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陽
【摘 要】本文就兒童生命意義在幼兒園教學中的缺失,兒童生命的特質,基于兒童生命特質的幼兒園教學策略等幾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下面就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幼兒園教學;生命意義的缺失;游戲性教學;體驗性教學;對話性教學
一、兒童生命意義在幼兒園教學中的缺失
幼兒園教學是教師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對兒童學習活動的有目的和有計劃地組織、支持、幫助、指導與兒童自主建構的辯證統(tǒng)一過程。幼兒園教學應以兒童的生命為原點。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幼兒園教學的理解和認識主要以認識論為哲學基礎和指導思想,僅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認識過程,認為“幼兒園的教學過程是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前人的知識經驗,把前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認識的過程”。這種以認識論為指導思想的教學觀強調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使兒童短時間內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掌握大量粗淺的科學知識。然而,這種教學觀忽視了兒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看不到兒童生命的在場性與靈動性,導致教學過程中種種弊端的出現(xiàn)。
二、兒童生命的特質
教學要關注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首先要了解生命的特質。20世紀初,法、德等國先后興起了生命哲學的思潮。德國的狄爾泰、齊美爾和法國的柏格森等哲學家都對生命的特質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主體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和感悟,個體只有靠理解、解釋和體驗等才能把握生命的意義。借助生命哲學的觀點,我們對生命的特質有了更深的理解。兒童首先是人,和成人一樣,是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的雙重存在。但兒童又處于人類個體生命的初始階段,其生命特質有自己的特殊性。①兒童生命的整體性。人的生命具有豐富的內涵。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人是理性和非理性、認知和情感的統(tǒng)一體。②兒童生命的未完成性。③兒童生命的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典型的年齡特征。④兒童生命的超越性。超越性是人生命本性的需要。生命的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使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有不斷超越自己、發(fā)展自己的需求。
三、基于兒童生命特質的幼兒園教學的分析
兒童的生命特質是幼兒園教學的基礎。幼兒園教學不能僅僅關注兒童知識的獲得,更要關注兒童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兒童生命的特質決定了教師可以采用游戲性教學、體驗性教學、對話性教學的方式進行幼兒園教學活動。①游戲性教學。游戲是兒童喜愛的一種活動,能夠為兒童帶來愉悅性、自主性、成功感等一系列美好的體驗。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種復合性的心理活動,游戲是兒童自由本性和完美人格的充分展現(xiàn),它對兒童的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游戲歷來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它是幼兒園教學活動開展的有效形式和手段。首先,游戲可以使兒童在最佳狀態(tài)中進行學習。在游戲狀態(tài)里,兒童專注投入,左腦與右腦相互協(xié)調溝通,這是兒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其次,游戲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自由、娛樂的本能需求,提高兒童學習的效率。“當兒童有機會從事各種調動他們自然沖動的身體活動時,上學便是一件樂事。管理兒童不再是一種負擔,而學習也變得比較容易了?!雹隗w驗性教學。體驗既是一種活動過程,也是一種活動結果,包括人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的認知和理解、成果和體會。體驗是主體把握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也是兒童的一種存在方式。體驗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兒童的特性和認知特點,通過創(chuàng)造特定的教育情境,使兒童在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感悟生命意義的一種教學方式。體驗性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體驗性教學能幫助兒童體驗到生命的意義。體驗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主體高度自覺的行動,是主體對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深切感悟。生命哲學家狄爾泰把精神活動稱之為體驗,他認為體驗是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人們借助體驗可以從自然領域跨入精神領域。其次,體驗性教學能促進兒童生命的發(fā)展。體驗性教學能克服主客二分的思維方法,使幼兒園教學不再以獲得精確、穩(wěn)定的書本知識為目的,而是主張讓兒童在自己的生命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直接的感知、體味和領悟。體驗性教學使幼兒園教學活動從認知領域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促使兒童全面和諧發(fā)展。③對話性教學。對話的原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語言交流活動。隨著后現(xiàn)代思潮的興起,對話逐漸成為一種哲學意識,滲透到人類的一切行為之中。對話強調消除一切兩極對立,讓對話雙方平等地相互作用,彼此融合。以對話理論審視教學,對話性教學是指教師和兒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溝通、相互學習的一種教學活動,它是教師和兒童彼此理解的過程,也是兒童建構精神世界的過程。對話性教學要求幼兒園樹立平等、民主的師生觀,改變以往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教師應走進兒童的心靈世界,傾聽兒童的心聲,不僅關注兒童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傾聽兒童的言語表達,尊重兒童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對話性教學還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幼兒園普遍采用的預設課程的做法,注意了解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不僅是課程的實施過程,也成為教師和兒童之間共同建構和意義生成的過程。
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運用游戲性教學、體驗性教學、對話性教學的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引導兒童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