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業(yè)
【摘 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具有自覺意識和反應的學習方式。語文學習的自主性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提高。
【關鍵詞】自主學習;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指導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我認為只要做好以下幾點: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習慣,指導自學方法,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給予充足時間,就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弊鳛檎Z文教師,我們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個體的生活經驗,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從學生喜歡的人、事、物入手,隨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習的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等。如在教《橋之美》這篇課文時,我運用錄像和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出從不同角度引領學生去欣賞、品味“橋之美”的情景,一上課就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學生對“橋之美”產生了無限的好奇,濃厚的興趣。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又用美妙的音樂喚起學生對美的體驗,品味美的意蘊。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在品味文章遣詞造句之精,感受到了橋之美時,說出了自己的見解,主動與老師交流,與同學討論,整堂課氣氛活躍。朗讀課文更是抑揚頓挫,有聲有色,語言積累水到渠成,取得了理想的課堂效果。
但是,學生的興趣往往是不持久的,特別是中學生有效注意力只有20分鐘左右,還需要教師調動學生思維的主觀性。當學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理解得差不多、沒有什么可想的時候,就追問一個可以加深理解的問題;當學生思考遇到困難時,就提出有點撥作用、能使學生豁然開朗的問題;當學生的思維處于抑制狀態(tài)、不愿意思考問題時,就提出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以激發(fā)他們探討的興趣;當學生滿足于自己能從一個角度提出問題時,就從另一個角度提出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培養(yǎng)良好習慣
“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成功”。只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學生,才能走向知識的顛峰!
在中學階段,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如果教師干巴巴地一味講授,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原因有二:一是教材距現(xiàn)實太久遠,學生對周總理不太熟悉;二是人們自發(fā)地聚集到長安街送別總理的感人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我們在講讀本課之前,可讓學生從報紙雜志上搜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交流、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圈、點、勾、畫、批注等多種方法的有效應用,課就會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些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調動多種感官,手腦并用。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收集、整理信息,大量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指導自學方法
生物學家達爾文曾留下這樣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笨梢?,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授之以魚”,引導學生學會“織網”“捕魚”的方法,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獲取無窮無盡的知識之“魚”。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去實踐運用。比如,遇到一篇新課文,須要求學生先讀一讀,讀不準,查一查字典、辭典。預習中理解不了的問題,可以上網或到圖書館查資料尋求解決,還理解不了,不明白,可以帶著問題進行課堂學習。課上要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讀書、思考、討論、質疑,每一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都始終讓自己處于主體地位,積極地參與,疑難問題別人是怎樣理解的,教師是怎樣說的,自己是怎樣思考的。引導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在閱讀時指導學生寫讀后感和隨筆,等等。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長此以往,就能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創(chuàng)設和諧氛圍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激發(fā)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去探究。在閱讀教學中,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合作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
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同學們的意見,使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北京特級教師楊麗娜老師在一次講學時,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一位教師在講完了《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說:“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話音剛落,一位男生立刻舉起手,大聲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你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沒有寫老麻雀是公的還是母的!”這位老師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很認真,想法很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同學們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xiàn)了一種親子之情。”這個案例說明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就會發(fā)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
五、給予充足時間
新課標強調自主學習,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逐步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語文規(guī)律”。
把課堂還給學生,盡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我們眾多老師經常在口頭上說要改變教育觀念,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仍保留著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慣性,總是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認為以前講得那么多,那么細,那么透,都還有那么一部分學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豈不是更糟?這是教師首先應該解決心理問題和認識問題?,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并不是老師講得越多,學生就越有知識。
總之,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善思、勤問的良好學習氛圍;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世界圖書出版社,2009。
[3]《中學語文教材教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語文教學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5]《中學語文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