是作家有意制造的障眼法,因為按讀者的閱讀常識判斷,小說對馬躍之看信反應的敘述已經充分撇清了他的嫌疑,這無疑給讀者試圖破解甲骨書信懸疑的努力帶來額外的難度,自然也會在真相揭曉的那刻讓讀者發(fā)出呀的驚呼!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大約可以知曉為什么劉醒龍會說《蟠虺》是其幾十年寫作生涯中最令他愉悅的一部了,這愉悅來自興趣和尊重——他對曾侯乙尊盤和楚學歷史有多年的修為和喜好,來自智性——他可以在專家和讀者最熟悉他的現實品格之外開出一條生路,也來自一點自得——他終于能借由一個特別的題材炫技一把,飛揚一把,證明他并非只會“用靈魂和血肉來面對文學”,雖然,“靈魂和血肉”依然構成這部小說的骨骼。
精英知識分子的精神自救
《蟠虺》推重懸疑,但本并不止于揭秘,借曾侯乙尊盤密碼,小說真正想探求的乃是精英知識分子的人格密碼。劉醒龍多年秉持民間立場,亦曾表態(tài)“從不寫大人物,只寫小人物”。但《蟠虺》既寫了大人物,立場也從民間位移到精英,這恐非素材的調整那么簡單,彰顯的更是劉醒龍對世風之下精英知識分子尊嚴掃地的怪現狀的正面強攻,是他從基層知識分子(《鳳凰琴》《天行者》)到青年知識分子(《痛失》《政治課》)一路寫來關懷視點由民間而廟堂逐漸上移聚焦的必然。
小說刻畫了三代精英知識分子形象,包括老一輩的曾本之、馬躍之、郝嘉,中年一輩的鄭雄、郝文章,還有青年后生萬乙。其中老一輩的郝嘉著墨雖少,寄托遙深。他自殺的一九八九年是中國當代思想界和知識界的分水嶺,他的自殺也因此就帶有了利奧塔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之死”的隱喻味道:從一九九○年代起,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告別全能主義的公共平臺,回到學院和研究機構,日趨細化的知識分工讓他們的身份逐漸從齊格蒙·鮑曼所謂的“立法者”過渡為專業(yè)知識的“闡釋者”;再加上市場經濟沖擊下知識階層的再度邊緣,以及后現代社會因為公共信仰元話語的解構而導致的知識分子存在的合法性與自明性的喪失,這些都加重了精英知識階層的危機意識。反映在小說中,便是那些甘心與青銅重器為伴的君子究竟如何“固本”(本之,不識時務者),守住良知和知識的底線的困惑,以及該如何在世風的逼迫下“飛躍”(躍之,識時務者),完成知識結構和人格境界的更新完善的困惑。
曾本之是作家著力刻寫并帶有明顯偏愛的人物,他的形象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其作為德性主體和知性主體的焦慮,在小說中是通過三件事情體現的:其一,身為青銅考古界的泰斗和“曾侯乙尊盤是失蠟法鑄造”的學術觀點的奠基者,他的權威地位遭到了學界內部越來越強烈的質疑,自己也開始學術觀念的根本調整。其二,他追慕院士的頭銜和榮耀,但當發(fā)現女婿鄭雄和老省長以院士為餌企圖收買他時,斷然拒絕了晉升的誘惑。第三,他苦心孤詣、想方設法尋回曾侯乙尊盤的真品,還歷史與人民一個清白。
在我看來,這三件事情所欲投射的是體制內努力保持公共品格的知識分子在現實中的境遇。曾本之的身份是湖北楚學院的前任院長、專家,這意味著他應當是按照嚴格的學科分工建制的學院派的一分子,在學科專業(yè)標準的規(guī)訓下,進行高度專業(yè)化的知識生產,并按照學術的等級評價制度,以學術成果博取更高的權威,而院士便是體制內最有吸引力的象征性文化資本。這種知識生產的結果是容易形成知識分子內部與外部的雙重斷裂,即“在其內部,原先統(tǒng)一的知識場域被分割成一個個細微的蜂窩狀專業(yè)領地,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者不再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論域和共同的旨趣。在其外部,由于專業(yè)知識分子改變了寫作姿態(tài),面向學院,背對公眾,他們與公共讀者的有機聯(lián)系因此也斷裂了,重新成為一個封閉的、孤芳自賞的階層”。曾本之對此有著清醒的警惕,他并沒有切斷自己對公共關懷發(fā)言的通道,一再強調對“歷史的負責”,并在體制內高張著獨立的學術品格。而能做到這一切即源自他的“本之”,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俺氐那嚆~重器只能與君子相伴!”這句為曾本之念茲在茲的話,仔細咂摸,不正是以德性統(tǒng)領知性、以價值理性制約工具理性的明證?或有人謂,中國的知識分子傳統(tǒng)素來不缺德性,曾本之將道德凌駕于學術之上的意義又何在?要者,曾本之的德性并非是以一套話語,而是切實的生命實踐。他以及郝嘉、馬躍之等友輩為曾侯乙尊盤所做的一切,學術的考量還在其次,去偽存真、慕古懷遠、傳承道義的基本良知才是第一位的。換言之,曾本之對自己提出的曾侯乙尊盤失蠟法鑄造觀所進行的理性的、試錯的質疑,不妨視之為知識分子的一種技術化的自我批判,他并未止于此,而是借由這種技術化的批判自覺遞進到更深一層的道德批判,讓自己從一個學術的“闡釋者”再次回到了為世間“留一點大義忠魂”的“立法者”的崗位上,找回了一名精英知識分子被壓抑的尊嚴。
與曾本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弟子兼女婿鄭雄。這個人物與《政治課》里的孔太順有幾分相似,本性并不壞,但在權力的進階之路上被權勢所惑而迷失本心。鄭雄的特點是風流倜儻,口才出眾。小說寫到楚學院的楚學研究之所以能蜚聲全國,第一憑靠的是曾本之扎實的學問與學說,第二便是鄭雄的一條三寸不爛之舌。如果不是曾本之攔著,他早就去中央電視臺開講楚國興衰了。鄭雄身上這種很強的類似媒體知識分子的印記再次顯現了劉醒龍對當下精英知識分子分化的洞察。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一方面是嚴肅的、批評的公共空間的真實消亡,另一方面卻是虛假的公共生活的空前繁榮:遵循商業(yè)邏輯的媒體知識分子活躍其間的公眾消費文化的膨脹和以技術專家面貌出現的專業(yè)知識分子為主宰的媒體盛況”,媒體知識分子即便討論的是公共話題,所遵循的多半是隱蔽的市場邏輯;即使有文化生產,滿足的也往往是大眾或媚俗或附庸風雅的消費欲望。鄭雄本可以繼承老師衣缽在專業(yè)上有所成就,他偏要躍出學術之外,緊貼政治,雖然在媒體拋頭露面的機會被導師攔阻,他依然能長袖善舞地利用學識的光環(huán)營造自己在公眾心目中文化官員的魅力。他對歷史和青銅重器,全無乃師的敬畏之心,所以才能信口恭維新省長是“當代楚莊王”,又與老省長和熊達式等人沆瀣一氣,圖謀用曾侯乙尊盤做個人宦海馳游的獻祭。他對曾侯乙尊盤失蠟法鑄造觀點的堅持,表面看是尊師重道,內里則是借學術霸權鏟除異己的官場算計,最終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可憐下場。
“知識水平的整體提高,能否使人天然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如果現實狀況是否定的,青年知識分子們又將如何抗拒那口名叫腐敗的大染缸?”這個觸動劉醒龍寫作《政治課》的問題又一次幽靈般浮現出來,雖然小說中也用傲骨錚錚的郝文章和萬乙兩個相對臉譜化的人物來證明青年知識分子內部的邪不壓正,但是鄭雄困陷于政治和學術歧路中的“痛失”,還是讓他的岳丈曾本之的精神自救有了一抹悲壯的意味,也賦予小說更尖銳的批判性。
接通歷史的另一種方式
一般而言,文學創(chuàng)作處理的歷史題材有三種樣態(tài):原生態(tài)、遺留態(tài)和敘述態(tài)。原生態(tài)歷史是指真實存在過、無法還原的歷史真實或歷史本體,遺留態(tài)歷史指保留下來的器物、典章史料等,敘述態(tài)度歷史則指文學對歷史的敘述,也即海登·懷特所謂的“作為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作為一位對文學的歷史感興格外看重的作家,如何使現實接通歷史,又如何讓歷史照進現實,這些之于劉醒龍,不只是一種創(chuàng)作理念,更是一種莊嚴的使命和寫作倫理,是為自己作品賦予合法意義的基本和必須的前提。
《蟠虺》之前,劉醒龍對歷史的處理絕大多數是用敘述態(tài)的,以最具史詩氣相的《圣天門口》為例,小說中的兩條歷史線索——天門口晚清以來的近現代歷程與從盤古開天辟地講起的《黑暗傳》——形成一種相互對應又互相解構的關系,后者的終結是前者的開始,而前者正在進行中的那些新鮮事實在后者的掩映下被證明不過是不斷搬演的舊事,這種異時同構最終讓兩條敘述態(tài)的歷史線扭結在一起,并對官修的所謂正史形成了壓迫性的張力。在關于《圣天門口》的訪談中,劉醒龍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向來堅信,民間那些口口相傳的歷史才是那個時代人文精神的體現。如果你說的歷史是指這樣一種歷史,我就回答說:‘是?!绻傅氖悄撤N印刷成文的范本,我就要回答:‘不是?!徊亢眯≌f,理所當然是那個時代民間的心靈史。做到這一點,才是有靈魂的作家?!边@里,劉醒龍對“印刷成文的范本”的否棄清晰地表達了對廟堂式的敘述態(tài)歷史的不信。
在《蟠虺》里,劉醒龍找到了另一種讓歷史照進現實的方式,即通過對遺留態(tài)歷史的闡釋及青銅重器真?zhèn)蔚姆直嬷亟▽Υ髿v史中那些清明價值的敬畏。這是劉醒龍在“大別山”系列小說之后,為楚文化的發(fā)揚提供的內蘊著強烈歷史情懷的又一樣本。
尊,《說文解字》解作:“酒器也。從酋、廾以奉之?!吨芏Y》六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賓客之禮?!边@是一個象形字,雙手捧著酒壇,獻禮祭拜。故可引申為尊嚴、敬重、尊貴之意,如《大戴禮記·本命》篇云:“貴貴尊尊,義之大者也?!痹钜夷棺鸨P的設計思想體現了春秋時期講究“尊嚴”的禮治和文化精神,以及楚地的審美風尚和鑄造技藝。小說里,曾本之給郝文章寫第二封信時,講了一段史:春秋時期楚國多次征伐隨國,后兩國結盟。公元前五百零六年,吳國伐楚,楚昭王逃到隨國避難,吳國兵臨城下,要挾隨國交出昭王,豈知隨對楚說:“以隨之辟小,而密邇于楚,楚實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難而棄之,何以事君?”吳國引兵而退。這則出自《左傳》的本事,隨國的信義反證了大國的不義。多年后,曾侯乙尊盤在隨地出土,在曾本之看來,這尊盤不僅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妙到巔毫的見證,更是德性與信義歷千年而不衰的見證。在筆者看來,這處征引和這個細節(jié)的意義還在于,它再一次反思并回答了幾年前劉醒龍在《圣天門口》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誰最先被歷史所殺?《左傳》和曾侯乙尊盤都可視為遺留態(tài)的歷史,它們潛藏著中國文化詭奇而壯美的基因,在小說中形成了互為支援的闡釋。隨國弱小,然能在幾千年后憑借曾侯乙尊盤為世人所知,并在史書留下信義的一筆。相較之下,強霸的楚國倒是先被歷史所殺!小說中如此借尊盤說歷史還有多處,如比較秦楚兩國的青銅重器:秦國的凝重霸道,楚地的奇美浪漫;楚人多以青銅為藝術的原料,而秦人則以青銅做兵器的鑄材,結果是“大老秦得到江山,卻存活得很短。大老楚失去了威權,卻在文化中得到永生”。隨之于楚,楚之于秦,大小、強弱的國力之判,被轉化為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辯證反思。在《圣天門口》對暴力血寫的歷史給予深切拷問之后,《蟠虺》里又一次直指了歷史也是現實的癥結。
小說中,馬躍之給曾本之用甲骨文寫的信,開啟了小說里人格與精神救贖的大幕。這固然是小說里的懸念,后面又借曾小安之口道,這種救贖是“要用甲骨文作底氣才可能”,實在地點出了正義的歷史對于現實人心和人性的燭照之用。劉醒龍說過,“歷史的品質幾乎就是心靈的品質”。在一個神圣、尊嚴和優(yōu)雅的意義日漸消散的時代里,與時光“歃血會盟”的青銅重器的君子品質是曾本之們艱難固守的道德愿景,也是劉醒龍揮之不去的歷史的鄉(xiāng)愁。
(責任編輯 韓春燕)
馬兵,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