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群體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已經發(fā)展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隨著社會上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顯得尤其重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所頻發(fā)的一系列心理危機所導致的惡性事件,結合相關理論,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方法,并提出介入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識別;介入;對策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識別
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因素有很多,比如在校期間的學業(yè)壓力、人際關系緊張、感情挫折等;生活期間的家庭變故、生活環(huán)境不適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大學生心理危機,而這些危機的出現,并不是突然產生的,是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當中一點一滴積累的,作為高校教職人員,應當對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時及時加以識別,大致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
1.情緒
對于大學生來說,高校所提供的學習氛圍濃郁,生活環(huán)境相對寬松,給了他們更加自主的活動空間,但是,大學生缺乏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同時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大多數很有性格,很自我,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如果受到挫折便會波及到情緒。情緒的變化往往能夠以表情來加以辨識。學生的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作用于表情,是最為直觀的辨別方法。作為誘發(fā)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負面情緒常常能夠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危機。而情緒的變化主要原因多為自我期望值過高、自我評價不符合實際等等內因,以及在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情感壓力以及人際關系壓力等等多重壓力的外因影響,造成學生抑郁、悲觀、狂躁、焦慮、煩惱等等諸多負面情緒,在內外多重壓力造成的負面影響下,便極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危機。
2.行為
情緒的改變雖然直觀,但是并不能因此斷定學生出現了心理危機,成年人在生活工作當中出現負面情緒的幾率較大,在校大學生則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影響,所以情緒的觀察只能作為評定學生心理危機的一個方面。而學生的行為則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的外在體現,日常行為活動當中隱藏著一個人心理健康與否的重要佐證。學生在學業(yè)上如果產生較大壓力,造成了負面情緒的影響,便會表現出學習成績下降、自卑情緒產生,甚至厭學。比如上課時無故缺席,經常遲到早退,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心聽課等等。如果大學生在生活當中表現出諸如飲食、睡眠、說話方式等個人習慣反常時,便應當注意其是否存在心理危機問題了。這種狀況通常出現在人際關系、作息規(guī)律的表現上,例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出現的認知、情感、性格以及交往技能方面的各種心理障礙,諸多的校園惡性事件報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而心理上的及時疏導才能將此類事件防患于未然。行為的改變和情緒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負面的情緒一定會影響行為出現異常。
3.打擊
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生活過程中所出現的一系列不順意都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打擊,例如挫折、沖突無法解決,不能獲得心理安慰及公平合理的處理等等,這些都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危機,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大學生在遭遇失戀時,因愛生恨,惡意報復對方;在遭遇侮辱后,強烈自尊心的驅使下使用暴力途徑解決;在校期間因遭受不公平待遇,不平等事件過程中,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找尋發(fā)泄出路而誤入歧途;在受到多重壓力的打擊后,因心理防線被攻破,心靈脆弱,最終選擇放棄生命。這一切事件的背后都是因為一個誘因,便是外部的打擊,當這些挫折和打擊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疏導時,便會因其大學生的心理危機,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介入對策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必須采取有效、及時的疏導,這與平時的心理健康教育積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作為高校應當針對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切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疏導心理矛盾,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面對困境的樂觀態(tài)度,應當自信地迎接生活當中的一系列挑戰(zhàn),勇敢地接受一切挫折。大學生因為并未進入社會,處于學校向社會的過度階段,需要在大學期間完成轉型,在這個重要的時期,需要重新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新的發(fā)展目標。許多初入大學的學生抱著凌云壯志,希望在新的舞臺大展拳腳,但是在大二期間往往開始松懈,這便是在進入新環(huán)境后經過一段時期的磨合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同時也缺乏責任感所致。針對目前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所具有的復雜性,以及高校教育中所缺乏的審美教育,人生觀尚不成熟的學生群體極易受到不良觀念的影響,使自我主義、享樂主義的風氣侵蝕思想,造成學生因挫折、壓力、不平等待遇及經濟危機等造成他們的心理危機,影響心理健康。
此外,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在社會不良風氣影響下,他們將自私、張揚當做個性,將摒棄傳統當做自我價值的體現,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造成他們?yōu)閷崿F自我價值毫不顧忌他人及社會利益的惡性結果。與此同時,道德教育的根本是為了為社會輸送高能人才,而社會也有其責任,通過加強道德建設的宣傳工作,同時實現輿論、道德監(jiān)督規(guī)范,雙管齊下才能達到提升大學生抵制各種不良現象能力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心理培養(yǎng)。就目前高校所表現的現狀來看,多數大學生對生命意識淡薄,校園傷害事件頻發(fā),這些都是學生淡漠生命的體現。
2.開展心理輔導活動
將心理輔導活動植入大學內的學習、生活當中,展開形式多樣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活動課、情緒輔導課、心理健康講座等等。通過開展活動,促進學生自我心理調節(jié)技巧的積累,加強心理素質,提升抗打擊能力,及時進行情緒問題的疏導,這些都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效解決大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同時,使用高效社團的學生動員作用,組建心理社團,展開一切有益于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活動,譬如心理沙龍、心理健康咨詢熱線、心理快報等等。想讓學生去真正解除心理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必須讓學生加強對心理危機產生因素的了解,使一切促使心理危機而最終釀成危害的隱患無所遁形。利用心理社團使大學生之間形成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同時樹立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使學生能夠見賢思齊,帶動學生心理健康的優(yōu)化發(fā)展,同時利用心理社團成員開展校內心理輔導,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文化宣傳活動,將心理危機隱患遏制在萌芽狀態(tài),達到內外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式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危機介入機制的建設
對于高校教育來說,目前缺乏一種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機介入機制,建立健全這種機制是預防校內學生產生心理危機造成惡性事件的重要工作。及早的發(fā)現并介入能夠大幅減少學生因心理問題造成的不良后果,應配套成立心理危機介入小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在校學生公開心理咨詢電話,同步設立心理咨詢站點,使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得到及時發(fā)現,及時疏導,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對于那些處在心理危機初期的學生,應當在及時發(fā)現后對其產生狀況的背景進行全面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危機介入治療。給予學生精神上的支持同時,還應對其進行合理疏導,給出解決建議,撫平他們的創(chuàng)傷。針對此類學生,首先應當進行密切關注,找出造成他們心理問題的原因,及時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聯系,并將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三、結語
大學生心理危機介入作為一項系統工程,與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也是穩(wěn)定高校及社會的強心劑,作為高校,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認識到生命的價值,以此幫助他們有效預防心理危機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車文博主編.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張華.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10(03)
作者簡介:
李貞貞,研究生,單位:湖北省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