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連
【摘 要】作業(yè)設計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教學效果有直接聯系。本文圍繞初中歷史課程的作業(yè)設計,就作業(yè)的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說明,以提升初中歷史課作業(yè)設計的質量,提高初中歷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設計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教學效果有直接聯系。本文以初中歷史課的作業(yè)設計為例,就作業(yè)的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階段進行說明,嘗試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在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一、課前精心布置預習型作業(y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研究性學習。為此,初中歷史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判斷、分析資料的能力。課前作業(yè)以布置預習型作業(yè)為主,預習型作業(yè)一般可分三類。
1.“提綱式”作業(yè)
“提綱式”作業(yè)要求學生能簡單地記住章節(jié)框架,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提綱羅列,理出教材中的主要知識點,能對書本主要內容進行復述。“提綱式”作業(yè)針對全體學生,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前對課堂所學內容有基本了解。
2.“復述式”作業(yè)
“復述式”作業(yè)是對“提綱式”作業(yè)的延伸,如果說“提綱式”作業(yè)是一種簡單“標題式”陳敘外,那么“復述式”作業(yè)是一種精細式陳敘。筆者曾嘗試讓學生以“小教師”身份來講解某個知識點,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極大發(fā)揮,這種課堂教學形式新穎,深受學生歡迎。學生們都很踴躍,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習題式”作業(yè)
“習題式”作業(yè)是根據教學目標要求,把課本知識內容轉化成習題作業(y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在預習過程中做習題,習題作業(yè)在設計上要具有啟發(fā)性,要涉及主要知識點,難度要適中,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提高學生自主自學、查找資料的能力。
二、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隨時布置作業(yè)
1.要求學生做課堂筆記,對筆記完成情況進行隨機檢查
根據近幾年歷史課的教學情況,筆者發(fā)現記筆記能力與學生歷史課的學業(yè)成績呈正相關,課堂筆記在初中歷史課教學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記筆記不僅與學生聽課效率息息相關,還影響了學生課后復習效率及知識鞏固。一般而言,學習成績較好學生一般其記筆記能力比較強,知道哪些是課程重點與難點;而學習后進生的記筆記能力比較弱,抓不住課程內容的重難點。
筆者一直要求學生做好課堂筆記,還給學生介紹圈點法、重點摘錄法等幾種做筆記的常用方法。做好課堂筆記是課堂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筆記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高低。為了讓學生能全神貫注地聽課記筆記,筆者在學生記筆記過程中進行隨機提問;當有學生記筆記分神時,教師也應進行有效提示。
2.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觀看視頻中布置作業(yè)
初中生認知水平還處于不斷發(fā)展中,一些歷史概念與事件難于理解,隨著多媒體技術不斷普及,初中老師應不斷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直觀認識。在講述“歷史文化”相關知識點時,歷史教師可靈活運用多媒體來提升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中嘗試用播放周杰倫的“青花瓷”等展示歷史文化。通過播放PPT,熟悉的旋律讓學生能通過對比方式,直觀理解歷史文化,進而熟練地掌握知識點。多媒體教學系統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率。
雖然多媒體技術讀教學有很多幫助,但其不能濫用,須遵循一定原則,花里胡哨的PPT會轉移學生注意力,其作用會適得其反。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教師要依據初中歷史學科特點,制定目標明確、內容豐富但不繁雜的課件。課件最好能適量加入圖像與動畫,文字要有條理,頁面色彩搭配得當,讓學生能看到課件。通過這種視覺上的沖擊,學生記憶會深刻很多。
三、課后作業(yè)要突出開放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1.課后作業(yè)存在問題
中國教育突出知識性傳授,但歷史課程有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與情感,歷史課應該是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窗口,而不應讓學生成為“記憶機器”。當前歷史課后作業(yè)過于封閉,強調學生的識記能力。如我們在考試中經常出現選擇題,如“經過南北戰(zhàn)爭,美國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又一障礙,其中又一障礙是指()A、封建專制統治B、黑人奴隸制度C、英國殖民統治D、封建等級制度。”
以中日歷史課程教學內容“甲午中日戰(zhàn)爭”為例,我們課程教學注重讓學生去死記硬背很多知識點,如戰(zhàn)爭的發(fā)生時間、地點、原因、影響等,這些知識在課本書上都有現成答案,我們在考察中更突出記憶方面能力,對知識點的識記,學生缺乏思考。而在日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如布置“如果中日再次爆發(fā)戰(zhàn)爭,可能會有哪些原因,會發(fā)生在哪一年?”這樣的作業(yè)開放性大,學生需要查閱很多資料,同時對歷史展開深入的思索。
2.筆者的一個嘗試
筆者也曾借鑒日本教學經驗,嘗試給學生布置開放性作業(yè)。筆者曾以“改革開放與新余社會生活”為題,讓班級學生自辦手抄報,展示改革開放前后新余社會生活發(fā)生的變化。筆者將全班學生分為四組,每個小組分別負責“衣、食、住、行”四個主題。每小組按照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將手抄報分為兩部分。筆者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成員與家里的親朋好友進行詳細了解,收集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方式變化的原始資料,如改革開放前的糧票、布票、郵票等購物票證以及反映人民生活面貌的照片、報刊、實物等。同時還要求學生面談采訪一些長輩,將他們對改革開放前后農村社會生活發(fā)生變化的感言記錄下來。
學生拿到這個作業(yè)之后都很興奮,完成質量也很高,學生的作業(yè)很真實,每個小組寫出本組活動感言,這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對歷史的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是最真實的,是實實在在的,我們生活正在向文明和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組織社會調查和收集歷史資料(包括網上查閱、去博物館等),對不同時期的歷史狀況進行比較,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內容。它有助于學生清楚地認識改革開放前后,人們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原因,深刻體會改革開放的意義。
3.開放性作業(yè)的效果
傳統的紙筆歷史作業(yè)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的結果進行評價,而對學生在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則需要通過學生的活動表現來進行評價。歷史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趣味作業(yè),如:上網搜索并下載相關資料、整理積累的歷史信息、辦歷史手抄報、寫歷史小論文、編一段精煉的歷史話劇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并為學生人文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提供了有效載體,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般書面作業(yè)都可要求學生單獨完成,但有些擴展型作業(yè)如對話、情景表演、海報、游戲等,則需要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小組合作容易傳遞和接收信息,可以激發(fā)各自的特長,達到小組資源共享以及知識能力的相互促進。制作一期關于“改革開放與新余社會生活”的海報,把海報貼在教室的墻上,每個小組成員都要介紹自己的海報。通過同學們參與,每個成員都從其他成員身上學到了很東西,合作意識等得到培養(yǎng)。通過開放性作業(yè)的設計,學生可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對歷史事件的理解。
參考文獻:
[1]上官忠芬.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課程(教師).2010(02)
[2]程維玉.對于歷史教學“論從史出”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06)
[3]陳麗英.淺談創(chuàng)新型歷史作業(yè)設計[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