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青年》:百年之后再回首
本刊編輯部
歷史是應該反復回望、認真研讀的,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誠如斯言。何況,那是一段令人神往的“大歷史”。1915年,當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的前身《青年雜志》時,他肯定沒有想到,這份雜志后來能夠在中國產(chǎn)生那么大的影響,并永久地載入史冊。隨著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以及魯迅等人在《新青年》上陸續(xù)發(fā)表一系列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評論、小說,使得《新青年》成為中國思想界向舊傳統(tǒng)、舊道德開火的前沿陣地和年輕人獲取新知、追求進步的窗口。正是在《新青年》同仁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社會舊有的思想、文化、道德以及文學在新的價值體系下被重新評判,以“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為旗幟的現(xiàn)代價值觀開始在中國扎下根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思想上的準備。而這份雜志在20世紀20年代逐漸左傾,進而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機關刊物,它更以自身編輯思路的轉變顯影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走向。
時至今日,伴隨著新保守主義思潮在當代中國的崛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不再被視為封建糟粕,而是重新獲得了正面價值。今天頗為流行的讀經(jīng)和穿漢服等就是這一思潮的外在表征。于是我們看到,很多人開始將矛頭對準《新青年》雜志,指責這份刊物以及它所開啟的五四運動破壞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斬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似乎今天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可以歸咎于當年《新青年》同仁的不懈努力。然而如果我們不把中國傳統(tǒng)視為某種固化的僵死之物,而是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的存在,那么《新青年》雜志以及后來的五四運動其實早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的內在組成部分。只要想一想諸如科學民主、婚姻自主這類觀念在今天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現(xiàn)實,我們就能夠明白《新青年》雜志所倡導的價值已經(jīng)如此深刻地烙印在中國人的心中。在《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刊100周年之際,本刊特編發(fā)七篇文章以紀念這份刊物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重大意義。
李浴洋的《精神、思想與文章——百年回眸〈新青年〉》是一篇氣勢恢宏的大文章,仔細梳理了《新青年》雜志的歷史、編輯思路變化的過程,并呈現(xiàn)了這份刊物在思想史、學術史以及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敘述恰當,脈絡清晰,是篇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文。而胡明、牟利鋒、張家康、甘徐梅、唐依瀾以及胡仰曦則以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錢玄同、汪孟鄒以及瞿秋白為中心,介紹了他們對于《新青年》雜志的重要貢獻,同樣是這個專題中響徹云際的“奏鳴曲”。
這些文章既有對《新青年》雜志的系統(tǒng)介紹,也有對參與創(chuàng)辦這份刊物的重要人物的品評,相信讀者通過閱讀這組文章,能夠穿透歷史的重重迷霧,觸摸100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心跳與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